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新手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欄目: 臺釣新手 / 釋出於: / 人氣:2.22W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子線打結,是實戰中很常見,但是也堪稱最頭疼的現象,不解開吧,確實影響魚口效果,解開吧,浪費時間不說,還容易傷線,但是要說一剪子剪斷,不說浪費,再次將魚線綁在八字環上也是個頭疼的事。

大多數情況,出現子線打結,我們都會將鍋放在鉛墜上,比如鉛墜沒有裹好,所以重心不穩,鉛墜沒有修邊,所以重心不穩,鉛墜和浮漂的間距有問題,釣組重心不穩,所以鉛墜打著轉,導致子線纏繞,反正子線只要纏繞,那多半都是鉛墜的鍋;

而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雖說鉛墜的重心不穩、和漂座的間距以及子線的長度不同,都是導致子線打結的第一誘因,但是要真的從根源來追溯,子線打結的常見根源性原因,往往是細節不到位導致的,那麼除開鉛墜的鍋,還有哪些細節,是罪魁禍首呢?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2張

一、子線過軟且沒有記憶性

我們在挑選子線的時候,為了保證訊號的靈敏度,會盡可能選擇柔軟度上佳的子線,因為子線越軟,當子線受力繃緊時,訊號的損失越小,反饋到漂訊上,就越真實;

除此之外,較軟的子線,在實戰時,從略彎曲到緊繃,也能將中鉤魚瞬間的爆發力,適當的卸掉一部分,對線組的保護作用,也很是不錯的,但是,除了要考慮子線的柔韌度,子線的記憶性,也不能忽略;

所謂子線的記憶性,也就是子線受外力,被拉扯延伸、繃緊後,會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延長現象,優質的魚線,會在失去外力拉拽後,慢慢的恢復到原來的長度,這是石油製品的特性;

但是,有些魚線,會因為工藝原因,恢復時間很久,甚至會造成結構損傷,導致不恢復,在黑坑中比較常見,50釐米的子線,釣一場魚下來,子線變成了60~70釐米,基本上沒有辦法二次使用;

而在實戰中,被外力拉扯延長的子線,彈性很小,雙股子線因為線距不同,一旦鉛墜打轉,就會導致雙股子線纏繞,但是因為沒有彈性或者彈性很小,無法分開,這就會導致子線打結;

處理建議:在挑選子線時,我們可以在爭取賣家的同意,取一段30~40釐米的子線,找兩根筷子,分別固定在筷子中間,緩而勻速的讓筷子反向用力,將其拉扯延展2~3釐米停止,如果能在5~15分鐘內恢復,就說明魚線的柔軟性、記憶性(也稱為延展性、恢復性)就很過關,如果沒有延展就斷裂,亦或者延展了,等到15分鐘後都沒有恢復,那就說明魚線的記憶性不好,當然,魚線的記憶性不好,並不代表魚線的質量不好,只是這種魚線不太適合黑坑、競技比賽等情況,但是不妨礙野釣使用,只是子線過短,或者鉤距較近,容易導致打結;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3張

二、綁鉤時子線從鉤柄外側通過

關於這一點,其實很多釣友是不以為然的,因為我們在綁線時,往往會強調,線頭和線尾,一定要從鉤柄內側走,也就是所謂的內走線,而之所以再三強調,是認為外走線,也就是鉤柄壓著線尾,這樣會導致傷線;

實際上在實戰中也確實如此,因為鉤尖比較輕,魚在吸食鉤餌時,必然是比較輕質的鉤尖朝上、先入魚脣,不管是刺魚,還是因鉤餌吸入太深,拖動線組,第一個受力的,也必然是鉤柄,如果線尾壓住鉤柄,鉤柄和線尾是不接觸的,所以也不存在傷線的說法;

但是如果線尾在鉤柄的外側,一旦鉤柄受力,鉤柄必然會撐住線尾,如果反覆拉扯,那相接處,肯定會磨損。

其實另一個原因,卻是線尾在鉤柄外側時,因為線尾和鉤柄相交的部位壓緊,一旦鉛墜開始打轉,那必然會甩動雙股子線帶動鉤餌旋轉,因為線尾和鉤柄壓緊,導致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雙股子線打結,而且子線越長,越容易出現打結現象;

處理建議:在將子線放置在子線板、子線盒,以及將子線固定在八字環時,務必多看一眼,線尾、線頭,是否壓在內測,如果是,正常掛八字環、上餌即可,但如果壓在外側了,那可以輕輕的掐住線圈,然後將線尾拉拽到鉤柄內側,這樣既能避免傷線,也能避免子線打結,但是切忌用指甲掐的太用力;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4張

三、拋竿姿勢不正確

很多新手在拋竿時,並不喜歡蕩竿,而是喜歡一手抓住鉛墜,略往回拉,然後將竿稍繃彎,利用竿稍的彈性,將鉤餌、鉛墜直接彈出去,當然,在風大的時候,不少老鳥也喜歡這樣操作;

因為鉛墜的重心、重量的原因,在竿稍恢復的瞬間,會先將鉛墜彈出,然後鉛墜帶著鉤餌,而在鉛墜拉緊鉤餌之前,雙股子線僅僅是受到鉤餌向下的拉力,一旦鉛墜繃緊子線、鉤餌時,因為鉤餌上下距離不一,因此受到的拉拽力度不一,在力的作用下,子線距離越長,子線打結的概率越大;順便提一下,這種姿勢將鉤餌彈出,很容易導致餌料提前脫落;

在實戰中,是非常忌諱這樣操作的,一方面,害怕鉤餌提前脫落,另一方面,也擔心子線打結,但是最害怕的,則是杆身太硬,來不及鬆手,魚鉤直接掛在手掌上,這也是很常見的事故了;

處理建議:近蕩遠拋,大風走水彈為主,這是我們拋竿的三個準則,之所以在大風、走水時建議以彈為主,是因為風力大,鉤餌在空中受到較為勻稱的力度,就算依然是鉛墜先飛,然後拉緊鉤餌,但是在大風的環境下,雙股子線打結的概率會比較低;但是在平時,較勁的釣距,建議以蕩竿為主,而在較遠的釣距,建議以甩動鉤餌,利用離心力將鉤餌甩出去之後,在順勢將長竿延出去,控制鉤餌落點即可,這樣能有效避免雙股子線打結;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5張

四、合理的子線長度和鉤距,以及餌團的體積

子線的長度,到底多長才合適,這個爭議非常大,但是結論迄今為止並沒有標準的定論;因為魚情多半且複雜,雖然我們經常說,想要抓快口且打靈,那短子線一定優於長子線;

如果我們想要守實口、過濾假口、虛口,打行程、打截口,那必然是較長的子線更佔優勢;但是,畢竟子線有雙股,而不管是等長,亦或者長短不一,不管是落水,還是在半空中,必然會因為受力不均,以及鉛墜打轉,帶動子線纏繞;

而且子線越長,纏繞越明顯,打結的概率就越大,尤其是在提竿、揚竿,如果力度過大,帶動鉛墜提升、打轉的速度過大、過快,都會導致子線打結概率增加,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辦法改變子線長度,那麼就要從餌團的大小、鉤距上,多注意一下;

適當的鉤距,不僅可以增加誘魚效果,並且能有效減少子線打結的概率

一般情況下,我們釣小魚時,建議鉤距放到1~1.5釐米左右,最多不超過2.5釐米,一方面,是因為小體型魚的魚脣,最多能張開的幅度也就這麼大,這個雙鉤間距,能保證魚鉤附餌時,魚能順利吸食鉤餌,而不至於雙鉤吸入一條魚的脣內;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釣小魚用的餌團、比重比較輕質,在體積、重量相等的情況下,不會因為餌團的重量差,導致雙股子線纏繞;而我們在釣大魚時,往往使用較長的子線,對摺後35~50釐米,甚至更長;

鉤距則放在3.5~5.5釐米,這是因為,這種雙鉤的鉤距落差,大魚在吸食鉤餌時,兩條魚能有效的錯開進食的魚鉤,能有效的增加魚進食的概率;

而另一方面,因為我們釣大魚時,餌團比重、體積比較大,鉛墜的影響比較小,這樣將鉤餌盪出去的時候,鉛墜的打轉,可能會因為鉤距的原因,就算纏繞,也不會很快開啟,而不至於纏繞;

但是,在實戰中,並不代表這個鉤距是最佳的,餌料的比重不同,浮漂的吃鉛不同,甚至魚群所在魚層不同,都會導致鉤餌在落水、出水的瞬間,可能纏繞,可能打結;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6張

均勻、相同的餌團體積,是最簡單避免打結的技巧

當雙鉤的餌團,大小相同、比重相同、體積相同時,不管是鉤餌落水,還是在空中未落水時,都會因為和鉛墜之間受力相等,在不受外力影響的時候,理論上運動軌跡是一樣,所以自然不出出現纏繞、打結;

反之,如果上下鉤餌團大小不一、體積不一,那必然會因為受力不等,導致運動軌跡重疊、交叉,纏繞就是必然的,而會不會打結,那就真得不好說了。

處理建議:很多釣友在實戰前的準備,對子線的長度,僅僅留存在或長、或短的認知,而鉤距則是人云亦云,在上餌時,能讓餌團勻稱、光滑就算不錯了,大小相等,其實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從表象上看,這些沒有標準的細節,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但是,不注意,或者不重視,雙股子線纏繞、打結,那就會變成常態;根據自己用漂、用餌、用鉤的習慣,大致歸納、整理一下,那麼用不了多久,就能整理出適應自己的子線長度、浮漂長度、餌團體積及比重。

子線打結並不全是鉛墜的鍋,這些原因也是罪魁禍首 第7張

總結:

風起於青萍之末 浪成於微瀾之間,如果完全不在於漁獲,僅僅是為了享受釣魚的過程,那細節之類的並無所謂;而有些釣魚的細節則不然,可能對漁獲的影響不直接,但是很乾擾人的情緒和心情,最終會導致漁獲的最終數量,而我們只要注重細節,儘量避免上述誘因,就算不能徹底避免,但是出現子線打結的概率,也必然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