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魚性天氣 > 魚的習性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欄目: 魚的習性 / 釋出於: / 人氣:2.96W

有些時候,我們會感覺釣魚是一件很莫測的事情,比如我們和高手在同一水域釣魚,舔著臉從高手手裡求來一樣的窩料,一樣的釣餌,甚至釣點就選擇高手附近不超過10米,調釣也是高手親自操作,窩料打下去之後,高手可以一直連竿有口,魚護都快撐爆了,但是自己這邊除了剛發窩時,連竿沒幾下,過了一會,就算有魚口,也不過寥寥,相隔不過幾米,這種漁獲的差異,簡直能讓人崩潰,難道魚也認人麼?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這種情況,在黑坑釣中,有一個說法,叫做打閉口,在野釣中,稱為搶魚口,其實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指釣點附近,因為其他釣友窩子發的好,起魚頻率快,所以附近的魚群都聚到那邊去了,自己這邊除了剛發窩時,有那麼三五口,剩下的時間,只能看著浮漂發呆了,最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在後期幾乎很難改善,不管是調釣、改善餌料味型、調整餌料狀態,都很難將魚口的情況改善一二,那麼在這裡,就要引入一個競技釣圈子裡的說法,叫做黃金半小時。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2張

什麼是黃金半小時呢?競技釣釣法中,強調從抽散炮第一杆開始計算,這半個小時是黃金時間,這半個小時內,只要窩子能發起來,魚口能連起來,那麼這場比賽,就漁獲而言,基本上就穩了,後來又將這個說法延續到黑坑、野釣中,發現這個理論依然靠譜,那麼,怎麼做,才能保證這黃金半小時一定有效果,而高手的連竿不停口,又何這黃金半小時有什麼關係呢?其實要搞明白這個中緣由,就要分別從淡水魚的習性,已經拋竿的忌諱分別說起。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3張

淡水魚的習性是從眾膽大如天,個體膽小如鼠

淡水魚的社會架構很有意思,不像哺乳動物,有家長制,比如猴王、狼王、獅王之類的,總是族群內最能打的那個當王,從而來聚集族群;也不像多數昆蟲一樣,走階層管理制,如蜜蜂、螞蟻、蟑螂等,在族群內部有嚴格的管理階層;淡水魚的族群架構,大多數是幼年期為躲避危險而群居,成熟後因為食物需求而散居,但是一旦有充沛的食物,不管體型大小的同種魚,都會聚集在一起覓食、棲息,但是如果食物稀缺,小體型的幼年魚,又會成為大體型的成年魚的口糧,簡單點說,淡水魚種之間只有食物鏈關係,缺乏社會架構,社交體系;那麼因此,淡水魚在面對危險時,就很有意思了。

具體的表現,就是一旦淡水魚成群,那用悍不畏死來形容都是可以的,比較常見的,是公園裡的錦鯉、錦鯽,大把餌料撒下去,成百上千的魚聚在一起,這個時候就算用重物砸下去,砸暈、砸死幾條魚,剩下聚集在一起的魚群都不會害怕;但是如果這些魚落單了,只有三五條在一起,別說重物砸進水裡,稍微大點的聲響就會把魚給驚散了。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4張

那麼黃金半小時就很好的利用了淡水魚的這種習性,打窩之後,利用的窩料的香型,快速聚集魚群進窩,而且這個時候首要並不是以上魚發窩優先,而是先要聚魚、留魚,一旦魚群達到了一定的密度,就算附近的釣點、窩點,比此處的窩料更香、營養更好,在魚群沒有散開之前,附近的釣點打窩,其實也僅僅幫助已經發窩的窩點吸引魚群進窩罷了,那麼這個時候,高手會採用三補一釣,甚至是五補一釣的頻率,也就是補三竿窩料,下一杆釣餌,如果感覺魚口並不連續,甚至會採用補五竿下一杆釣餌的節奏,只要窩子裡的窩料和起魚的頻率控制得當,連竿可以持續3~5小時以上。

在這期間,一旦窩料的數量太多,而進窩的魚數量不足,這個時候水底的窩料太多,溶散太快,和水底的腐泥參雜在了一起,窩料的味型都會發生變化,這個時候反而會因為味型差異,導致散窩,而味型發生變化了,其實也恰恰就半小時之後開始發生,所以這兩者集合起來,就會被稱為黃金半小時,那麼,是不是黃金半小時結束了之後,繼續連竿就很難做到了呢?這就要提到另一個問題,就拋竿的基本功必須要紮實。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5張

紮實的基本功,是保證連竿續口的基本保障

對於競技釣選手來說,持續拋竿,鉤餌落點基本保證一致,僅僅是基本功而已,那麼很有一部分野釣釣友對此是不以為然的,其實這就是一個誤區,野釣中,除非目標魚就是死守大物,壓根就看不上小體型魚,那麼在實戰中,連續的魚口,或者說窩點內持續聚魚,本身就就是誘大魚進窩的一個必要手段,小體型魚的魚口都連不起來,也就是說小魚都不進窩,怎麼可能奢望大魚也會因為窩料進窩呢?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真實情況是,往往只有體型小點的淡水魚頻繁進窩了,受窩料吸引的大體型魚才會伺機進窩覓食,而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了。

所以的基本功,更多的是強調拋竿的精準性,在強調黃金半小時的釣法中,在半小時之內,是強調窩料、釣餌極可能集中在一點,因為這樣能將窩料、釣餌的數量優勢集中,那麼味型自然是最為濃郁的,而一旦魚口稍微弱緩,不管是抽窩還是拋釣餌,則需要將鉤餌打到窩子附近15~30釐米的位置,這樣能將原本窩料裡的剩餘餌料,讓進窩魚進食,以避免窩料味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將餌料打到窩點的外圍,這樣能吸引剩餘的魚群進食。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6張

正常情況下,進窩的魚群,最先給口的,都是魚口比較生猛,警惕性小的魚,直白點說,就是比較傻一些的魚,往往都是最先被釣上岸的,往往過了半小時左右,剩下的,都是魚口比較滑,性子比較警惕的,這一類的魚,往往都會聚在窩子的外圍,並不會輕易給口,尤其是過了半個小時以後,魚的密度相對也變的稀疏,這個時候,繼續往原有的窩點下竿,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導致窩料太厚,窩料的味型發生變化,讓魚群離我,這個時候,將下竿的釣點往窩子外圍打,一方面能增加上魚的可能性,其實也不啻於另打一個新窩,相當於做第二個黃金半小時出來。

為什麼高手發窩越釣越多,自己卻連竿沒幾下就停口了 第7張

總結語

釣魚這個事,沒有公式可言,記得有位前輩說過這麼一句話,再牛x的餌料,也得人來用,為什麼有的人用了,變成大師了,有的人用了,連上岸都做不到,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懶,說是魚情複雜多變,其實仔細琢磨一下,無非就那麼幾種情況,能給口,那必然有辦法連竿,怎麼調整都不給口,那說明就不適合釣魚,其他有的沒的,說那麼多,真沒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