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技巧 > 打窩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欄目: 打窩 / 釋出於: / 人氣:9.58K

釣魚人是一個很矛盾的群體,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釣魚人群體經常會鄙視圈子裡,所謂的大師、大咖這個階層,一方面,認為這些大師、大咖只是包裝得當,所謂釣得好,不過是窩料打的多,所以不管是哪位大師,幾乎都有過x大盆、x三寸、x三尺這樣的外號。

意思就是普通釣魚人打窩的窩料量詞是團、撮、把,而大師打窩的最小單位都是盆,而且還得是洗澡用的大盆;而寸、尺,則是諷刺大師們打窩之後,水漲三寸、三尺,基本上都是諷刺意味居多;

而實際情況,說是鄙視,不如說是妒忌更恰當一些,但凡經常發聲帶節奏的,基本上反而是釣魚捨不得投入,總是期望一把酒米就能釣上20斤鯽魚,三斤玉米就能釣上30斤鯉魚,5斤蘆葦就能釣50斤草魚;而大師們打窩後守了多久,基本功練習了多久,除釣魚外的周邊知識儲備學習了多久,這些都是發聲者看不到,或者故意視而不見的。

但是話再說回來,打窩誘魚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打的越多,釣上來的魚就越好,而這個種的緣由,卻不僅僅是窩料的數量、味型,以及打窩的思路、手法就能闡述,直白點說,同樣打100斤窩料下去,也不見得人人都能爆護,那具體的原因,就要從以下這幾個層面,綜合分析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層面一、目標魚種、體型不同,發窩的速度明顯不同

在大多數釣友的認知中,葷餌打窩後聚魚速度快,素餌打窩後,發窩速度慢;而理論依據,往往都是釣友們實戰體驗後總結的;比如我們用腥香的餌料,如紅蟲拉餌,抽窩之後,聚魚速度是很明顯的,雖然先進窩的必然是小魚;

而我們使用玉米、紅薯等素餌打窩,運氣好,七八小時之內會有進窩跡象,就算是運氣很好,而我們湖庫釣,七八天都不上一條魚都是常事,因此不少釣友都會得這樣結論,素餌打窩,發窩速度是比不上葷餌的,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對比,為什麼呢?水域中,目標魚的種類不同,其存量密度差異很明顯不同;

比如我們用腥香且溶散好的餌料,用抽窩的方式打窩,最先進窩的,必然是受味型、狀態吸引的小雜魚,如白條、鰟鮍、麥穗等,一方面,是這些魚體型小,對腥香、溶散的食物敏感,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一類的小雜魚,是水域中存量最大的,而淡水水域中,魚的種類、體型不同,在水域中的存量,是呈金字塔排列的。

在金字塔頂端,往往是體型巨大的魚種,但是這些魚的存量很少,可能幾平方公里僅僅也就有1~2條,其次是食肉魚種,再次是雜食大體型魚,而最多的,就是小雜魚,所以我們窩料打下去之後,只要味型不是偏差的太離譜,餌料的顆粒直徑能讓小雜魚吞嚥,那必然是小雜魚最先進窩;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2張

而大體型魚,可能早就發現了窩料,或許是因為警惕性,或許是因為距離較遠,亦或者其他我們不理解的緣由,並不會在發現窩料後,就馬上進窩、覓食,這是原因一;

其次,往往我們為了誘釣大魚,會拋灑大量的窩料進窩,窩料的整體體積大了,那必然不會集中在一處,或者和釣點完全重合,大魚甚至不需要進窩,僅僅進食窩點外圍的食物,就能飽腹;

而我們能釣上大魚,往往是大魚在窩子附近反覆驗證,確定無危險之後,才會在進窩覓食後,無意間吸食到了鉤餌,才被我們釣上來,而我們為了保證大魚在反覆驗證安全性的過程,不至於提前離窩,所以大窩、重窩,就成了我們不得不做的選擇。

小結:不管釣什麼魚,目標魚體型越大,發窩速度越慢,窩料的數量就越多,而目標魚體型越小,窩料的數量反而要適當減少,免得進窩魚提前吃飽,但是發窩速度就會越快,葷餌和素餌,理論上誘魚進窩的速度沒什麼差異,差異的是目標魚的存量、以及進窩的後吸食鉤餌的機率不同。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3張

層面二、目標魚相同,不同的窩料配方,誘聚的速度,也明顯不同

前文我們說,葷餌、素餌誘釣目標魚不同,理論上發窩速度沒什麼差異,但是,如果是目標魚相同,使用不同的窩料配方,那進窩、發窩的速度,肯定也不同,比如我們釣鯽魚,用酒米,用麥粒,用紅蟲,用商品餌,那必然是四個不同的節奏,而有時候,哪怕釣點相距不是很遠,這種結果都很明顯,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進窩魚到底是因為什麼被吸引進窩的呢?有人說是味型,也有人說是狀態,也有人說是餌料的數量,其實這幾個答案都對,但是又不太全面,魚的體積大小不同,對味型、狀態、食物的數量敏感度不同,具體的表現,就是進窩速度有明顯的差異。

小體型魚對味型最敏感,其次是狀態,最後是數量

魚的體型越小,對食物的第一需求是味型,也就是味型越特別,越濃郁的味型,就越容易吸引小雜魚進窩,但是同時,食物的顆粒直徑,至少要能滿足一個條件,就是小魚張口,能順利的吞嚥,而最後才是食物的數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用酒米、麥粒等打窩,小雜魚進窩後沒多久就散了,就是因為前者味型不吸引,後者顆粒直徑太大,不好吞嚥;而為什麼說體型小的魚,對餌料的數量並不算敏感呢?

一則,小體型魚對食物的需求總量不大,大約5~8粒米粒體積大小的食物,就足夠一條3~5兩鯽魚在夏季一天的能量需求;二則,小體型的食物來源及數量,相對來說,比大體型魚要充沛的多;所以我們釣鯽魚,雞蛋大小的一團窩料,至少2~4小時不用打窩,這並不誇張。

大體型魚對數量更敏感,其次才是味型和狀態

對於野外水域的大體型魚來說,任何時候,都吃不飽,所以我們在誘釣大魚時,其實並不怎麼強調味型層次、種類,往往就是簡單加工一下的玉米、紅薯,或者乾脆用大量的飼料顆粒打窩,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因為大體型魚在野外,能持證低限度的進食就如同天天過年了,根本無法做到時刻飽食,所以,大魚會在固定的食物來源巡遊,並保持一個固定的進食週期,比如我們誘釣鯉草時,根本就別指望窩子打下去,很快鯉魚就給口;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4張

而就算我們把窩子打到了大魚巡遊的魚道上,鯉草也不會馬上就給口;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魚為了保證每一次的巡遊,都能吃到食物,所以會在遊曳到窩點附近之前,先沿著固定的路線,把能吃的都吃完,然後才會去新的食物來源去覓食。

我們在誘釣鯉草時,經常會遇見,打窩後一直不發窩,但是一旦有第一條魚給口之後,就會有連續的魚口,當然,上鉤的魚,往往體型都比較接近,而這裡的連續,並不是說和鯽魚一樣,能連竿,而是說,一旦第一條鯉魚或者草魚中鉤後,短至七八分鐘,最長也不超過半小時,就會有第二第三口,而且只要不是起魚或者補窩時,動作太大導致散窩,會持續給口。

而一直到窩料被徹底吃完之後,進窩的鯉草,才會陸續散窩,往往是我們打下的窩料被吃完,亦或者起魚的動作太大,導致了驚魚,否則窩子內其實一直有鯉草在來回迅遊。

小結:足量的窩料,對釣魚來說,不管是大體型魚,還是小體型魚,其實都是必要的,但是,因為魚的體型大小不同,對窩料的需求層次是不同的,如果我們的目標魚是鯽魚、白條這一類的小體型魚,那麼溶散、味型就要優先考慮,而我們的目標魚是鯉草、鰱鱅這一類的大體型魚時,除了保證味型,足量打窩,始終都是保證漁獲的不二法門,但是,因為中鉤魚和打窩的數量,總是充滿了隨機性,所以我們很難得到一個精準而持續有效的方法。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5張

層面三、釣技、釣法不同,同樣的窩料打下去,持續中魚率也有高低

釣魚發展到了現在,不說到了極致,但是各環節的細節化,也算是非常到位,如浮漂、魚鉤、釣竿、魚線、餌料,甚至細分到魚種、體型,但是,釣魚人的個體不同,基本功不同,垂釣經歷、環境不同,所以面對相同的魚情,垂釣思路、釣技、釣法,也是各有不同,而這些不同,往往也會導致中魚率有明顯差異。

但是,這並不能說,哪一種釣法更高明,哪一種釣技更先進,因區域不同導致的水情不同,因氣象原因導致的魚情不同,因個體習慣導致的手法不同,這諸多的不同,都會導致中魚率的差異巨大,但是,我們又無法將其統一;所以關於這個層面,完全沒有辦法做細緻的分析;

原因就在於,國內的淡水釣魚文化,有,但是很少有體系,大分類很簡單,就是臺釣、傳統釣法、路亞釣法、磯釣、溪流釣,看似有體系,但是罕有細節分類,也就是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而相關的體系的培訓,目前僅有少數幾個漁具廠家,為了推廣自己漁具、餌料,而建立的釣魚手法、技法、思路的培訓,但是,仍然不能稱之為體系或者傳承。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6張

而實際情況就是,基本功紮實與否,釣法、釣技的不同,對中鉤率影響很大,比如我們在面對輕口魚時,我們既可以選擇釣靈抓口,也可以選擇釣鈍守死口,而這兩種思路並不存在高低之分;

而同樣的,在遭遇小魚鬧窩時,鉛墜沉底守鈍,和打跑鉛,亦或者雙鉛釣,都是可以的,但是並不存在哪一種效果更好,但是因為釣魚人的差異,這三種方法必然會導致中鉤率不同。

小結:釣魚是一種休閒運動,如果能保持平和、休閒的心態,其實釣技、釣法、垂釣思路就變得可有可無;如果一旦開始對釣技、釣法、垂釣思路產生思考,並且行動起來,那就說明,對釣魚已經初步成癮,並且在潛移默化中,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同樣,這也沒辦法用好事或者壞事來形容。

打窩子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扔得越多,漁獲就越好 第7張

總結語

釣魚的漁獲,三分靠技術,七分看運氣,圈子裡的老鳥們經常戲言,釣魚的漁獲,就如同賭石,每一次出釣之前,我們都認為必然能有一個好收穫,但是結果就如同和賭石一樣,空手而歸的多,一夜暴富的少之又少,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只要不作死,釣魚很難讓我們傾家蕩產;正確、理性、科學的對待釣魚這個事,別奢望一點點窩料就能爆護,也不要不理智的打重窩、厚窩,因為打窩這個事,還真不是窩料打的越多,就漁獲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