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技巧 > 打窩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欄目: 打窩 / 釋出於: / 人氣:1.99W

如果說在水庫釣魚有些規律的話,我首先建議用長一些的竿子。

在正常情況下,野生魚不習慣距離岸邊太近,魚的體型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

有的人會說:有人用3.6米短竿遇到過20幾斤的大魚,這該怎麼解釋?我認為,那是個例,釣魚不能拿個例來代表全部,就像有人中過500萬,不意味著每個買彩票的都能中大獎一樣。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對於長竿和短竿,很多人存在另一種看法,畢竟用長竿比較累,沒有用短竿舒服。不過,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舒服才用短竿,他們會說:"只要窩子打好,把魚誘來了,長竿短竿都一樣。"

這句話看似無懈可擊,不過值得推敲。下面,我就從窩子的角度分析一下窩料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我們不妨做一個誇張的假設,如果在釣箱前方的岸邊打進去大量窩料,能把魚誘來嗎?

我敢肯定,只要有人在岸邊附近活動,就不會有什麼像樣的魚過來進食。原因很簡單,那樣的水深,以及離岸邊邊很近的位置讓魚沒有安全感。

所以,就算有魚發現了窩料,它們也會果斷地放棄,不會貿然靠近。

這個假設有些誇張,但絕不是抬槓,足以證明用窩料誘魚不是萬無一失的,魚不會為了一口飯而把自己置於險境,這是它們的天性和本能使然。

越是大魚,越是這樣。有句俗話叫"放長線釣大魚",用海竿釣獲大魚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用手竿,原因就在於此。

既然"誘"不能完全達到我們的目的,那我們把釣餌直接送上門去,送到它們經常徘徊的,有足夠的安全保障的地方,是不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魚的天性角度上說,用長竿釣獲的魚不但質量更好,數量也更多。

為了說服那些特別依賴窩料誘魚的朋友,我多次在不打窩子的情況下用長竿做演示,幾乎都是以我完勝收場,那些打了窩子卻用短竿的朋友開始懷疑:窩子是不是白打了?

長竿子對短竿子就有這麼明顯的優勢,哪怕只長出一個級別,也是有優勢的。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第2張

春天釣鯽魚,長竿子釣到的魚也大

有一次,我們去山裡的一個水庫釣鯉魚,天黑後小鯽魚卻咬個不停。由於剛剛下過大雨(颱風"利奇馬"剛剛過境),水質微渾,我也擔心鯉魚口不好,於是在沒打窩子的情況下效仿同伴加了一支竿子釣鯽魚。

我的同伴都在用5.4米竿子,考慮到水深只有2.1米左右,我則直接拽出了6.3米竿子,釣點2.4米深,若不是我的釣位上方是大樹,會給操作帶來很大的麻煩,我會直接用7.2米竿,遠處的鯽魚肯定更多、更大。

結果,我後來居上,光鯽魚就相當於他們兩個人的總和,而且我還有三條鯉魚。這期間,我的同伴們在不停地打窩子,以期能誘來更多的魚,但是並沒有什麼效果。

回來的路上,他倆問我為啥我釣得多?

我之說了一句話:我的竿子比你們長。

那麼,魚真的不愛靠邊?也不全是,需要幾個前提。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第3張

颱風“利奇馬”剛過境,我和兩位朋友去水庫,左面的釣位是他們兩個,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地形

我做過一個試驗:在近岸放置一個水下攝像頭,把窩子打在攝像頭下方,看看魚到底會不會被誘來。

我起初認為,肯定不會有魚過來,可是離開數小時後,真的有魚過來覓食了,尤其是夜晚,來得更多,可以用川流不息來形容。

這是不是意味著有人在附近會引起魚的警覺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儘量保持釣位安靜是不是就解決了?我曾這樣嘗試過:不咳嗽、不抽菸、不挪步,換餌時輕拿輕放,甚至放棄垂釣就那麼靜靜地坐著……

總之千方百計保持安靜,但是,沒有一次能近距離地看到鯉魚過來進食窩料。不過,人離開幾小時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真的有魚過來。

可是,人不在釣位,過來再多的魚又有什麼用呢?好,我可以及時趕過去,可以我認為悄無聲息的動作過去垂釣,可是回放攝像頭拍攝下的畫面後,我發現水面空蕩蕩的,那些本來已經到了岸邊的鯉魚們不見了。

也就是說,儘管我們隱藏自己的舉措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魚還是能感覺到我們的存在。

在做這個試驗的時候,我還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岸邊不僅僅有窩料的地方有魚過來,近岸其他位置也有,它們從一個石頭縫游到另一個石縫,低著頭明顯是在尋找食物,但是進了窩子卻並沒有做過多停留,只是短暫逗留,挑揀一兩口後又悠閒從容地去搜尋下一個石縫了。

注意:它們只是稍作逗留,也就是說,它們並不是因為水淺,不敢長時間逗留而返回深水,也不是受到了驚擾而離開。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第4張

在釣友扎堆的地方釣魚,誰的竿子長誰就佔優勢,哪怕在近處打了再多的窩子也頂不上一支長竿子

這個現象顛覆了我此前的認知。以前我一直認為,被食物吸引過來的各種可釣的物件魚會在窩內不停地吃,不停地聚集,低著頭一圈圈地徘徊,一直到吃飽,這期間一不留神就會吃到釣餌。現在看,事實並不是這樣。

所以,我認為窩料和餌料有所區別的重要,一定要讓進窩的魚在第一時間發現釣餌,才能更多地釣獲它們。

上面的試驗起碼說明在水庫釣魚用竿不能太短,因為魚不會在岸邊有人的情況下距離岸邊太近,我們釣魚時常看到有魚在水邊蹦,但是從來不在釣位附近蹦,於是釣友都會說相同的一句話:"這死魚,哪兒沒人在哪兒嘚瑟。"

此時,你若拿把竿子走過去,那些魚就沒影了,換個地方接著蹦,打了窩子也不行,可是人一離開,它們就回來。

有人為了破解這個現象,專門在不太寬的水面用海竿釣對岸,這是個妙招。

釣點相對於對岸來說很近,坐上人就沒魚。可見,魚能感知人的存在,併產生警惕,進而敬而遠之,打再多的窩子都沒用。

所謂的近岸是相對的。魚是不喜歡到近岸活動的,但是深水處因為沒有日照或者光線很微弱,是沒有什麼食物的,魚能到近岸、到淺水中來是因為這裡光照更好,水生物更豐富,有食物。

而且魚眼中的近岸和人眼中的近岸是不一樣的,在釣魚人的眼裡,2.7米、3.6米的小短竿釣的才是近岸,而魚,尤其是在遼闊水域生活的野生魚,它們更喜歡遠離岸邊,對它們來說,恐怕距岸十幾米或者二十幾米的位置都算近岸,甚至這可能就是它們距離岸邊的極限距離了。

如果是這樣,我們還一廂情願地用短竿子,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的收穫。

經常玩水庫的人都清楚一個現象:誰的竿子用得長,誰就佔便宜,魚獲多且大。

於是,玩手竿的人都會有一種要參與裝備競賽的壓力。

早些年,7.2米的手竿已經是極限了,現在呢?只要有把子力氣,誰的竿包裡還沒一兩根8米、9米的竿子呢?

另一個用長竿的原因是尊重野生魚的天性。野生魚的警惕性比較高,它們會本能地規避風險——哪怕是潛在的危險,它們本能地懂得只要躲在遠離岸邊的深水處就是安全的。

這是它們的天性,天性是窩料改變不了的與生俱來的行為。

面對季節的更替,魚還有一種洄游的天性,在這種季節裡,誰都別指望窩子能留住它們的腳步。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期間,我又做了個試驗,每天都在一個釣位夜釣鯽魚,每次臨走時都會在釣點打上足夠的窩料,然後第二天晚上接著釣。10月1日、2日一切正常,4.5米竿子就能收穫頗豐。

可是3日下了一場中雨,氣溫驟降至-2℃,我的窩子便不靈光了,當天的前半夜,魚口很稀,個體還小,只釣了幾條二三兩的小鯽魚,後半夜我發現不對,改用5.4米竿子試探,結果到天亮的這幾個小時,居然有十幾條半斤以上的大鯽魚入護。

臨走時,我照例打了窩子,到了晚上又瘋狂抽窩子,半夜的時候就用光了一袋鯽魚餌,可是卻沒有什麼魚獲。

我吸取頭一天的教訓,繼續加長魚竿,釣窩子的前面。改用長竿子後,換餌的頻率明顯降了下來,可是上魚卻不受影響,後半夜又來了一個小豐收

到了6日,我在釣臺上要用7.2米竿子才會有魚口。此前我每次臨走時打的窩子都白打了,沒起到絲毫的作用。

為啥打完窩子,魚兒還不咬鉤?原來是跟竿長有關係 第5張

長竿子中魚,被迫扔了失手繩

尤其是最後一夜,我的遠處竟然還有個陌生的釣友,那個人不打窩子,坐在釣臺上用8.1米竿子掛麵餌專等死口,釣得比我還多,只是天亮前凍得實在受不了才收竿離開。

眾所周知,想要釣好鯽魚,必須把頻率打起來效果才好,等死口是最糟糕的方式,但是任誰也沒法用8.1米竿子打頻率,假設真有這樣一位大力士用能8.1米竿子打頻率,魚獲量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我猜測,如果水庫讓用小海竿的話,遠處的收穫一定會更好。

可以說,今年"十一"假期,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再次通過實踐證明了窩料誘魚不是萬能的,哪怕遠處和近處水深差不多,在一些特定的時候,魚還是喜歡離岸邊更遠一點。

綜上所述,我認為窩料的作用遠沒有一些釣友想的那麼重要,它能否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取決於那個點是否是魚喜歡出沒的場所,找對那個點,找到那個距離,才能使魚逗留那麼一下,增加它們發現釣餌的機會。

Tags:窩子 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