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新手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欄目: 臺釣新手 / 釋出於: / 人氣:1.21W

在選用浮漂時,賣家或者漁具店老闆,總是會給我們灌輸這樣一個理念,就是浮漂的吃鉛越小,靈敏度就越高,反之,浮漂的吃鉛越大,靈敏度就越差;

而這個思路,被釣友們幾經討論之後,有將其引申了好幾個不同的概念出來,比如吃鉛比、比如慣性說;什麼是吃鉛比呢?就是浮漂的配鉛和浮漂的自身重量之間的比例;而早些年,一直有這麼個說法,就是浮漂的吃鉛比越大,浮漂的靈敏度就越高,反之,浮漂的靈敏度就越差。

而另一個說法,就叫漂型的慣性影響,簡單的理解,就是漂肚橫截面積越小,在鉛墜產生動作時,切水越快,而受鉛墜及鉤餌影響下,浮漂下沉的慣性動作越靈敏,反之,漂肚橫截面越大,浮漂下沉的慣性動作就越鈍。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坦白說,這些觀念,就目前而言,都是爭議頗大,且擁躉甚多,所以,目前也沒有什麼壓倒性的結論,來證明哪個更正確,而最糟糕的是,因為物理領域,並沒有對靈敏度有量化形容,所以,所謂的浮漂靈敏度,只是一個存在於釣魚領域裡的物理偽命題。

但是,不同的浮漂材質,不同的浮漂漂型,調釣結果不同,在實戰中,浮漂動發生動作時,下沉的速度、擺動的幅度,卻又是肉眼可查的,所以我們有不得不承認,諸多的不同,確實會影響浮漂訊號,那麼,在搞明白靈敏度這個概念之前,我們要對浮漂的工作原理,有一個科學的認知。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浮漂的作用,是浮力和重力之間的平衡產物

浮漂的應用很早,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清晰的文字,記錄了人類在垂釣時,會利用大浮力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之上,通過漂浮物和配重物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的瞬間,漂浮物的運動軌跡,會提示釣魚人,鉤餌在水底的狀態。

在早期的垂釣中,浮漂和配重物之間的關聯,也就是具體的搭配比例,並沒有一個標準,而十五世紀之前,也沒有文字記載,但是,自阿基米德提出浮力這個概念之後,浮漂的作用,就可以用科學來闡述。

到了現代,不管是歐釣浮漂,還是臺釣漂,亦或者是國際標準釣浮漂,在實戰中,都是以浮漂的浮力,略大於鉛墜和鉤餌的實際重力,並以此為基礎,在實戰中,通過調整鉛墜和鉤餌的質量,從而改變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係。

在物理領域中,浮力大於重力,物體呈懸浮狀態,浮力等於重力,則物體處於靜止狀態,若浮力小於重力,則物體沉底;這三種狀態都屬於靜態;而之所以浮漂的靈敏度,無法清晰界定,有兩個不太好界定的因素;

因素一、浮漂的實際作用,是動態過程,簡單的說,靜止的浮漂,沒什麼好分析的,因為浮漂只要是靜止的,只要能被我們看到,那事實上不管浮漂的吃鉛多大,亦或者多小,都是浮力等於重力,這個狀態下,無所謂靈敏度;

因素二、不同浮漂的材質,如巴爾杉木、蘆葦、羽毛、泡沫,這些物體的材質不同,密度不同,而在製作浮漂時,工藝不同,浮漂內部,是不是空心,亦或者填充物材質不同,浮漂個體的浮力值是不同的;

因素三、影響浮漂在水中運動速度、運動軌跡的因素,並不僅僅只有鉛墜、鉤餌,這兩點,魚線的長短、鉛墜離底的距離,甚至是進窩魚群的密度以及其在水中擺幅,這些影響或大或小的都會導致,我們無法精確計算,浮漂在水中的運動速度和幅度;

概括的說,浮漂的靈敏度,受影響的因素太多,但是又沒有研究價值,所以儘管確實我們能感受出,不同材質、形制的浮漂,確實在實戰中,有不同的表現,但是,我們確實無法用某一種可以形容、可以量化的物理單位來形容、描述。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3張

影響浮漂的靈敏度的因素,不僅僅是浮漂的配鉛

在中國傳統釣法中,浮漂的配重,在錫器出現之前,主要的材料有三種,動物骨頭、黃銅、黃金(白銀),而浮漂的種類主要是手工製造的禽類羽毛,在沒有臺釣立式浮漂之前,漂的作用僅僅就是提示;

但是自從有了立式浮漂,尤其是懸墜釣法出來之後,浮漂的作用,就顯得很是重要,因為魚在進食鉤餌時,除了要對抗鉛墜的重量,還要對抗浮漂的浮力,而這種對抗行為,被我們認為是漂相的主要成因。

但是,漂相的成因,卻又不僅僅只是浮漂的配鉛這一個因素;因為我們在討論浮漂的靈敏度,往往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綜合判斷,任何單一的角度,都無法全面闡述浮漂的靈敏度這個概念:

1、浮漂入水翻身的速度;

2、浮漂翻身後下沉到釣目的速度;

3、魚給口時,浮漂下沉或者上升的速度;

4、浮漂離開水面時,水的阻力大小;

以上這幾個因素,有的,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釣組解決,有的則是浮漂的漂型受限,根本無法處理,而有的,則是受魚的影響比較大,完全不是我們人力能干擾的因素;

比如,不管浮漂吃鉛有多大,只要鉛墜儘可能靠近漂座,那基本上浮漂的翻身都會很快;又比如,只要鉛墜和鉤餌距離儘可能接近,水線夠短,那浮漂的下沉速度必然就會快;

再者,浮漂的浮力,就是指浮漂在水中,受到水向上託舉的作用裡,就稱為浮力,理論上,浮漂的體積越大,浮力就越大,但是相應的,浮漂的體積越大,浸水部分,受水的壓力就越大,F浮=ρgV,就是計算具體浮力的公式。

但是,浮漂受鉛墜、鉤餌、八字環、漂座、水線、子線等等因素的影響,並不會完全浮在水面上,那麼這個時候,當靜態轉為動態時,凡是影響浮漂上升、下降動態效果的環節,統統都是影響因素;

糟糕的地方恰恰在於此,影響的環節太多,而我們垂釣的水域又不是靜態的,所以就算我們大致知曉水的密度,也沒有辦法計算出來,當浮漂受外力影響,由靜態轉為動態後,到底水阻有多大,而浮力給的助力又有多大,扣除掉我們不能影響的因素,我們會發現,我們能影響的因素,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是可以控制浮漂的靈敏度,而不必受漂型、配鉛、浮漂材質的影響。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4張

鉛墜重量、鉛墜的位置以及鉤餌距離鉛墜的間距,才是影響浮漂靈敏度的關鍵因素

我們在實戰中,總是認為,漂肚橫截面越小的浮漂,在同等吃鉛的情況下,受水阻影響越小,所以我們釣鯽魚、羅非等小體型魚種,且魚口相對比較輕靈的魚種時,總是儘可能選用橫截面較小的浮漂;

而在吃鉛的選擇上,基本上遵循目標魚越小,吃鉛就應該越小,魚口越輕,浮漂的吃鉛就越小;而目標魚體型越大,浮漂的吃鉛就應該越大,但是,就吃鉛和浮漂之間的關係,嚴格來說,和水深、目標魚的體型才關係最為密切;

水越深,選用的浮漂的吃鉛越大,反之,浮漂的吃鉛就越小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訊號的傳導,隨著距離延長而衰減,簡單點說,鉤餌到漂座之間的距離越短,魚吃口拖動浮漂的力度傳導,損耗越小;

而同時,漂座到鉤餌之間的距離越長,事實上魚線就越長,產生的浮力值就越大,而如果鉤餌、鉛墜重量較小,雖然不至於完全託起鉤餌,但是,魚給口的訊號,完全就有可能被魚線的浮力抵消,如果再有水流沖刷,導致漂座以下的魚線彎曲,魚吃口後,會先把魚線拉直,才會帶動浮漂有訊號。

而在深水垂釣,為了保證不至於水線太長,導致訊號損失嚴重,我們會選用吃鉛大的浮漂,這樣較大的吃鉛,就算水線長,但是也能將水線繃緊,而就算有訊號損失,也不會太大,而就算我們釣的略鈍,也就是鉤餌躺底了,那麼大吃鉛的鉛墜,還能有效過濾小雜魚的魚口。

而我們在淺水垂釣時,則不需要考慮訊號損失,僅僅需要考慮魚給口時,怎麼配置釣組,讓浮漂的反應速度、幅度,更為快、準、靜;

小結:在選用浮漂的吃鉛時,釣點的水深是第一映像因素,越是深水,或者釣距越遠,我們越應該選用吃鉛大的浮漂,而我們釣淺水的時候,選用大吃鉛的浮漂完全就沒有意義,而使用小吃鉛的浮漂,更有利於我們淺水垂釣。

釣距越遠,浮漂吃鉛應越大,釣距越近,浮漂吃鉛因越小

臺釣拋竿時,鉤餌和鉛墜應保正一定的重量,或者少,鉛墜、鉤餌的整體重量,至少要大於浮漂加魚線,這樣鉤餌和鉛墜,才能更有效、更精準的被我們拋投出去,而且不至於纏繞到浮漂上。

那麼根據槓桿原理,我們在拋竿時,手握大把的地方,就相當於支點,而想要將鉤餌拋的儘可能遠,按理說我們應該是將鉤餌做的大、重一些,但這不太現實,我們只能通過將鉛墜丟擲去,帶著鉤餌一起出去,那麼這個時候,當支點離遠端越遠,而鉛墜重量越大,我們越省力,鉛墜越輕,我們越費力;

而我們在釣距比較近的時候,雖然不用考慮槓桿原理,從而來節省力氣,但是,鉛墜越大,鉤餌加鉛墜進水的動靜越大,越容易驚嚇魚群;而鉛墜越輕,鉤餌進水的動靜越小;

小結:選用浮漂的第二原則,根據釣距來選擇浮漂的吃鉛,釣遠,我們從節省力氣,以及拋投精準的角度考慮,吃鉛越大越合適,而釣近時,只要不想驚魚,那必然是吃鉛越小越好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5張

浮漂的漂肚橫截面積,根據浮漂在水中位置不同,影響也不同

回到開篇,是不是細立身的浮漂,和橫截面大的棗核漂,當浮漂下沉、上升的過程中,是不是確實有速度不同呢?其實從物理角度來分析,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浮漂沒有完全沉水的狀態,第二種,是浮漂沒有完全沉水的狀態。

當浮漂沒有完全沉水時,漂肚橫截面越大,浮漂的翻身速度越慢,出水速度也慢

浮漂在沒有完全沉入水中時,在鉛墜加鉤餌沒有沉底,沒有開始拉拽浮漂時,浮漂是不翻身的,比如我們把浮漂直接扔到水裡,浮漂會完全橫躺在水中,並不會漂尾或者漂腳下沉;

而一旦鉛墜開始拉拽浮漂時,那麼漂肚從橫躺,下沉的過程中,接觸水的面積越大,受水的向上浮力影響越大,下沉自然就越慢,那麼這個時候,理論上,是漂肚橫截面越大的浮漂,在鉛墜拉拽浮漂的過程中,和水的接觸面是由大到小;

而橫截面積比較均衡的浮漂,和水的接觸面,雖然也是由大到小,但是,因為接觸面本來就小,所以反而沒有什麼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吃鉛接近的浮漂,細立身的浮漂翻身很快,而棗核漂,或者圓球形浮漂比較慢的原因;

而相應的,只要在浮漂的漂肚沒有完全沉末水下,這個影響就會一直存在,但是,這僅僅出現在浮漂漂肚沒有沉水之前,所以我們選擇特定釣法時,是需要利用這一物理特性的。

小結:我們在打浮時,往往需要利用翻身慢這個特性,而浮漂漂浮橫截面越大,就會因為這一物理原因,導致鉤餌落底時間延長,反之,如果我們需要浮漂快速下沉,比如小魚鬧窩、打快魚等魚情時,就必須要選用漂肚橫截面小的浮漂;

當浮漂完全沉入水面後,什麼漂型的浮漂,只要不出水,下沉和上升速度都是一樣的

可能有釣友對這一點有疑惑,,在吃鉛一致的情況下,難道細立身的浮漂和棗核狀的浮漂,上升和下沉,受到的水阻是一樣的麼?答案還真是,要知道,浮力的定義,就是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受到水向上的託舉力,就叫做浮力。

而浮力的最重要因素,除了比重,就是體積,也就是說,假如浮漂的吃鉛、材質是一樣的,那麼只要浮漂的漂肚完全沉水,只要是規則形狀,體積必然是相等的,體積相等,那在水下的受力面積就必然是相等的,而受力面積相等,那就意味著,浮漂在徹底浸入水中的時候,只要不脫離水面,那不管是上升、還是下沉,其實力度都是一致的。

小結:簡單的說,浮漂的漂肚不出水,漂目不管怎麼變化,只要浮漂吃鉛、材質一致(接近也可),任何規則形狀的浮漂,在水下,一旦受到外力需要上升、下沉時,根據速度計算公式v=s/t,,也就是說,我們提竿的力度,或者魚給口的力度,影響浮漂的初速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影響浮漂運動速度的因素,是我們提竿的力度,或者魚給口的力度,而浮漂的形狀,其實沒有什麼影響。

浮漂的吃鉛,和釣組的靈敏度,到底有什麼關係 第6張

總結

在選用浮漂時,我們也不可能用物理公式,去計算浮漂的浮力值,並且通過測水深,控制提竿力度,來計算浮漂在水下的速度,而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符合自我條件,方便自己觀察、判斷、應對的浮漂,而這一點,其實除了多嘗試不同吃鉛、不同材質的浮漂,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就如同25歲的釣魚人,和45歲的釣魚人,以及60歲的釣魚人,因體力、視力的不同,在同一個水域,相鄰的釣點,也不可能用一樣的浮漂,但是,因為沒有量化的引數,我們只能通過多試、多用,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