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入門

魚群上浮原因及對策攻略

欄目: 臺釣入門 / 釋出於: / 人氣:2.04W

我們的垂釣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魚類上浮,原來生活在水底層的魚不在水底繼續活動,而是上游到水體中層和水的上層。從而造成水底無魚可釣,使那些堅持釣水底的人大感失望。魚類上浮有許多種原因,不論發生那種原因造成的上浮,都會影響您的垂釣成績,如果繼續堅持在水底垂釣,就很有可能當了空軍司令。如果您能夠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利用魚類上浮形成的有利因素,主動靈活地改變戰術,就會有很不錯的收穫。

魚的浮頭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積極的主動上浮,一種是被迫的被動上浮。

1)主動上浮發生的原因是魚類為了適應生活環境和生理要求,主動改變自己遊動的水層造成的。

2)被動上浮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的急劇改變,造成了魚類不能繼續在水體的底層活動,為了維持生命,迫使它們不得不上浮。在魚類主動上浮的時候,魚類攝食還是有很高的積極性的,但是當它被迫上浮的時候就很少攝食了。

一、魚群趨溫上浮現象

春天在很深的靜水中垂釣底層魚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魚類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改變攝食的時間,隨著天氣的逐漸變暖,魚類每天早上在底層的攝食時間會逐步改變,每天停止攝食的時間會慢慢提前,到了初夏,即使你在水底打了很好的窩子,魚類也很少問津,本來很好的釣位就變成了令人煩惱的地方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水的表層在陽光的作用下在漫漫升高,魚類在趨溫本能的作用下,會慢慢上游到水體溫度合適的水層活動。

魚群上浮原因及對策攻略

在不同的水域,魚類的上浮時間不同,即使在同一水域,在不同水深魚類上浮的時間也不一樣,即使是不同水域的同一深度,也會因為水體的能見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能見度高的水域,光線照射比較深,整體升溫比較均勻。而能見度很低的水域,光線只能照射很淺的水深,水體表層升溫速度很快,深處的水溫就沒有多大變化了。因為、水溫的變化和水體的深淺及是否具有流動性有很大關係。

在每年春季,白天和夜間的溫度具有很大差異。在這個季節,魚類喜歡在溫暖的水中生活,所以當夜間水溫變低的時候,它們會游到比較溫暖的水體底層,每天早上大多在水底攝食。當太陽出來以後,由於太陽的輻射,表層水溫會慢慢升高變得比較溫暖,中層水溫也會慢慢高於水底溫度,魚類就會慢慢遊動到水體比較溫暖的水層,不繼續在水底攝食了。這個變化的過程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慢慢縮短,在進入夏季以後,早上釣半水和釣水底就沒有多大差別了,有些時候,在早上釣半水的效果會好於釣水底。

我們垂釣的水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魚類在不同的水域會有不同的規律,所以掌握這些規律以後,有針對性地選擇出行日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您的釣法,是增加垂釣效果的有效方式。

 第一種是流動性水域

包括河流、水庫的進水口附近,這些水域的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水體不停的流動過程中,水體上下水層在流動中不斷混合,上下水溫基本沒有多大區別,即使是在陽光的照射下,也不會有很大溫差。在這種水域垂釣,應該選擇流速比較緩慢的地方作為釣點。

第二種是一般的魚坑

這些魚坑水的深度大多不超過兩米,在春秋兩季,這裡的魚白天會隨著水溫的升高而調整活動範圍,上浮到水體比較溫暖的位置,夜間也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下沉到水底。由於水體比較淺,儲存不了多少熱量,再加上散熱面積比較大,所以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溫會快速升高,夜間,由於氣溫降低帶動水體溫度快速降低,這種現象水的深度越淺越明顯,白天和夜間水體溫度差越大,這裡的魚越難釣。如果某一天夜間突然降溫,最低溫度低於前幾天的平均最低溫度,就會造成天亮以後魚類很不愛吃食的現象發。

第三種就是那些水很深的窯坑和沙子坑了

它們的深度有些地點可以達到十幾米,一般也在三四米以上,這些坑深淺不一,水底地形複雜,但是它們具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在旱季必須依賴地下水補充水源。在不降水的時期,被蒸發的水量必須要由地下水補充,這就造成了這種坑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水體各層溫差很大。這種水域往往被我們稱為“晒不透”的水域。在這種水域游泳的時候,往往會使人感到莫名的恐懼,原因就是水的表層和水的下層水溫差距很大,一兩米以內的水水溫很高,下面的水溫就寒冷刺骨了。只有在大量的水流進這種水域之後,在水流的衝擊下,水體各層才能夠得到混合,水體的溫度才能上下基本差不多,水底的寒冷才能得到緩解。

在這種水域,魚類很少到下層的冰涼的水層活動,因為那裡的溫度與水上層的溫度差太大了,如果在這種水域的最深處冰涼的水層釣底,往往會很少有魚問津。有一句諺語說得很好,春釣灘,夏釣潭,它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魚類的趨溫性,換一句話說,就是在水溫變化的作用下,魚類會尋找適合自己的水層活動,如果找到了魚類活動的水層,就為今天的收穫增加了保證。 魚類上浮以後,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一般都離開岸邊一段距離。有的魚在水的表層活動,經常會在水面遊弋、跳躍,但是在水錶層活動的魚攝食並不積極。有的魚在水的中層活動,活動的水層深度大多在一米到兩米,在這個水層活動的魚大多吃食很積極,是一處很好的釣點。

上面闡述的是魚類主動趨溫上浮的問題,還有一種被動趨溫上浮的現象也要注意。

一些魚坑老闆經常夜間在坑裡灌入大量冰涼的的井水,灌水的時候又把進水口設定在水底,這些井水的溫度只有攝氏八到十度,與原來坑裡的的水溫有很大差距,由於涼水的比重大於溫水,所以涼水沉積在水底形成了一個涼水層,造成魚坑水底溫度急劇變化和降低,從而使魚類的新陳代謝因溫度急劇變化而發生紊亂,迫使魚群被迫上浮,形成了水底魚不愛吃食的現象。

在這種魚坑垂釣,要注意避開涼水層,可以採用釣離底和釣半水的方式,採用懸浮能力較強的誘餌,在水中形成立體的窩子。在這種上下溫差很大的魚坑裡垂釣,採用釣底的方式效果要低於釣半水

從撰寫本文開始,一直在同一水域垂釣野生小鯽魚,連續一個多月的時間,不間斷的在同一水域持續垂釣,目的就是要體會魚類趨溫現象對垂釣的影響。還特意選擇了三處不同深度的釣位,深度分別為一米、兩米各一處,以及在深水處釣半水,釣半水垂釣深度最深四米,最淺只有一標深,魚餌分別使用了紅蟲和拉餌。

在這個垂釣過程中,對魚類趨溫上浮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同時對如何解決上浮問題有了更加準確的辦法。在天氣條件正常的時候,魚群比較集中,可以感到比較明顯的集中在某一水層,當天氣即將發生劇烈變化時,尤其是當地即將降水,或已經被包容在大面積的降水區域以內,魚類攝食的水層會發生很大變化,原來魚群的活動深度大多在一米五左右,在天氣變化時只要水線超過一米就很少有魚問津。同時魚類咬鉤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魚的個體重量也在降低。

魚群上浮原因及對策攻略 第2張

二、解決魚類趨溫上浮現象的辦法

我們應該首先尋找魚類所在的水層,然後在它們活動的深度垂釣。垂釣上浮的魚群,採用臺釣釣組,使用以下四種辦法垂釣:

第一種辦法是採用全套競技釣組和魚餌

使用拉餌,垂釣的效果很好,如果是用搓餌,要加大魚餌的黏度,以求增加魚餌在水體中的懸浮時間。調漂和讀漂按照競技釣法操作,懸浮在水中的魚餌抬竿以後會脫落,慢慢在水中下沉,會逐步形成一個立體的窩子,從而使水下的魚被吸引到窩子裡來。使用這種垂釣方式,對使用人員的身體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不大適合年紀較大且反映緩慢的人員使用

第二種辦法是採用全套臺釣釣組

採用紅蟲及蚯蚓等葷餌垂釣,採用的具體戰術是到處撒種,遍地開花。使用葷餌垂釣,讀漂和使用搓餌及拉餌就不一樣了,不用死盯著魚漂,只要抓住黑漂和託漂即可,這樣一些年紀比較大的釣友就可以使用這種釣法了。使用這種釣法的時候,最好使用比較長的魚竿和釣線,以求打出比較遠的距離,可以在比較大的範圍裡尋找魚群。

使用這種釣法的關鍵就是要找到魚群。首先找到魚群活動的水層,然後在這個水層“指哪兒打哪兒”尋找魚群,不必拘泥形勢,只要能夠連續上魚就行。如果某一個位置已經不愛上魚了,應該立即改變垂釣的位置。隨著時間的改變,魚群會小範圍的改變活動水層,所以應該在找不到魚群的時候,改變垂釣的深度繼續尋找魚群。在釣點的不同深度用魚竿尋找魚類活動的層面,只要找到了它們活動的深度,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在春末夏初的季節,在天氣正常的前提下,魚坑裡的鯽魚上浮之後,活動水層一般在一米五左右,垂直活動範圍上下各300毫米,找準了這個水層,使用5.4米以上的魚竿,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自己面前範圍以內打哪兒指那兒,只要那裡有魚吃食,就可以連續打竿垂釣,每天都有遠遠高於他人的收穫。

第三種辦法是採用全套臺釣釣組

採用紅蟲及蚯蚓等葷餌垂釣,但不是“指哪兒打哪兒”尋找魚群,而是打上窩子“守住待魚”,使用這種辦法最關鍵的就是誘餌材質的選擇,必須選擇在水中飄散性較好且浮力較大的的餌料,比如很細的麩子、玉米麵,也可以混合使用沒有刺激味道的鋸末,比如柳木、楊木的鋸末。把這些餌料與香精、酒或商品魚餌等物混合均勻以後加水,使它們可以攥成鬆散的餌團,然後把它拋進釣點,入水以後,它會在水體表層就化散,慢慢沉入水的深處,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窩子,每隔五到十分鐘左右丟擲一個料團,就會使魚群連續不斷的進入您的釣點。

使用葷餌垂釣的時候,魚漂的反應與使用競技釣餌有很大的差別,託漂率很高,為了縮短魚類攝食以後的反應時間,同時也為了防止腦線相互纏繞,使用的鉤組應該縮短腦線的長度,同時為了防止一條魚同時吃進去兩隻魚鉤,要增加兩鉤之間的鉤距。一般使用的釣組,底鉤腦線長度為120毫米,釣組上鉤腦線長度為80毫米,兩鉤鉤距為40毫米。

在使用第二種辦法和第三種辦法的時候,不要拘泥於競技釣的形勢,沒有必要追求竿長3.6米和4.5米,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使用魚竿的長度和釣線的長度,因為在釣半水的時候,距離岸邊越遠魚越多越大,使用六米以上的長竿子的效果要好於使用三米六魚竿。

釣浮的時候還要注意引誘,只要魚漂在釣點超過兩分鐘依舊無魚問津,就可以牽引下魚漂,使魚鉤在水裡晃動,吸引魚注意力。往往在您的魚漂還未重新穩好的時候,魚漂就會傳來您最喜歡的漂。

第四種辦法是採用全套臺釣釣組

但不是用手竿,而是使用手海兩用竿,採用紅蟲及蚯蚓等葷餌垂釣,也可以使用拉餌和麵食,垂釣的物件是體形比較大的魚類。在發現活動在水體表層的魚群以後,根據魚群活動的深度確定水線,調整好魚漂的位置,把手海兩用竿打過魚群的位置,然後慢慢把魚漂拉到魚群中,魚群很快就會咬鉤。

使用手海兩用竿也可以尋找魚群垂釣,魚鉤在某一釣點過了一定的時間依舊沒有魚來咬鉤,您可以適當的收回一些釣線,改變魚漂的位置,使魚鉤在水裡慢慢移動,運動中的魚餌對魚類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有時在魚漂移動的過程中就黑漂了。

當然,垂釣上浮的魚類可以使用各種釣組,並不一定要拘泥於某一釣法和釣組,但是不論您是用那種釣法,垂釣上浮魚群的關鍵問題必須要注意,那就是要找到或引誘到魚群,找到魚群喜歡的水層,需要您在水體的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打竿,只有在基本確定魚群喜歡的水層以後,選擇正確的垂釣位置就是關鍵的問題了。在使用葷餌釣浮的時候,就沒有必要使用非常靈敏的競技用魚漂了,因為使用葷餌的時候,魚鉤的刺入性與使用競技釣餌是不一樣的,葷餌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魚鉤的刺入性,魚鉤只有在刺透魚餌的外皮以後,才能刺到魚的肉體。必須要等到魚把魚餌吞進嘴裡以後才能抬竿,如果使用競技魚漂,再按照競技釣那樣抓頓口是很不容易把魚鉤住的。使用的魚漂最好是那種比較遲鈍的魚漂,主要抓魚漂的明顯動作,因為就是很狡猾的魚在半水中的動作也是很明顯的。

三、悶熱天如何釣浮頭鯽魚

大家常常碰到的情況哈,平時垂釣時經常會遇到悶熱天氣,有時人不覺得,但趕到河邊,卻發現一群群鯽魚已浮在水面,懶洋洋地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噴香的釣餌放到嘴邊也不肯張口。遇到這種情況,大部分釣友只能望魚興嘆,乘興而去,掃興而歸。這種情況下釣鯽,本人有一點體會,釣友們不妨一試。主要是要把握以下幾點

1)選準釣位

可找陽光照不到(橋下最好)又很安靜的淺灘打窩,“淺”到什麼程度呢?要隱隱約約能看到水底。一般30-40cm即可。因為在天氣悶熱或水中缺氧的情況下,魚大多浮在水面,這時的參照物是水面而不是水底,只要把魚引到淺灘,雖然魚還是浮在水面,但因為水淺,魚實際上已接近水底了,一些活躍的還是會頻頻咬鉤的.

2)用好誘餌

最好用麴酒、香精泡的小米或大米打窩,要打在看得到水底和看不到水底的交界部位,最好不要用打窩器,直接用手撒下去,這樣可撒得開些,同時,窩要下得重。小米或大米的顏色與水底有較大色差,窩撒得開了,魚是否進窩便看得清清楚楚。這時不用擔心魚多吃了誘餌不咬鉤,實際上這時的魚很少會吃誘餌,它們只是被“香味”引到窩裡而已.

魚群上浮原因及對策攻略 第3張

3)配好鉤線

魚鉤儘量要小,5-7號即可。線要短,粗些關係不大。一定要用雙鉤,一上一下,下鉤沉底,上鉤離底(墜子)5-10cm。鉤小可方便魚咬鉤入嘴,線要粗些,是因為在悶熱情況下,小魚頂不住了,而大魚還很有活力。從實踐來看,這種情況下釣獲大鯽魚的數量比正常情況下要多得多。大概正常氣候情況下,小鯽魚既沒有經驗又貪吃,咬鉤很快,大鯽魚便少了很多機會,這時大鯽魚便有了解饞機會的緣故。

4、選好釣餌

這種情況下釣餌用蚯蚓比用米飯、麵糰或商品餌要好。蚯蚓要選小的,1.5-2cm長,蓋住魚鉤稍露出一點點頭尾即可。如魚咬鉤不積極,應使用粘餌。如手頭沒有,可從裝誘餌的瓶子裡倒些液體出來,將蚯蚓在裡面蘸一下再下鉤。這樣可增加魚咬鉤的衝動,增加魚獲。很快,大鯽魚便少了很多機會,這時大鯽魚便有了解饞機會的緣.

梅雨季節開始和整個夏季季節,在這個季節裡天氣變化無常,水中就會出現缺氧現象,特別是早晨,你到了塘邊,由於缺氧,魚基本上都不會吃由誘餌的,而且你會看到一群一群地全部浮上水面,有的隱在離水面5到10公分的位置緩慢移動著,而有的則是把嘴巴直接翹出水面吸氧。這個時候底部窩處基本是無魚覓食,“打浮”釣法就可以起作用了,其方法如下:

1)取出已經準備好的七星漂組線上竿(一般用0.8的主線、0.6的子線、秀6號單鉤、不掛鉛皮)。

2)把七星漂抹至離鉤約5公分處,掛蚯蚓拋至魚經常出現或經過處靜候著,一般在5到10分鐘左右就會有魚動鉤的,(見七星漂迅速下沉就起竿)。

3)注意事項:

a.站著拋竿坐下釣,以免人體嚇跑魚群;

b.儘量站在逆光處,以免人體的倒影驚動魚群;

c.蚓拋必須用活體,它的扭動能夠快速誘魚;

待到了上午8點20分左右以後,魚才會逐步下沉,那時候再布窩釣底,兩個方法的垂釣都會讓你漁樂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