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子線的鉤餌狀態與釣組靈敏度的探討

欄目: 釣魚工具技巧 / 釋出於: / 人氣:2.64W

在垂釣中大多都關心釣組的靈敏度問題。線組是由主線、子線、浮漂、墜子、鉤、餌等元件組成,當然,這些元件的大小、結構、效能等對釣組靈敏度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浮漂的大小、造型、光潔度、漂尾直徑等對釣組靈敏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究竟什麼是決定釣組靈敏度的主要因素呢?這個問題好像早有定論,用不著多說。但是,一段時間,連篇累牘的關於盲區的文章,推匯出了一個全新的結論:子線長短是決定釣組靈敏度的主要因素。孰是孰非,不得不說點看法。

筆者認為,決定釣組靈敏度的主要因素不是其中的某一個元件,而是各種元件的組合方式。釣組靈敏度是釣組總體的,最最重要的是決定於水下鉤餌狀態和子線狀態。所謂調漂,從水面上看,是調整調目和釣目;從水下看,就是調整鉤餌、子線的狀態—鉤餌懸浮多少、臥底多少,子線彎曲鬆弛程度。鉤餌狀態、子線狀態又是緊密聯絡的。鉤餌懸浮多,子線繃緊程度大,反之,鉤餌臥底程度大,子線彎曲鬆弛程度大。子線完全彎曲鬆弛,鉤餌完全臥底。根據魚情,如果想釣得更靈敏一些,就拉長調目、釣目之間的距離,從而使鉤餌懸浮得更多些、子線更繃直繃緊一些;反之,想釣得更遲鈍一些,就調整調目、釣目之間距離更短一些甚至釣目大於調目,從而使鉤餌臥底程度大些、子線更彎曲鬆弛。

子線的鉤餌狀態與釣組靈敏度的探討

為什麼鉤餌懸浮越多、子線越是繃緊,釣組就越是靈敏?道理很簡單,鉤餌懸浮多,對水底壓力小、與水底摩擦小,吞餌比較省力;子線繃緊,能夠直接快速傳導拉力,使鉤餌和浮漂移動同步。反之,鉤餌臥底多,對水底壓力大摩擦力大,吞餌比較費力;子線彎曲鬆弛,傳導拉力延時、減弱。一個釣組的靈敏度,不是完全、但是主要決定於鉤餌、子線的狀態。其他的任何因素都是次要的。例如,鉤餌完全臥底子線完全彎曲鬆弛,即使用最高檔最靈敏的浮漂,釣組還是顯得相當遲鈍而不可能顯得很靈敏,更何況子線長短乎。

釣魚實踐來看,大家都是通過調漂—調整調目、釣目,調整鉤餌、子線狀態來實現釣組靈敏遲鈍狀態的改變,以適應魚情。很難想像,如果真的是子線長短是決定釣組靈敏度的主要因素,那麼,在釣魚過程中怎樣調整靈敏度?是不是一會兒把子線換長點一會兒把子線弄短點?脫離實際,太離譜了。

在傳統沉底釣組中,盲區論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也存在問題。大家都知道,一般說來,短子線比較長子線靈敏。這是因為,長子線彎曲鬆弛的機會比較多些。如果長子線繃直繃緊、比較短的子線彎曲鬆弛,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以子線長短論靈敏遲鈍了。又如,長短子線都繃直繃緊,魚兒向外吞餌,也不能以子線長短論靈敏遲鈍。在沉底釣組中,長短子線因為彎曲鬆弛機會不同而出現靈敏遲鈍的差別,大家都明白,這已經足夠了。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沒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

在懸墜釣組中,雙鉤餌一拖一觸、一觸一懸等幾種情況,短子線鉤餌比較長子線鉤餌靈敏一些,也是相當簡單的問題:下鉤餌子線比較上鉤餌子線彎曲鬆弛程度大一些,傳導拉力的效果差一些,所以下鉤餌比較上鉤餌靈敏度差些。問題本來就是這樣簡單。按照盲區論的解釋,是因為長短子線盲區大小範圍不同,而且不同狀況下,盲區的設定又不同。有的鉤餌在盲區邊緣,有的鉤餌在盲區下方有一段距離。這個距離又有分別,有的決定於子線長短差,有的決定於鉤餌重量,有的決定於調目釣目差。如果盲區論真有點什麼道理,這一套又一套的設計也會令人感到一頭霧水。誰能夠記住,記住了又有什麼用?

子線的鉤餌狀態與釣組靈敏度的探討 第2張

再說一個小小的例子。甲用30釐米長子線調單鉤餌輕觸底、子線繃直繃緊,乙用10釐米短子線調單鉤餌完全臥底、子線彎曲鬆弛,其他條件相同,請問,他們哪個釣組比較靈敏?這個問題是不是太幼稚了?我只是想說,盲區論推匯出的全新結論完全脫離實際。

盲區論的長篇論述中的細節問題很多,沒有必要進行逐一討論。評駁一兩個問題就足夠了。

盲區論錯誤的又一個原因,是隻注意到子線的長短而忽視了子線的狀態。子線的狀態〔以及鉤餌狀態〕聯絡著力的傳導。所以,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力學分析。研究調漂,研究靈敏度,最要緊的是抓住浮力、重力平衡,著重進行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