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新手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欄目: 臺釣新手 / 釋出於: / 人氣:3.82K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不管是野釣,還是坑釣,魚口含有連續一天不停,總是魚口旺盛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變緩、變慢,一直到停口,然後再過上一段時間之後,繼續有口;

在圈子裡,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窩點內的餌料,會隨著垂釣時間的延續,越來越少,所以對窩點附近水域的魚群,誘惑力越來越差;

第二個層面,是因為已經進窩的大量魚群,貪嘴的肚子餓的,都已經被釣上岸了,其他的漏網之魚,則是吃飽的吃飽,驚嚇的驚嚇,自然對窩子裡殘餘的餌料,敬謝不敏,逃之夭夭了;

這兩個說法是對是錯呢?還真不好說,因為魚的大腦容量很小,並沒有像人一樣形成社群的概念,所以我們也沒辦法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去分析各有緣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水下攝像機,長時間對窩料的在水下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第2張

會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水底下有餌料,不管是多還是少,基本上都會源源不斷的吸引附近的魚群進窩覓食,個頭不限、魚種不限,既沒有商家所說的鯽魚料只能誘鯽魚進窩,也沒有大師說的,窩料在水底,就只有底棲魚進窩;

通過水下攝像機的拍攝,我們會發現,只要水底有餌料,大魚小魚都會進窩嘗試著進食,中上水層的魚種、底棲魚種也會啄食水底的窩料,只是頻率、頻次有高低,進窩魚群的數量密集度不同而已;

那麼換而言之,釣魚的過程中,魚口接連不斷,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實戰中,這種情況極為少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想要搞明白這個原因,我們就先要搞明白第一個問題:什麼原因導致魚口由快變慢,由慢變停?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第3張

唯一的答案:釣點沒有魚了

這個答案似乎是個萬能答案,但是也是一句廢話,釣點附近沒有魚了,當然就沒有魚口了,可是我們要弄明白,為什麼釣點沒有魚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釣點沒有魚了,到底是窩子選的不好,還是餌料不對,亦或者是天氣因素,還是什麼複雜而神奇的原因,只有搞明白為什麼釣點沒有魚了,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我們可以用SWOT分析法,將所有的原因羅列出來,並且輔以手段驗證一二,而經過分析,我們其實會發現,原因並不是很多,驗證的手段也極為簡單;

原因羅列:1、窩料不足;2、釣餌味型發生變化;3、水流發生變化;4、水溫發生變化;5、風向發生變化;6、水質發生變化;7、水位發生變化了

就這麼七個原因,或許是其中之一,或許是七個原因都有,因為結果已經出現了,魚口變慢,甚至已經停口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僅需要一個手段,來進行原因驗證,要看一下,到底是徹底沒有魚口了,還是僅僅是因為以上的原因,導致魚群暫時不進窩子了;

驗證手法:開一團腥香濃郁,霧化極好的拉餌,鴿子蛋大小即可,然後快速抽頻率,在幾分鐘內將拉餌抽完;

然後觀察,如果有鉤餌殘留的釣組,紋絲不動,沒有任何動靜,那基本上就可以斷定,釣點附近因未知原因,已經沒有魚了,為了止損,還是提早收杆回家吧;

如果釣組有動靜,甚至僅僅是小魚鬧窩,那都說明,只是因為以上6個原因之一,或者六個原因全都有,並根據以上原因,做一些具體調整就可以了;那麼緊接著,我們就要搞明白第二個問題:魚口變慢、閉停,我們應該怎麼?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第4張

答案一、客觀原因導致,更換釣位、改變釣深,或更改出釣時間

什麼是客觀原因呢?就是水流發生變化了,水溫發生變化了,風向發生變化了,水質發生變化了以及水位發生變化了

這幾個原因,都不是我們主管能改變的,比如流速變得湍急,水底暗流和中上水層流速有明顯的流速差異,會導致水中溶氧發生變化,魚群會為了更舒適、更為充沛的溶氧,換個區域;

又比如,風向發生改變了,魚群覓食的區域也會發生變化,魚群會追著逆風區域的水域覓食,因為風將水面上的食物吹走了;

至於水溫、水位、水質等客觀因素髮生變化後,都會導致魚群離開原有水域,甚至會脫離原有是水層,也就是我們說的魚層錯亂;

通過驗證,我們發現至少還有小魚鬧窩這種跡象,那麼我們想要改變魚口閉停這種現狀,能做的只有三個處理方式:

方式一、換釣深,首先我們換更長的釣竿,增加釣距,沒有好效果就從離底開始重新找魚層,如果換釣距、釣深都沒有魚口,那就必須用方式二了;

方式二、換釣位,客觀因素髮生變化時,我們總是能感知到的,如水溫變化、風向變化、水質變化等等,我們可以更換釣位,來重新打窩、作釣,如果這個方法還是沒有效果,就用方式三來處理;

方式三、換時間出釣,比如午間沒口,改為早晚出釣,如果白天沒口,就改為夜間出釣,雖然只是調整了一下作釣時間,但是總有魚口旺盛的出釣時間被我們發現;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第5張

答案二、調整餌料味型、改善打窩方式

不管是野釣還是坑釣,理論上魚口應該是一直不停,但是在現實中,就沒有誰能做的到,但是大多數釣友,卻都會犯兩個細節性的錯誤:

錯誤一、魚口變緩才開始補窩;

錯誤二、釣餌味型始終不變;

關於第一個錯誤,這是個明知故犯的錯誤,因為一旦連桿了,就一門心思中鉤起魚,腦子一熱,誰還能想起來補窩續窩,別看那麼多大師再三強調,事實上除了自律的釣友,能做到的真的很少;

但是第二個錯誤,則很少有釣友注意,為什麼這樣說呢?釣餌,不管是活餌、種餌,或者是商品餌,大多數釣友的使用習慣,都是保持一個更換頻率即可,很少會注意釣餌的味型需要什麼調整;

對活餌、種餌來說,是沒辦法調整,因為我們也不可能釣著釣著,給紅蟲蚯蚓上撒點藥酒或者小藥來調香,也不可能將玉米、麥粒現釣現泡製一二;

但是這個問題還真的挺關鍵,這是因為,窩料在被投放在水底以後,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就被進窩魚群吃完,所以,會隨著時間,味型擴散、變淡,誘魚效果是越來越差;

這個時候,要麼通過持續的補窩,來保證窩點內窩料的數量保持在一個適合數量,來保證窩料的味型擴散沒有問題,要麼,就適當的調整一下釣餌的味型濃度,讓其味型更突出,更能刺激進窩魚,或者附近魚群的覓食慾望;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例,酒過三巡之後,舌頭都已經被酒精和頭幾道大菜給麻醉了,這個時候,席面後面的幾道菜,味型上一定要略重口或者略輕口,明顯有別於開頭的菜式,這樣才能吸引大家多動筷子;

釣魚的時候,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在窩料數量不足,以及窩料味型持續變淡的時候,釣餌來補充味型的濃度,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但是不這麼做,效果必然更加的不好,而這個細節,幾乎沒有釣友注意到;

當然,也有老鳥會通過在補窩的時候,窩料上撒上一層腥香的粉餌,來達到這個效果,這就屬於老鳥們的不傳之祕的了,因為撒上粉餌的數量並不多,稍微加點水和窩料攪拌一下,進水後很快就會霧化,做到虛實結合,同時能補充窩料的味型濃度,既能補充窩料熟料,也能補充窩料的味型,屬於非常實用的一個小技巧了;

魚口變緩、閉停時,弄明白這三個問題 第6張

第三個問題,釣魚到底是為了魚還是為了釣

釣魚的樂趣,應該是分為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只要能釣上魚,別管是大魚還是小魚,只要釣上了就很高興,雖然我們並不怎麼吃釣上來的魚,這應該算是釣魚的初級階段;

第二重,一門心思釣大魚,什麼鯽魚、白條等小體型魚,統統都不是我們的目標魚,為了釣上大魚,我們可以不計成本的打重窩、打厚窩,也可以在湖庫守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至於釣上來的大魚,多半都是放流,但要的就是釣上大魚的成就感;

第三重,到哪裡釣,無所謂,釣多大的魚,無所謂,那我們圖個什麼呢?一是圖手上有竿,能下杆釣魚滿足了;二是圖一個瞭然的態度,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釣魚經驗有了、閱歷有了,有的釣就滿足了,至於有沒有魚,能不能釣上來,那就無所謂了;

當我們搞明白這三重境界,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那麼我們就能明白,釣魚到底是為了魚,還是為了釣,那麼再回頭看,魚口變緩、變慢,乃至停口這個問題,就會發現,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比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之後的連桿爆護,帶來的樂趣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