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魚性天氣 > 魚的習性

魚類的覓食習慣之實踐分析

欄目: 魚的習性 / 釋出於: / 人氣:4.46K

如出外垂釣,每次都遵守魚類覓食時間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是相同的情況是一般早上釣魚和晚上釣魚效果都會比較好,這是因為魚類的覓食習慣所決定的,民間也出現過下面幾種觀點:

1)“早晚垂釣魚滿簍,中午垂釣剃光頭”、“中午垂釣,不如睡覺”、“神仙不釣午時魚”、“姜太公中午釣魚也會空”,這說明只有早晚才釣得魚多,中午釣不到魚。

2)“雨前垂釣兩手空,雨後垂釣竿彎弓”、“雨前垂釣白費力,雨後垂釣滿護魚”,這說明下雨之前這段時間釣不得魚,下雨之後才釣得魚多。

3)“太陽熱得似火燒,釣魚不如睡大覺”、“炎熱釣魚兩手空,陰涼釣魚回回豐”。這說明太炎熱的時間段裡釣不到魚。

4)“起大風,釣魚空”、“風剛停,釣魚靈”,說明起大風時釣不得魚,而大風過後肯定釣得魚多。

魚類的覓食習慣之實踐分析

果真如此嗎?

客觀而言,以上四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存在著顯著的片面性。因為這四條釣諺都只是總結了釣魚的部分經驗,而不是絕對的經驗。實際上,絕對經驗是沒有的,任何再好的經驗都是相對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筆者認為經驗不能死搬硬套,只有靈活應用才有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魚吃鉤並沒有統一的時間,它需要我們用眼睛和頭腦去把握。

多數魚類愛在上午和下午吃鉤,但有的魚與眾不同,偏偏在中午特別愛吃鉤——如刀魚(即大剌鰍)和鯪魚(我們本地的白鯪),中午釣得最多,且太陽越辣越好。

某年的一天,筆者第一次去水庫釣魚,見別人都用鯇魚草浮釣草魚,我不會釣草魚,就用蚯蚓釣肉食性魚類。到上午10點鐘剛釣得一條小鯰魚,就想收竿回家。老師傅覃其秀等人勸告我不用回去,到中午肯定釣得刀魚,並告訴我幾個好釣點。

我照他們說的做了。那天中午太陽特別辣,刀魚吃鉤卻特別積極。到下午3點收竿,總共釣得17條魚,除一條鯰魚和一條鯽魚外,其他都是刀魚。我又去江那村清水河用黃玉米粉釣魚。兩人共釣得15條魚,其中4條鯉魚在上午和下午釣得,11條本地鯪魚都在中午釣得。

水情變化,魚吃鉤的時間也有變化。去年夏天,平常水位穩定,每天天剛亮和傍晚這段時間,人們在澄江清光壩上游一公里以內,都釣得很多鯉魚和鯽魚。

有一天,清光壩突然塌方,造成壩以上水位降低一米多。此後十多天時間內,因為魚擔驚受怕,早晚再也釣不得魚了,只有到深更半夜魚才肯吃鉤,但釣得已經不多。明亮鄉塘隊村前有條小河,平常水位穩定,每天上、下午人們在那裡釣得不少鯉魚、鯽魚和羅非魚。但一下大雨河水長高,特別是水變濃以後,任何時間魚都不肯吃鉤了。到洪水過後,水位下降到原來的位置,水顏色也和原來 一樣比較清以後,每天上下午又釣得魚了。

天氣變化必然帶來氣溫和水溫的變化,氣溫水溫一變化,水中溶氧量也有變化。因此,魚也改變了它們原來吃鉤的時間。

如果天氣太過悶熱,水中嚴重缺氧,魚不但中午不肯吃鉤,連上午,甚至整天、幾天都不吃鉤。一旦忽然下了一場雨(不管是什麼時候下),十分悶熱的天氣變得特別清鮮涼爽時,受到風吹雨打的釣場,水位上下交流,使水裡氧氣馬上增多,原來悶得呼吸困難的魚,馬上精神煥發,食慾大振。這時候不管是在什麼時間,它們都特別愛吃鉤。反過來,平時天氣正常,氣候宜人,魚當然按照原來習慣的時間吃鉤,但如果突然變冷或變熱,而且溫差很大,魚當然也要改變自己的“吃飯”時間。

魚類的覓食習慣之實踐分析 第2張

隨著季節的轉換,氣溫、水溫也變化,魚為了適應新季節帶來的氣溫、水溫的變化,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活動覓食時間。

每年仲春到仲秋,一般魚都喜歡在上午和下午吃鉤,但到了冬天和初春,因為上午和下午天氣比中午寒冷,水溫較低,多數魚都不肯吃鉤,而到中午有太陽照水溫較高以後才肯吃鉤。如果你還按照“神仙不釣午時魚”的說法,天天上午和下午出釣,還釣得魚多嗎?

有的地方經常有人打魚、電魚、炸魚。魚被打、電、炸的時候肯定不吃鉤,只有過後相當久的時間才出來找吃。

環境不同,魚吃鉤的時間也不同。我的故鄉村頭有一個大野潭,中間有好多個石洞通地下河。因地形太複雜沒有人承包養魚。裡面雖然有野生魚多,但近幾年來白天都釣不得,只有到晚上才釣得一些。

為什麼呢?因為潭邊有個採石場,白天整天都有人在那裡開炮打石頭,運石頭的汽車來來往往,轟鳴之聲不絕於耳,開炮時還經常有石頭落到水裡,魚根本就沒有安寧時間,白天當然是不敢吃鉤了。有的地方經常有人打魚、電魚、炸魚。魚被打、電、炸的時候肯定不吃鉤,只有過後相當久的時間才出來找吃,而打、電、炸魚沒有固定時間,魚吃鉤的時間當然是沒有固定了。

塘裡有不少鯉魚、草魚、黑魚、塘角魚和花魚等,只是此塘的魚習慣上午不吃鉤,每天都到中午以後才吃。

我們縣南部4個鄉鎮的壯族農民一天早、中、晚各吃一餐,同樣是壯族,北部4個鄉鎮的農民每天只吃午餐和晚餐,早上就是有山珍海味他們也不吃。為什麼呢?習慣了。魚也和人一樣,因各地習慣不同,“吃飯”的時間也不同。我們縣城東部4公里處有個大野塘,裡面長滿了水葫蘆,密不透風。不少人上午去那裡垂釣都沒有魚咬鉤,就以為塘裡沒有魚,就馬上收竿,再也不去釣了。其實塘裡有不少鯉魚、草魚、黑魚、塘角魚和花魚等,只是此塘的魚習慣上午不吃鉤,每天都到中午以後才吃。2001年以來,我經過多次實踐,掌握了它們這種與眾不同的吃鉤時間以後,經常每天都到中午才去垂釣,每次都釣得好幾斤魚,最多一次得18千克。

按照常規,中午應該是鰱鱅吃鉤最積極的時間,但那天中午剛好起大風,平常在上水層吃鉤的鰱鱅,因受驚和怕冷都跑到下水層去了。

水層不同魚吃鉤的時間也不同。02年11月17日,我和很多釣友到東敢水庫用素餌浮釣鰱鱅。上午釣不得魚。到中午突然起了四五級西北風,魚都不肯吃鉤了。不帶雨具的釣友都收竿打道回府。我和糧食局的莫師傅有雨衣就繼續戰鬥。我們把釣位移到一個背風的大水灣 裡,並將浮釣改為底釣。起初也沒有魚吃鉤。釣到下午兩點40分才開始上魚,5點鐘收竿,我們每人都釣得五六條鰱鱅,每條都六到九斤重,總重四十多斤——創造了我們釣魚史上斤數最多的新紀錄。

魚類的覓食習慣之實踐分析 第3張

筆者總結了這次釣得魚多的原因:按照常規,中午應該是鰱鱅吃鉤最積極的時間,但那天中午剛好起大風,平常在上水層吃鉤的鰱鱅,因受驚和怕冷都跑到下水層去了。剛到下水層的鰱鱅心裡還受驚害怕而不敢吃鉤,到下午雖然風還不停,但魚的心情已經開始平靜下來了,所以從下午兩點40分才開始吃鉤。

去年秋天,有一次我和縣農行蒙秋平師傅,去北敢莊前一條小河裡用小蝦底釣羅非魚。這條河的羅非魚平常天一亮就開始吃鉤,但那天我們從上午七點釣到九點半都不得魚。從九點半開始,我們將底釣改為浮釣,不久就釣得魚了,而且都是半斤到一斤重的羅非魚。原來因為天氣太悶熱,羅非魚已從底層搬遷到中上水層來生活了,而我們早上還和往常一樣在下水層底釣,當然不上魚。

什麼時候餵魚,各個主人掌握的時間不相同,因此網箱旁邊野生魚吃鉤的時間也不相同。在大水面裡,一般中午是很少釣得草魚的,但在木棉水庫只有在中午才釣得草魚多。

雲陣村前有一條河,每天放牛的時候,牛群都集體涉水過河到村對面的山上吃草。牛過河時都愛在河裡拉屎——牛糞便隨水下流,為愛吃牛糞的鯉魚提供的了豐富的食物。每到農忙季節,農民上午用牛犁田耙地,到中午才放牛過河去吃草,所以人們經常在中午這段時間在下游釣得鯉魚。農忙過後,農民不用牛犁耙田地了,每天上午八點半就放牛過河,因此,農閒季節人們在上午八點半鐘開始在河的下游釣得鯉魚,到中午反而釣不得了。

在江河湖庫裡有不少網箱養魚場。一般主人每天都按固定時間喂網箱裡的魚。野生魚發現了這個規律,每天 都在主人餵魚的時候,按時到網箱底下及其周邊尋找從網箱裡漏出去的飼料吃。因此,在網箱周邊釣魚,一般都在主人餵魚的時候下鉤才釣得多。

什麼時候餵魚,各個主人掌握的時間不相同,因此網箱旁邊野生魚吃鉤的時間也不相同。在大水面裡,一般中午是很少釣得草魚的,但在木棉水庫只有在中午才釣得草魚多。因為該水庫上游連著大龍洞水庫乾渠,渠道里長有很多水草。當地農民每天中午都來那裡打撈水草回去餵豬餵魚。那些已經被拉斷而剩餘的水草隨水漂流到水庫裡供給草魚吃,魚吃慣了,每天中午都按時到進水口處等吃水草,所以每天中午人們在進水口處用水草釣得不少草魚,而在別的時間卻釣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