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水域 > 水域技巧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欄目: 水域技巧 / 釋出於: / 人氣:5.44K

最近很多地方經受暴雨的襲擊,河流、湖泊、水庫漲水,即使在光頭老家乾枯很多年的池塘也有了積水,並且有魚生存。光頭老家比較乾旱,池塘內已經乾枯3-4年,池塘附近的住戶在池塘內種菜,或者種植農作物。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鄉下小池塘

今年4月份下雨後,池塘內有幾十公分的水,前些天再次降雨,水位更深,但並沒有人放魚,池塘也沒有連通的河流,可以說只是一個小水坑而已,池塘旁邊都是住戶,那麼這些魚是哪來的?

我們印象中水域內“有水就有魚”,只要水能存在一段時間,比如:暴雨後的水窪幾個月後水位沒有下降,或者乾枯的小河流從新有水流動,都會有魚生長。我們老一輩說:“魚是草籽變的”或者說“魚是自己生長出來的”,那麼真的如此嗎?並不是!魚兒並不是憑空生長的,原因有3點。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2張

魚兒並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首先,漲水後魚兒逆水而上

在一些河流的入水口,或者小溪匯入河流的入口,有一些魚類喜歡逆流而上,甚至體型比較大的魚類,也會逆流而上,從而在其他水域內生存,它們會來到其他水域內,甚至來到沒有魚的池塘,這是為什麼呢?

1)、呼吸、魚類的呼吸器官為鰓,魚鰓能夠過濾水中的氧氣從而完成呼吸。在降雨後水流向低處流動,流動的過程中水面和空氣的接觸面變大,水體內的氧氣增多,魚類逆水遊動能夠呼吸到更多的氧氣。但是逆水遊動中魚類並不知道目的地,從一個水面也就游到另一個水面,這是一個水塘內沒有魚,有水後就有魚的過程,也是魚類擴散的過程。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3張

魚兒逆流而上

2)、食物、魚類生存生長需要食物,降雨後,雨水浸透地表,地表內的蚯蚓、昆蟲和被雨水打落下來的草籽,植物的種子等隨著水流進入水中,這些都是魚類的食物。但是“狼多肉少”,很多魚類吃不到,想要吃到就需要佔據有利的地形,有些魚類為了吃到更多的美食而逆水遊動,從一個水面來到另外一個水面。(食物的味道也是誘惑魚類逆水遊動的一個原因)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4張

魚兒追尋食物的腳步

3)、繁殖有些繁殖期的魚類有逆水遊動也就是洄游的本領,比如:刀魚、鰣魚等都會生殖洄游。魚類身上有“側線”,側線對水流的刺激尤為敏感,能幫助魚類確定水流的速度和識別方向。而一些淡水魚類也會生殖洄游,特別在繁殖期的魚類,它們會逆水遊動,來到淺水區,因為淺水區有水草,食物比較多,魚類把魚卵產在水草上,水草也能夠滿足魚類產卵後對食物的需求。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5張

魚兒為了產卵來到淺水區

魚類喜歡含氧量充足的地方,尤其是流動的水域;漲水後食物比較多,魚類追尋食物遷徙;繁殖期的魚類也會來到氧氣充足食物豐富的地區。這幾個原因造成魚類近距離或者遠距離遷徙,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它已經來到無人放養的池塘。有些朋友說,附近沒有出水口入水口,魚類根本進不來,您彆著急,往下看。

其次,外部影響

在一些封閉的池塘,附近沒有水源,即使有大型水面也相距很遠,其他水面的魚類想要到達這個水面很困難,為什麼沒有養魚而水域內有魚生存?

1)、水鳥夾帶魚卵、水邊生長有很多水鳥,靠捕魚為生,這些水鳥並不會在固定的水域內生存,一個群落的水鳥甚至在方圓幾十公里內的水域內遊蕩。水鳥在捕食的過程中,它的羽毛或者它深入水域內的爪子很容易粘上魚卵。當它從一個水域來到另外一個水域的時候,魚卵被帶到另外的水域內,這些魚卵在水域內孵化並慢慢繁殖,水域內也就有了其他魚類。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6張

水鳥的羽毛上、腳上粘附魚卵

比如:光頭小時候家裡有一口大水缸,缸內種植一顆蓮藕,從來沒放魚,但是裡面卻有魚苗,這是水鳥經常站在水缸壁上,帶來的魚卵孵化後生長的魚苗。

2)、引水入塘帶來的魚兒和魚卵、一些水塘剛剛建好的時候需要放水,水源為河道放水,或者水庫湖泊抽水。不管是放水還是抽水,水域內都有魚類的魚卵,甚至魚苗,這些魚卵或者魚苗進入封閉池塘後慢慢生長,慢慢繁殖,水塘內也就有了魚。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7張

抽水排水的時候魚卵的混入

比如:京城裡的水基本是引水入城,隨水而來的是成魚、魚苗和魚卵,它們慢慢繁殖魚類也就多了起來。

3)、放生者放生、放生的人越來越多,釣魚人也會放生。釣到魚後找一個無人知道的野塘放生,以後釣魚的時候就不再為釣不到魚而煩惱。有時候是所謂的許願放生,放生地點不固定,有可能沒有魚的水域內也會放生一些魚類。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8張

放生者放生後,魚類慢慢繁衍

比如:光頭在爬山的時候,半山腰有一個小水塘,(附近沒有水源,只是一個小石坑)只有幾畝大小,裡面很多紅鯉魚、紅鯽魚,這些魚類是放生的。

4)、地下水相通、有些地方地下水是相通的,即使不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也是相通的。魚類通過地下通道游到另外一個水域內,然後慢慢生長繁殖,種群也就多了起來。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9張

有些地方地下水相通,魚類能夠交叉遊動

比如:農村都有深井,在乾旱的季節需要抽水澆地,抽水的時候井底的泉眼嘩啦啦往外流水,這些泉眼有可能通向其他水面,魚類通過泉眼能夠遊動到其他水域內。

水鳥雖然以魚類為生,但也是魚類傳播的途徑之一,充當一個橋樑作用;引水入塘就更容易解釋,肯定有很多魚類隨著引水進入池塘;放生也很正常,這就像“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的道理一樣;地下水相通很常見,特別在雲、貴、川地區更常見,地下水相通給魚兒更多擴大領地的機會。如果池塘內這幾點都沒有的話,也可能是魚卵和魚兒的問題。

最後、魚兒、魚卵長期休眠

魚類和魚卵都會休眠,池塘沒有水的時候,它們會進入休眠狀態,並且休眠的時間還不短,當下次降雨的時候,池塘塘底泥土溼潤後,魚類鑽出水面,魚卵重新孵化。

1)、魚兒進入淤泥內、池塘內的水將要乾枯的時候有些魚類不會坐以待斃,它們早早地進入泥土當中,等降雨後水位上漲再出現在水域內,這些魚類都比較常見。比如:泥鰍、黃鱔、鯰魚、黑魚等,這些魚類都能用面板呼吸,或者直接呼吸氧氣,短時間沒有水也能在泥土中蟄伏。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10張

水域乾枯後,魚兒躲入淤泥中

這些魚類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憑藉此“特異功能”,當久旱無雨或者水域將乾枯時,鑽進泥裡進入蟄伏狀態,等再次來水時,便恢復到正常生活。

比如:農村的一些老池塘或者一個老河道,這些河道內淤泥非常厚,在乾旱的年代沒有水的時候,拿著鐵鍬在淤泥裡挖泥鰍、黃鱔,也能挖到鯰魚和黑魚。

比如:在一些湖泊的淺灘冬季的時候黑魚受不了低溫,會鑽入岸邊淺水區泥土內躲避寒冷的冬季,到春季溫度升高,水位上漲後鑽出地面重新活動。(在非洲的有一種魚類叫肺魚,水位下降後,能夠在泥土裡不吃不喝4年之久。)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11張

河水乾枯後魚類進入淤泥中

2)、魚卵進入休眠狀態、俗話說:“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意思是草籽經過千年還能生根發芽,魚籽經過萬年還能孵化,形容它們生命力很強。這裡有些誇張的成分,但是魚籽的生命力確實很強。

因為魚籽外面有一層保護膜,保護魚籽短時間不會腐敗。在乾旱的季節,魚籽靜靜地躺在泥土中,當降雨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魚籽能夠重新孵化,變成幼魚。科學研究表明:魚籽在泥土中或者池塘底部能夠存活將近10年,也就是說在10年內都能孵化,只是時間越長,孵化率越低。魚卵孵化後,慢慢生長,到了繁殖期重新產下下一代,池塘內的魚兒越來越多。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12張

水位上升後,魚卵重新孵化

比如:乾枯多年的池塘,也沒人放魚苗,從新有水後,鯽魚、泥鰍、黃鱔等都有生存。它們是在池塘乾枯前進入塘底的淤泥裡,水位上漲後重新生存。

我們總覺得魚兒、魚卵“弱不禁風”,其實只是我們以為罷了,只是我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魚類,而沒有用魚類的眼光去看待。魚類能夠在地球上存在這麼多年,肯定有它的生存方式,要不然早就滅絕了。比如:在我們看來魚類離不開水,魚卵短時間死亡,其實很多魚類都有規避風險的方式,只是我們瞭解太少罷了。

結束語: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而是靠魚類頑強的生命力,靠魚類的繁殖能力慢慢生長。最近幾年水域內的魚類越來越少,甚至不得不靠增殖放流,維持種群,最大的原因不是魚類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闢謠:與世隔絕的水域,魚類不是憑空“長”出來的 第13張

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是我們擠佔的魚類的生存空間,讓魚兒繁衍的速度越來越慢,甚至有些水域內成為一片死水。汙染的加劇,電魚、絕戶網橫行,魚類生存很困難,想要壯大種群太難了。最後願以後魚類能夠自然繁殖;願以後水域內魚類越來越多;願魚蝦成群的景色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