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魚類

巖原鯉 巖原鯉的特徵

欄目: 魚類 / 釋出於: / 人氣:6.04K

巖原鯉為鯉科原鯉屬的魚類,俗名水子、黑鯉魚、巖鯉、墨鯉,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在長江上游漁業中,經濟價值較高。產量不高,但它具有體腔小,肉原質嫩,味鮮美等優點,為人們所喜愛的上等經濟魚類。

形態特徵

巖原鯉體長為體高的2.83~3.21倍,為頭長的3.88~4.66倍,為尾柄長的5.18~6.42倍,為尾柄高的6.45~7.57倍。頭長為吻長的2.57~3.61倍,為眼徑的5.04~5.86倍,為眼間距的2.47~2.89倍,為尾柄長的1.22~1.76倍,為尾柄高的1.51~2.0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8~ 1.47倍。

體側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圓。頭小,呈圓錐形,吻較尖,吻長小於眼後頭長。口亞下位,呈馬蹄形;脣厚,脣上有不大明顯的乳頭狀突起,小魚則完全沒有。須2對,後對比前對略長,魚眼徑約等長。眼大。側線平直,側線鱗43-45個。背、臀鰭刺均特別強壯,後緣有鋸齒。背鰭外緣平直,基底長,分枝鰭條為18-21;背、腹鰭起點相對。胸鰭長,末端達腹鰭起點。頭部及體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帶藍紫色光澤,腹部銀白。每一鱗片的後部有1黑斑。尾鰭後緣有1黑色的邊緣。在生殖期間,雄魚各鰭為深黑色,頭部有珠星。

巖原鯉鰓耙短,呈枝針形,排列較密。下嚥骨中長。後臂稍彎,其長略短於前臂;咽齒近錐形,頂端稍鉤曲。鰾2室。後室長於前室,約為前室長的2倍,未端圓形。腸長。盤曲多次,腸長約為體長的2倍。腹膜銀白色。

巖原鯉 巖原鯉的特徵

生活習性

巖原鯉屬於廣溫性魚類,其生存水溫為1.5℃-37℃,生活適應溫度範圍為2~ 36℃ ,最適攝食長生溫度18~30℃ 。水溫在8~9℃ 以上時開始攝食,但攝食量佔體重的比例較少,約為0.3%~0.5%,水溫31~31.5℃ 以上攝食慾明顯減弱。水溫超過35℃ 時基本上停食。在溶氧2.0~2.5 mg/L時仍能正常生活,最佳攝食生長溶氧量為3 mg/L以上,當飼養水體中溶氧低於0.75~0.93 mg/L時開始浮頭,當溶氧低於0.55 mg/L時魚遲鈍,呼吸頻率加快而產生死亡。正常活動及攝食生長的pH值範圍為6.5~8.8,pH值低於5.8或高於9.2基本上停止攝食生長及體色產生變化為灰白色。

巖原鯉 巖原鯉的特徵 第2張

巖原鯉大多棲息在江河水流較緩、底質多岩石的水體底層,經常出沒於岩石之間,冬季在河床的巖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後開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產卵。最小成熟年齡為4齡,產卵期在2-4月,產卵盛期在2-3月,據漁民反映,秋季(8-9月)也有產卵的親魚活動。產卵場一般分佈在支流急灘下,底質為礫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黃色,卵產出後粘附在石塊上發育。生長速度較慢,一般4齡魚才達0.5公斤左右;10齡魚的體長為59釐米,體重4公斤;常見個體為0.2-1.0公斤,據記載最大個體可達10.0公斤。

解剖觀察巖原鯉的攝食消化系統表明,其咽齒形狀、腸管長度均與雜食性偏動物性食物有關。分析其攝食的物件為底棲生物、水蚯蚓、搖蚊幼蟲、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蟲、小螺、小魚蝦、淡水殼菜等軟體動物,寡毛類,腐爛的高等植物碎片,浮游動物等;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巖原鯉也能食用人工配合餌料(含蛋白質為40% ~43%)。

巖原鯉 巖原鯉的特徵 第3張

分佈範圍

分佈於長江中上游支流、雲南分佈於金沙江等,多見於江河中底質多岩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樂山、重慶豐都。

營養價值

巖原鯉體厚、體腔小,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肌間刺少、含肉率高,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克、脂肪4.5克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特別深受消費者喜愛,為上等名貴食用經濟魚類。

由於江河的環境汙染,江河與湖泊間因水利設施阻隔對魚類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天然水體中遭受長期酷漁濫捕資源嚴重減退,巖原鯉在長江中下游江段及支流水體中基本上處於瀕於滅絕。現已列為國家易危物種,為上等經濟魚類。畝產量可達350公斤,畝產值在70000元左右,是現代漁業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的重要經濟魚類。現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三峽以上江段)的干支流流域的水體中,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酉水、赤水河以及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河有少量的分佈。

巖原鯉的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5千克,生長速度一般,雜食偏肉性飼養餌料耒源廣而對人工配合飼料利用率較高,病害少和適應性廣等優點,適合於我國絕大部地區的池塘、湖泊、水庫、集約化等途徑飼養。我國如今已經開展巖原鯉人工繁育苗種和人工飼養技術的研究獲得成功,由於市埸前景較好及飼養經濟效益高,可成為淡水名貴魚類的人工養殖品種。

巖原鯉 巖原鯉的特徵 第4張

Tags: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