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配方 > 自制魚餌

論餌料味道的誤導及誘魚快慢的原因

欄目: 自制魚餌 / 釋出於: / 人氣:2.57W

在誘餌中兌些麴酒,加一點臭阿魏,誘使鯽、鯉魚對偶然出現在天然水體中的味兒作出追尋反應,是釣魚人設下的陷阱對魚的聰明誤導。

好魚餌在水中,難道酒和阿魏也能在水中找到麼?答案是肯定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原料是澱粉。在酶的參與下,製作過程是:澱粉→葡萄糖→乙酸→乙醇。湖泊中生長著的大量水生植物,含有澱粉。當它們死亡後,也會進行著類似酒的製造過程的化學反應,生產出同樣的最終產品。如果這樣的解釋似可成立,是信不信由你的話,那麼,在春末夏初將湖中的水草打撈上岸堆積起來,十天半月後再翻開草堆會散發出一股爛蘋果樣“酒味”的事實就不會懷疑了。這就是澱粉的無發氧酵,只不過這個反應在水中比較緩慢和分散,人不易覺察罷了。中藥阿魏有一股特殊的蒜臭味,源於硫化物。水生動物的屍體被淤泥中的細菌分解,會產生硫化物和氨,其味就成了雜食性魚類的食物訊號

論餌料味道的誤導及誘魚快慢的原因

從營養角度分析,魚並不需要酒和發臭的硫化物。但酒味兒的出現意味著一系列氨基酸的存在;臭味又代表了vb2這種不可缺少的維生素的存在,兩種味兒在水中同時產生、相互關聯,酒和阿魏扮演了中介角色,釣者完成了對魚的誤導。

不過,水體中各種化合物因存在方式不同,有的以離子,有的以分子形式擴散;水底淤泥中不斷產生和分解出的營養物質從幾秒鐘到幾分鐘,存在的時間也非常有限。所以魚兒必須不停地遊動,讓含有各種味兒的水流從前鼻孔流入由後鼻孔流出才能獲得食物的方位。當某種食物的訊號出現,魚會抓緊時間進窩。否則失去機會,剛生成的化合物會與其它元素結合成新的物質,“食”也就消失了。

懸墜釣法中,不管有無魚咬鉤,釣者總是每隔3——5分鐘就換餌拋鉤一次,其實質就是保證餌味不間斷地在水中出現,重複著溶化→擴散→被魚捕捉的過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離了釣餌的科學性,有關釣組結構在靈敏和遲鈍上的討論難免有岸上論釣之嫌。大圈套小圈的“囿區”,a、b、c、d、e、f還要添1、2、3、4,靈鈍之爭離開了釣餌是不是能解釋如下問題呢?

論餌料味道的誤導及誘魚快慢的原因 第2張

同池競釣,用懸墜釣法可謂利器吧,卻釣不過傳統墜鉤平底釣組。尤其是冬天,撒一把酒米,鉤上掛蚯蚓比“臺釣”有更快的上魚速度,原因在哪裡?魚餌入水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作用於魚的嗅覺?這除了魚兒所處位置和投餌量外,還與魚餌中化合物的擴散速度有關。

擴散速度受控於:1.該物質溶解度的大小;2.水溫的高低;3.水流速度和風浪的強弱。

在相同條件下,酒味的擴散速度比溶散的商品餌快得多,它更容易被魚捕捉是鈍器超過利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