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技巧 > 打窩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欄目: 打窩 / 釋出於: / 人氣:2.63W

打窩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魚誘來,還要讓被誘來的魚儘快發現釣餌,並且把進窩的魚釣上來,而且還要保持下去,讓魚不停地進窩,不間斷地被釣上來,這才是打窩的真正目的。

但大多數釣友都未能實現。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很多釣友出行一次只能釣數個小時,所以窩料的量絕不能過大。

有很多人,魚越是不咬鉤,他越打窩。他總認為窩子裡面沒有魚,是"誘"得不夠,所以拼命加大"誘"的力度。

這實在令人感到惋惜,大多數的人尤其是上班族,只能在休息日才有機會去水邊坐上一坐,這樣寶貴的機會卻打窩給糟蹋了,實在可惜。

試想,那麼多窩料撒在釣點內,魚有機會發現嗎?可能性微乎其微,不過這倒是給該釣位的左鄰右里增加了上魚的機會。

因為奔著這些窩料來的魚總會有路過鄰居釣點的可能,因此很有可能被鄰居截了胡。所以,誘魚不能靠窩料量大,把魚誘來了卻釣不上來,這叫死窩。

那麼,多大的量合適呢?要根據季節,目標魚的體型,以及其他的會對窩料造成破壞的外在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比如在春天釣鯽魚,雞蛋大小的一小團面餌可能就夠了,這一團面餌還要分成若干個入水即化的小球,不規則地散落在釣點內,形成一個不大的小區域,這樣被誘來的魚和釣餌近在咫尺,又因為窩料已經散開,沒有實體存在,魚想吃又吃不到,徘徊一番就有可能發現釣餌。我解釋一下這樣做的理由:總共雞蛋大的一團窩料,量很小,這是因為鯽魚本身食量就小,加之春季體內有卵,內臟很擁擠,這就導致了它們雖然會在很短的時間出現飢餓感,但是每次都吃不多,入水即化呈霧狀不利於它們吞嚥,恰好突出了窩料"誘"的作用。

有人問:多打一些可以不?我建議儘量不要多,打窩是無法精確掌握用量的,所以寧少勿多。

窩料多了,水下食物的濃度也就高了,不利於魚兒發現釣餌。

多久補一次窩子合適呢?沒有固定的時間。

春天基本上不存在小雜魚對窩料的破壞,但是那融化了的霧狀的窩料會在魚的遊動所產生的水流中被破壞,而不同大小的魚所產生的水流強度也不同,所以無法具體確定補窩時間。

我的建議是,上幾條魚後,魚口明顯變慢就可以考慮補窩了,補窩的原則也是寧少勿多,然後再配合有頻率地更換釣餌來"養"窩子即可。如果上魚頻率很穩定,則不用補窩。

競賽似的打窩也不足取。打起窩來,每個人都不甘落後,你打得多,我一定比你打得更多!

似乎窩料多,誘來的魚就多。事實並非如此,一份的量足以把魚餵飽,偏偏要打下去十份,這樣的窩子還能釣嗎?

如果在人員比較密集的釣魚區,人人都這麼幹,那麼整個釣魚區都會被窩料打死。當然,我們如果動動腦筋,這樣的釣場也是可以釣的。

我舉一個比較有代表的例子,我參加過某漁具店組織的一場釣友交流性質的比賽,地點是一個多年不開竿的水庫。

為了讓大家玩得盡興,主辦方提前進行抽號環節,並且允許釣手在賽事開始前的兩天就去打窩。這本來是好事,可抽完號後,大家全都以填海般的恢弘氣勢在打窩,窩料還五花八門,打得我心都涼了。

這種情況,我打不打窩還有區別嗎?跟風打窩必死無疑,不打的話釣過路魚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好在距離比賽還有兩天時間,我形成了兩套應對方案,一是釣浮,離開滿是窩料的水底,主釣草魚和武昌魚。不過,這終究是一場比賽,如果釣浮有效果,很快就會有人效仿,我的優勢就沒了,所以輕易不能使用;第二套方案還是釣底,但目標魚不再是鯽魚、鯉魚、草魚、武昌魚了。

你們不都在用糧食打窩嗎?你們把吃糧食的魚餵飽了,我就釣喜歡吃肉的魚——掛小魚段以翹嘴為目標,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在夜裡遇到鯰魚。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第2張

這種窩料比較流行,既有易於霧化的粉狀物,能起到快速誘魚的作用,又有儲存時間較長的顆粒物

那天如我所料,全線滅火。午飯後,只有二十人回到釣位,其餘六十多人聚在樹蔭下嘮閒嗑。

傍晚,比賽結束的哨聲響起,尾數第一者釣了大概200條小白魚;單重第一的是一條大約1.5斤的鯉魚;我總重第一,共12條翹嘴,目測8斤多的樣子。80多人只釣到這麼一條鯉魚,另外還有一條2兩的鯽魚,其他的不是空軍就是隻釣到幾條小白魚。

集體打重窩子的威力就這麼大,破解它的最佳辦法是,能遠離儘量遠離,這是最有效的辦法。

有的水庫會有一些魚情好的位置,於是一波人來了打了重窩,另一波人來了又打一遍,不消一兩天就能把一個釣魚區打廢,只有去沒人釣過的地方或許才能有戲。

上述打窩方式我都歸為餵魚之列。

另一種打窩則純粹是圖心理安慰了,這種釣友到了釣場、選好釣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窩,目標魚不確定、窩料品種屬性不講究、數量也沒譜,反正是餵魚的東西就行,少到一把酒米,多到幾斤飼料,只要有這個拋撒窩料的過程,在水邊就能坐得住板凳,哪怕沒魚咬鉤,也會心存希望,會不斷地給自己打氣:一會兒就來魚了。

這種人如果不打窩,或者窩子打少了,心裡就沒底兒了:完嘍,沒點窩料魚真不來啊!我見過很多人,抓起一把酒米不管不顧地奮力揚向八九米以外的浮標。

要知道,就算沒有風力的干擾,那把小米最多隻能丟擲去五六米遠,而且必定天女散花,他一看,這把沒揚好,再揚一把,還是不行,數次嘗試均告失敗,所以放棄了:那就算了吧,就這麼著吧,反正打窩了。這樣打窩能有效果嗎?鬼都不信。

反正這個過程可以沒有效果,但是沒有這個過程是萬萬不行的。類似的心理還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就剩這半袋東西了,都扔裡得了;剛才那哥兒們走了,剩的魚餌都給我了,沒啥用,打裡得了……沒有任何的目的性。

我沒必要對這種打窩方式做過多解讀,因為大家都懂。

其實我要說的是,這種現象很好破解和克服,辦法非常簡單——乾脆不打窩。

魚本來就少,還不打窩?

沒錯,因為毫無作用的打窩和不打窩沒區別,這不僅在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中我也拿其他釣友和自身做過對比試驗。

所以我說,以上兩種打窩方式可以棄之不用。

但是,很多釣友意識不到自己打窩存在問題。所以,我強烈建議有上述兩種打窩習慣的讀者看過這篇文章後能夠進行自我診斷,方法很簡單:在釣餌、釣法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連續二三次不打窩,跟打窩時的結果做對比,看是否有區別。絕大多數釣友會驚奇地發現,魚獲沒變少,可能還會多。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第3張

微微發芽的麥粒有一種發酵後的酒香

下面我就說說不打窩怎麼釣魚。

我要強調的是,不打窩釣魚是建立在打窩方法不對,不僅起不到誘魚、聚魚、增加釣獲的作用,反倒帶來了大量副作用的前提之上的。

不打窩,首先就杜絕了副作用的產生,沒了不利的影響,釣獲量反倒會提升。不打窩,在釣法上其實和打窩釣法並沒有嚴格的區分,但是方法得當肯定會增加釣獲量。

我的方法是,按照物件魚的體型來區分,釣小魚,比如鯽魚,需要勤換餌;釣大一些的魚,比如鯉魚,則需要等。

以我的經驗來看,釣小型魚,如鯽魚,打窩釣的效果遠沒有不間斷地高頻率換餌做窩子的效果好。這種釣法的最大缺點是不能間斷。

比如早上到了水邊,用竿子正常抽上一陣子就會開始有魚口,然後就會越釣越快。

但是,午飯後如果你想繼續釣下去的話,就必須從頭再來,從零開始,必須繼續抽一段時間才會再有魚口。

對此,有人想了一個取巧的辦法——在鉤上掛幾次超大的魚餌來變相打窩,我也做過這種嘗試,但效果真的不佳。

我們不妨做如下分析:浮標調好後,使用超大的魚餌,意味著釣組重量增加,丟擲後浮標百分之百露不出來,這說明釣組的落點已經不是在釣點內了。

如此這般,即便是這些餌料能起到誘魚作用,誘來的魚又在哪呢?就算落點很準,確實是在釣點內,但是本來應該是用半個小時時間、分十次拋進去的餌料,被你一次性拋入了,效果顯然不一樣嗎。

窩料的投入,不僅量要合適,所用時長和頻率也要合適。

事實證明,用釣餌邊釣邊誘,對窩子邊釣邊養,是最有效的,也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這辦法很簡單,但是很多人犯懶,堅持不住,這也是事實。

就像我一個朋友,以前很少在一起玩,最近幾年常在一起,起初他釣鯽魚就沒服過我,最近幾年他從來不和我釣鯽魚,掐魚還沒開始,他就已經知道結果了,他也知道癥結所在,但他說:我可整不了,一掄一天還不累死了?

對這種既不想付出體力又想釣得多的人,我沒別的高招。

實際上,他的理解並不對,這種釣法貌似很枯燥,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這種高頻率換餌的打法,只有前半小時,至多一小時是單調機械的,一旦有了魚口,看標相提竿,如此換餌拋投就純粹是釣魚的樂趣了。

說到這裡,有些釣友會問:多久換一次魚餌才合適呢?我給大家一個模糊的參考:通常,我是抽一支菸的時間換兩次餌,或者抽兩支菸的時間換五次,魚餌在鉤上保持的時間也大體和這個換餌頻率相當,或略大於這個時間,換餌的時候鉤上可能還有少許殘餌。

注意,這個時間並不是餌料的霧化週期。春天釣鯽魚,小魚鬧鉤對魚餌的破壞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小魚活躍了之後對魚餌的破壞力很強,只有霧化效果很差的餌料才能保持到這個時間段。

所以,除春天之外,我的鯽魚餌料並不強調霧化狀態,甚至不用拉絲粉,用白麵作粘合劑效果更好。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第4張

夜釣的話,小半勺玉米粒基本能堅持半宿,這個量對我來說足夠了,因為我用的釣餌也是玉米粒

那麼,釣大一些的魚,不打窩又該怎麼釣呢?方法跟釣小魚截然相反,那就是等。

一說到等著魚來尋找釣餌,很多人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不是瞎貓等死耗子嗎?理論上說,是這樣。

但是別忘了,我們面對的是大魚,大魚的活動空間也大,它們發現釣餌的機會就大。而且這些大一些的魚類還有另一個特點:它們會在一個區域內來回遊弋。

我不止一次地遇到這種情況:魚線被大魚拉斷後,大魚帶著浮標逃走,本來不指望那丟失的浮標能失而復得,但是那條逃跑的魚卻始終在幾百米的範圍內時快時慢地繞圈遊走,最後又被海竿搭了回來。

它們的這一特點無疑給大家守釣提供了機會。雖然這個辦法很低階,但是絕沒有很多人想得那麼糟糕。

去年,我在釣鯉魚的過程中,可以說全年都在做著這方面的試驗,我全年共計使用老玉米窩料不超過10斤。也就是說,我大多數時候都是"赤膊上陣",在不打窩的情況下垂釣。

總體來說,我的成績和其他認識的或陌生的釣友相比,能達到中游偏上的水平,而且這個成績是在不扎堆、不去釣友比較密集的好釣位的前提下實現的。

經過一年的試驗,我認為釣鯉魚之類的大體型的傢伙,不打窩也沒那麼可怕。

此外,我還摸索出如下幾條經驗:

1.故意撿別人的窩子釣,成績會更好,因為別人打了窩子總會有些殘留。但是,如果是別人打得很重的窩子,你就要慎重了,小心它是死窩。

2.夜釣時,如果某個釣位有人白天釣得非常好,晚上我肯定不坐他那兒,因為釣得好的可能性極小,甚至有空軍的危險。關於撿別人出魚特別好的釣位這件事,我觀察了多年,叫人失望的概率非常高。箇中原因不詳,可能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吧:魚有自己的活動範圍,原住民被釣出去,新住民在短時間內還沒來得及補充吧。

3.小水面的效果比大水面好。大魚活動範圍也大,野塘子、小水庫之類的小水面很可能在一天之內被一條大魚溜達數遍。

4.生窩子用面餌效果好一些,熟窩子用青玉米較好。

5釣大一些的魚類需要安靜。假如用面餌,我並不強調餌料的霧化效果,我反倒推薦有脫落效果的,狀態保持時間更久一些的面餌,這樣小魚鬧鉤的標相會弱一些,可以避免很多空竿,最大程度保持釣點的安靜。不過,這似乎涉及到教條的換餌週期的問題了。

對此我的建議是:不考慮週期,也不考慮邊釣邊誘的問題。用面餌時,只要餌料的硬度、黏度不會對刺魚造成負面影響,那就儘可能讓其在水下保持更長時間,8分鐘、10分鐘或者更久都可以。

另外,用面餌要儘量抓實口,小魚鬧鉤的動作能忽略就忽略,免得把小魚聚過來,影響釣大魚。

用玉米粒的話,個把小時換一次釣餌就可以。

打窩是所有釣魚人過不去的話題,其實打不好還不如不打 第5張

我的老友和我的打窩方式基本相同,天亮後為了不驚窩,分多次再打進去二三十粒玉米粒就足夠了

總之,打不好窩子不如不打窩,不打窩也能釣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