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技巧 > 打窩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欄目: 打窩 / 釋出於: / 人氣:1.84W

釣魚是一項整體運動,是由若干個小環節組成,而且若干個小環節都發揮出作用,才能讓釣魚這項運動,既充滿了魅力,也能得到收穫;所以關於釣魚的若干環節中,哪個環節最重要,釣齡不同,經驗不同的釣友,給出的答案可能有所區別,但是,要問老鳥們的答案,那必定有且只有一個,就是打窩。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將打窩的地位放到這麼高,是因為釣魚的所有的環節,其實都是要圍繞著打窩的結果來準備的,打窩的效果好,也就是發窩了,那麼才有著抓口、上魚、遛魚、抄魚入護等一系列的後繼環節,打窩效果不好,任你調釣精準無比,還是釣組搭配多麼合理,都掩蓋不了空軍的事實,而但凡打窩之後,遲遲沒有魚群進窩,只要確定不是電工、網工光顧過,那基本上都可以很負責任的說,窩料出了問題。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2張

之所以這麼肯定,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有窩料吸引到魚了,魚才會進窩,如果魚不進窩,有且僅有一個問題,就是窩料的除了問題,如果再細節化一點,那就是窩料的味型出了問題,為什麼這個答案這麼肯定呢?這要從魚的覓食習性上來說了,淡水魚是沒有嗅覺器官的,但是淡水魚有非常發達的嗅覺神經,這些嗅覺神經,要麼分佈在魚脣附近,要麼分佈在魚鰭、魚皮上,如果非要將其固定在某一處,那就是嗅囊了,也就是軟骨類魚,往往在頭部側面有類似哺乳動物鼻孔的器官,鼻孔的內部,分佈著形狀類似紡錘的嗅囊,這些嗅囊,分佈著非常發達的嗅覺神經末梢,凡是流水流過魚的鼻孔、經過嗅囊,魚都可以判斷出氣味的種類及擴散源的距離。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3張

在河裡要說一個小常識,就是很多淡水魚都喜歡逆流,並不是逆流而上能享受到運動的樂趣,而是水往低處流,所以水中散播的味型,往往是順著流水方向的,當水中的魚聞到聞到,並尋味而上的時候,表現的形勢,就是逆流而上,在過去,釣友們無法理解這一現象,所以會認為,魚喜歡逆遊,其實壓根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4張

魚的嗅覺神經非常發達,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丙氨酸實驗,就是生物學家專門測試魚的嗅覺的,丙氨酸是蛋白質基本構成單位,是組成動物蛋白質最重要的20種基礎氨基酸之一,在工業上,丙氨酸主要用來合成甜味劑,易溶於水,有極輕微的香氣,這個實驗的具體做法,就是通過主動投食加入丙氨酸的香味的餌料,讓魚養成固定的進食口感,隨後,將魚投放到一個新的封閉環境,同時投放不含丙氨酸的食物,以及含有丙氨酸的餌料,分別控制測試空間的水容積,極限測試結果,是1g丙氨酸投放到餌料中,在1000噸淡水中,魚能輕易找出含有丙氨酸的食物所在地,這個測試結果,通過空間距離、測試物質味型濃度對比,基本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多數淡水魚的嗅覺比狗發達200多倍,比人發達500~1000倍,那麼進一步的推論,就是魚主要的覓食手段,就是通過嗅覺,然後尋找、定位食物所在地,然後才能得以進食。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5張

這麼大篇幅的介紹魚是如何覓味、覓食,是因為只有搞懂這一點,在實戰之前,窩料的準備,其實說白了就是香味的搭配,以及餌料濃濃度的調整,那麼在這裡,要繼續引入關於香味的另一個概念,就是嗅覺神經的另一種作用,警戒閾值,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但凡有嗅覺神經、嗅覺器官的生物,對味型是無所謂香、臭之分的,要真說非要給以個區分,就不得不認知一下,什麼叫做嗅覺柱;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6張

據科學家研究資料證明,只有脊椎動物才有嗅覺,而且不管是哺乳動物,還是卵生動物,只要歸屬到脊椎動物,基本上嗅覺神經的功效、作用是趨近一致的,無非是功能,也就是靈敏度有差異,我們不是生物學家,沒有必要將這種腦科、神經學、生物學的前沿理論研究的多麼透徹,我們只需要知道結論,就是嗅覺神經對六種味型,從危險到安全、從適宜到刺激,共分為六個維度,分貝是腐爛氣、花香氣、水果氣、焦臭氣、香料氣、樹脂氣,而目前已知的所有的氣味,基本上都在這六個維度之內,如果味型的濃度超過了這些維度範圍值,那對脊椎動物而言,就是危險的,就會產生預警。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7張

用比較直白的語言來說,味型過淡,只要嗅覺發達,就一定能聞到,但是味型濃度過高,那就會對聞到這種氣味的動物,造成不安,警惕,而且嗅覺器官越靈敏的動物,對味型的濃度,越是敏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配好的餌料,我們聞起來覺得還不錯,香味略濃,但是打下窩點之後,要麼就不發窩,要麼就發窩不留窩,說白了就是餌料的味型濃度太高,人的嗅覺器官覺得舒適,但是對魚來說,食物的味型濃度太高,已經接近危險的閾值。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8張

除此之外,不同的氣味混合在一起,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後果,而不同的後果,對嗅覺神經識別氣味,也有著不同的判斷,第一種,是產生新的氣味,如氣味濃度較高的氣味,和另一種氣味濃度較高的氣味混合,結果會生成另一種新的氣味,這種新的氣味,往往濃度會特別高;第二種情況,是氣味濃度較高的氣味,完全覆蓋其他氣味濃度較低的氣味;第三種情況,就是氣味完全混合,新的氣味不在嗅覺柱維度範圍內,那麼結果就是我們聞到了氣味,但是嗅覺器官並不認為這是安全的氣味,會認為這是一種預警,如瓦斯味、液化氣味等危險有害氣體的味型,嗅覺神經都是這樣的判斷。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9張

說完了這麼多的理論,那麼我們在配置餌料時,尤其是在配置窩料時,就要遵守這樣幾個標準,這樣才能讓窩料有著誘聚的效果,而不是驅趕魚群離開窩點的效果。

一、窩料味型的種類不宜多

在配置窩料時,因為窩料的基礎數量比較大一些,不像釣餌,往往拳頭大小一團,就能用好久,窩料配置,至少都是2斤起,所以窩料味型種類越多,組合後的氣味型別就越不好把控,如果僅僅是主味型蓋住了其他氣味,那倒無所謂,但是如果氣味混雜,超出了嗅覺柱的氣味型別,那結果就是,我們聞起來確實有味道,不刺鼻,但實際上給魚的提示,就是此處危險,勿來;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10張

二、窩料的味型濃度,不應以釣魚人的嗅覺為基準

大多數釣友在配置餌料時,都會用自己的嗅覺作為基準,也就是聞起來還行、尚可,但實際上用起來效果很糟糕,因為氣味的香型濃度測定,對普通人來說是很複雜、很麻煩的一件事,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測定,餌料的氣味濃度到底合適不合適;第一種,是藉助小動物的嗅覺器官來驗證,如有釣友往往會將自己的窩料配置好了之後,拿去喂狗,如果狗喜歡吃,那將氣味濃度主材料消減大約四分之一,用來誘魚效果就剛剛好;要麼就是將窩料餵給小雞、小鴨來吃,只要這些小動物主動進食,那說明味型濃度沒什麼問題,反之,就說明餌料味型濃度太濃、或者氣味種類不對;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11張

第二種,就是將窩料打的散碎,碎顆粒體積最大不要超過酒米的大小,然後去常去的釣點,撒下去之後,觀察釣點的魚情,如果很快就有魚群進窩跡象,甚至有魚群搶食跡象,那說明餌料氣味種類、濃度適宜,反之,如果連小雜魚都不怎麼進窩,那說明窩料的濃度、氣味種類,必然有問題。

打窩不聚魚,其實多半還是窩料味型的鍋 第12張

最後,關於窩料的配置,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為我們不可能區區幾次,就能配置出效果好、發窩快的窩料,而且根據季節因素、氣象因素的變化,往往我們的配置的窩料,換個季節,誘聚效果就會發生明顯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多多嘗試,順便提一句,如果在不同水域、不同季節測試過後,實戰都有不俗的表現,那這種配方,無疑已經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了,比如x鯽、x釣鯽等,所以我們短時間配不出來,是常事,是正常的,反而三五次嘗試之後,就能配置出一款通殺性窩料,這才是不現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