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聚焦 > 釣魚資訊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欄目: 釣魚資訊 / 釋出於: / 人氣:1.72W

不為繁華易匠心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談起“大國工匠”,總避不開兩個山東人——墨子與魯班。雖然墨子和魯班對“匠道”有著不同的理解,但他們的“志功為辨”精神卻高度統一,也都因此取得了星耀史策的功績;更讓“班墨精神”成為了“工匠精神”具象詞。

論到“垂釣文化”,也避不開兩個山東人——帝舜與姜子牙。前者作為三皇五帝之一,曾“釣於河濱”,天下歸心;後者作為滅商興周之臣,曾“釣於渭水”,八十拜相。

雖然命運不能假於外求,但溯其源流,冥冥之中,也似有天意。生於山東、長於山東的趙玉珍,因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又因為一次偶然的工作轉變;她不但與“垂釣”結下了不世之緣,更憑著一顆不變的匠心,築就了中國漁具發展史上的一個又一個不朽傳奇。

不為繁華易匠心。這是釣者所頌,亦是趙玉珍女士幾十年漁具生涯中,不變的節守。

幹大事的人“閒”不住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2張

1994年,趙玉珍從山東隨軍到北京的第十個年頭。這一年的6月18日,金海龍漁具的前身,“海龍漁具百貨商店”在北京正式成立。

回憶當時開業的心情,她說:“當時我就想,我開的這家店一定要全心全意為廣大釣魚人服務,老實做人,踏實做事;絕不能為了賺錢丟掉良心”。

幹大事的人“閒”不住,成大事的人更不會隨波逐流。1984年,趙玉珍作為軍屬,跟隨愛人到北京後,原本從醫的她一下沒了工作;生活落差之下,面對城市的繁華,她決心“證明”自我的價值。於是,1988年,他去了正處於籌備階段的碧海公司。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3張

碧海釣具是由已故的中國釣魚協會第一任主席金黎先生親手建立的,專營釣具用品的國營企業。當時,國內生產的漁具質量相對還很差,而碧海因為歸屬總政,擁有進出口權,可以進口韓國、日本進口的釣具;同時,國內的好魚竿也一定要拿到碧海來賣。再加之因為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已經富裕了,成為萬元戶,他們也開始釣魚。有市場,有產品。所以,碧海一開業時就非常火爆,甚至送貨都要用集裝箱。

趙玉珍在碧海前後工作了11年,此間,她見證了高品質釣具被國內釣友追捧,也經歷了“懷柔漁具展”上國產釣具展臺前門可羅雀的無奈。這一時期,她開始體悟丸九魚食、達瓦、禧瑪諾等進口釣具,開始思考“終有一天,我要讓世界優質釣具中出現中國品牌”。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4張

90年代初,個體戶還是“非正面”事物,鐵飯碗還是大多數人的追求。但是,因為她愛人每年要參加兩會,所以,她每年都必然關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過報告,她感到:“國家對個體經濟一直在放開。遇上這麼好的國家政策,我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品質和高度是我的追求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5張

經過數年的觀察與思考,懷著對“高品質漁具國產化、世界化”的初衷;同時,帶著讓兄弟姐妹通過打拼提升生活品質的清願。1994年,趙玉珍讓自己的親屬辭掉了正式工作,到北京幫她打理海龍漁具百貨商店。

趙玉珍至今保留著當年海龍漁具百貨商店正式開業時的慶典照片。看著那一張又一張飽含時代感和紀念意義的舊照片,她臉上滿滿都是幸福。她說:“5月16號試營業,6月18號正式開業。當時我還在碧海上班,這個生意託給我弟弟他們打理。開業時,我碧海的同事來了很多,我真的很感激他們!”

1999年,趙玉珍辦理了停薪留職,出離碧海,正式開始打理金海龍漁具。當時,對於海龍漁具店內的業務,用她的話說:“我還不如店裡的員工熟悉。只能重新開始,一邊學,一邊做。”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6張

在金海龍漁具開業到她出離碧海的五年中,因為她當時還在碧海工作,所以也會把一些最好的釣具引進到金海龍,進行銷售。她認為,只所以釣技高的人認可這些高階漁具;寧可花這麼多錢,也要購買好的,就是因為他的們經驗使他們對此有了更深的認識的見解。比如無倒刺的魚鉤和更細的線,不但釣魚列操作靈敏,對魚的傷害也更小。

趙玉珍對金海龍漁具的經營,曾下過一條鐵律——“品質和高度是我的追求。同時,雖然我們定位高階,卻不只為高階;一些常用的普通漁具,我們也要做,且在服務上要一視同仁。”

匠心所守,必有其成。從開始賣,到做批發;雖然當時她們掙的很少,可為了推廣好的東西,做出讓喜歡釣魚的人,找得到、買的起、用的好的釣魚漁品。她從進貨渠道做起,就是要做好的東西,這一明確的定位始終不變。如今的金海龍,已經成為高質漁具的代名詞。

釣具品質與行業未來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7張

創業的艱辛是難以忘記的!創業初期,讓趙玉珍至今掛懷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金海龍開創了“第一家送貨”的先河;第二是,金海龍帶動了廣大釣魚人和漁具經營者對高品質漁具的認可。

1997年,趙玉珍一邊在碧海上班,一邊學了機動車駕駛本;後來,她又出錢讓金海龍的送貨員學了車本。在送貨員學會開車後,她便把金海龍的送貨車從三輪車改成麵包車;而此前,金海龍長期使用的,是其獨創的“騎自行車,送貨上門”。

從一家不大的零售店,到租下一處不大的小倉庫做批發;從自行車送貨,到後來,隨著貨品、貨量的增多改成了三輪、汽車送貨;從第一批的三個山東小夥送貨員,到三十年後的“資訊化、系統化的快送團隊”;趙玉珍談起送貨,最多說的是同事的辛苦,她說:“送貨員真的太辛苦了!隨著漁具店的增多,我們送貨的路線也在延長,有時要到房山。而且送貨是以魚食為多;送魚食的特點是,又沉,又複雜,家數又多。清晨出去,送完貨就晚上九十點鐘了,吃不上飯也是常事。”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8張

90年代中後期時,很多漁具店裡售賣的還都是低價低質品。當時,金海龍賣的大部分已是相對價格雖貴,品質卻很好的釣具漁品。價低質不高,對於釣者來說,不但會造成“量”的浪費,更會影響中國釣具漁品行業的發展升級。為了轉善這種現狀,當時已經有批發業務的金海龍,一點點的通過實情案例,甚至商品試用的手段,慢慢讓很多漁具店裡的貨品都提升了檔次。很多商家至今仍記得,當時,一輛自行車上除了各種漁食,還要裝各種釣具;在電話聯絡確定某店要什麼東西后,金海龍以同樣的價格,把東西送上門去;而原因,只是為了讓更多商家和釣友認識一些高品質釣具漁品。

釣具漁品檔次提升後,釣者首先償到了甜頭,商家也償到了甜頭;知道好漁具好賣後,不論釣者還是商家,都便紛紛表示:“一但有了好東西,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不容否認,從拒絕高檔次漁具,到爭搶高檔次漁具,這個轉變是在趙玉珍的努力下發生的。

不能辜負對我們的信任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9張

金海龍只所以一路向好。是因為他們對“服務不論貴賤”的堅持。而多年來,金海龍漁具之所以企業一年比一年人多,貨品一年比一年量多;把小倉庫換成大倉庫,再把大倉庫換更大的倉庫,基本兩年就要換一個更大的庫房。

這個不斷向好發展、不斷向好變化,與趙玉珍經營上的“帶著一種責任心去做事”密不可分。她常對員工說:“不論是廠家還是漁具店,只要人家委託你了,你就要定要給人家賣好。只要人家買你的東西,你就要服務好。這也是我們做人的低線。”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10張

以送貨為例,有人曾勸她說:“你們送貨太苦了,又賺不了幾個錢。尤其是一些郊區的貨,要的又少、貨品也次,送一趟都賠錢。不行就別送了!”她沒有聽從,為此專門召開會議向員工解釋;表示:“廠家信認你才把貨品交給你經營。這時,你就一定要好好買,賣出品牌,賣出數量;不然,人家為什麼不讓別人買,非讓你代理。所以,我們要對上游廠商負責任。而漁具店是因為信認你才打電話讓你送;你不送,人家就會斷貨,因為他不可能再讓別人送了。所以,我們一定要送貨,且要把貨送到位。絕不能只考慮賺錢,而辜負漁具店對我們的信任。”

送貨的辛苦,雖然從未讓她想過放棄;但員工的辛苦,她卻一刻不曾忘記。後來,她把送貨車從自行車改成了三輪車,又從三輪車改成了汽車送貨。再後來,趙玉珍又別具匠心的決定,把金海龍北京所有要送貨的漁具店分成了多條路線,送貨時按路線,沿途統一送配,以減輕送貨辛苦。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11張

帶著一種責任在送貨,而不是考慮賺錢。多年來,趙玉珍提出的這一觀念,已經化作金海龍的企業文化。金海龍的一位老員工常對同事講的一件事就是,趙玉珍曾向他說過:“如果沒有送貨,我們金海龍也就沒有今天。那怕是一包魚貨,我們送時也不要再想這包貨能賺五塊錢還是十塊錢。如果真的為賺錢,我們今天的錢可以不賺,因為我太累了。可是,我不能這樣想;要想著,這家給我要貨,他是在等著賣;如果我不送,那他明天賣什麼?”

世間事,大多如此——真心付出後,越不求越有得。金海龍成功了!雖然她對金海龍的發展與企業文化、員工做事理念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但她總是自謙不受。有人曾採訪趙玉珍,問:“對於金海龍的發展與變化,您的貢獻有多大?”她說:“這個變化,有時真的不是我想,而是事須如此,水到渠成。”

我心若漁 — 金海龍創始人趙玉珍的匠心往事(上) 第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