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物件魚 > 釣鯉魚

鯉魚拒食的現象分析及應對技巧

欄目: 釣鯉魚 / 釋出於: / 人氣:4.76K

拒食是魚類生活週期中的重要行為之一,尤其是大型的淡水魚類,例如鯉、鯇、青等。經魚類行為學研究表明:魚類的索餌行為具有一定的節律性,對溫度、光照、餌料等週期性變動的生態因子的一種主動適應。例如:我們在春季裡釣鯉魚,雖然養殖塘的鯉魚早就開口了,但是較大的湖庫就不行,非要等到表層水溫上來,鯉魚逐適溫層調節完生理機制才會近岸索餌。實際上這就是鯉魚對水溫這種生態因子的一種主動適應。

再如光照:我們在夏天的庫湖內釣鯉魚,早晚是上魚的高峰值,其他時間則不然:而春季上午10時至下午16時是高峰期,鯉魚的索餌意願表現的較強烈。秋季則是在下午14時左右出現攝食高峰。從光照上看:夏季裡的光照時間長,陽光直射水面。趨弱光性的鯉魚大多隱匿在光線較暗的水底或者蔽蔭處。這時背光就成為鯉魚的一種被動適應,但是春秋兩季光照又成為鯉魚的一種主動適應的生態因子,因為對於冷血變溫的鯉魚來說,趨溫是適應中的第一要義,避光則退而其次。

春天在大水庫作釣,我經常看到一些釣手不光釣手竿,還順便打上幾根海竿,其實這就是不懂鯉魚的習性。春天去哪啦?春天的光照時間短(指陽光直射水面),80%的熱量只在水錶面下1~2米範圍之間吸收,鯉魚趨溫就遊弋在這一層面上。登高望下去我們都有見過鯉魚在水錶層之下巡弋的經歷!這個時節打海竿,拋得再近也比手竿拋得遠,餌料根本不在鯉魚的適溫層,結果可想而知。2014年的春天,本人駐釣六峰湖去早了,手竿釣近岸不到2米的水深都無魚咬鉤。後來用路亞竿子掛2.5克的亮片,搜尋1米左右的水層卻連上鯉魚。“撞車”之奇和“意外”之喜,就在於鯉魚的趨溫和飢不擇食!

鯉魚拒食的現象分析及應對技巧

鯉魚在索餌方面具有顯著的週期變化,它比趨溫和避光方面來的直接,拋開生理和季節等原因,單從垂釣這個角度來分析,一方面由它的飽食程度來決定,另一方面則由魚的防禦本能來左右。但是這兩方面都可能是釣魚人自個兒惹的禍。我們不妨想想近幾年來,在春季作釣較大的湖庫方面,鯉魚剛開口時釣地好好的,但過幾天就不行了,鯉魚基本上停口,即便是有上鉤的,除了口小口微外,大多是鉤子在魚口腔內掛得很淺,且多不是在正口上。什麼原因?有人說是鯉魚進入了生殖期內的厭食症階段。但是魚剛剛才吃了幾天食啊!說它才步入生殖期之前的儲備營養階段還差不多。實際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釣魚人窩子內不斷堆積的窩食和竿食餵飽了鯉魚。從解刨學上看:鯉魚本身沒有胃,食道管後端緊接前腸,除直腸外其他腸腺均不發達。也就是說:鯉魚的腸道消化功能並不強。它的消化系統主要靠體內產生的消化酶來執行,而消化酶的生成又離不開高水溫,溫度越高產生的消化酶越多。因而,飽食下的鯉魚白天就在窩點不遠處的水錶層之下。

鉤子在鯉魚口腔內進入的較淺或很少正口,這說明鯉魚對竿食產生了戒心。前蘇聯的魚類行為學研究專家普拉塔索夫,在他的《魚類視覺及其近距離定向》一書中指出:“運氣不好的魚被釣上2~3次以後,殘留的魚便會出現防禦反應。”鯉魚並非要直接經歷,只要看到或感覺到同類的遭遇便足以產生記憶,雖然這個畫面是短暫的,但通過次數的增加將畫面不斷強化,從而形成了條件反射,對於鉤餌的迴避產生了拒食現象。

許多釣魚文章指出:要在水底將魚遛疲再牽到水面上來。針對鯉魚這種條件反射的拒食現象,這種操作其實恰恰對魚群的影響是極其強烈的,上鉤的鯉魚在掙扎中會撐起各鰭。有些魚這麼做有警告作用,但對於鯉魚來說則是大難臨頭,那麼我們能不能將魚在第一時間拎出窩子,譬如說將其拽上水面?即便是你能做得到,其意義也不大,鯉魚的視覺系統同樣會“看到”頭頂上發生了什麼。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不斷地變換鉤餌。例如:棄商品餌用蟲餌,變懸墜為臥底等等變通來打鯉魚條件反射的時間差,從而達到釣取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