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魚性天氣 > 釣魚天氣

釣魚和天氣的關係,看完後豁達了

欄目: 釣魚天氣 / 釋出於: / 人氣:4.96K

說到釣魚,就一定要談論技巧,據我瞭解有四點最重要。即“善觀氣候、選準釣位、釣組合理、餌料對路”,分述如下:

一、善觀氣候

俗語說:“打魚不問風浪事,焉能打得大魚回。”垂釣也不例外,寒暑陰陽,風雨水流都直接影響釣魚效果。

在一年中,“清明”和“霜降”兩個節氣冷暖適中好釣魚。但絕非僅有這兩個節氣能釣到魚,不同的季節採取不同的方法並對準不 同時段亦可開竿取得好釣績。 從總體上看:

①春釣一天,夏釣早晚,秋釣黃昏,冬釣午間;

②釣陰不釣陽,釣暗不釣明,魚類對光線比較敏感,它們為避開天敵形成喜陰怕陽和愛清靜的習性,為此必須注意陰陽、明暗的變化。

這裡說的陰陽、明暗有雙重含義:一是陰天比晴天好釣;二是除冬天外,夜間比白天好釣,但有些魚如鰱鱅、草魚、魚感魚則靠白天釣獲,夜間則與之相反。 盛春初夏,繁花似錦,百業俱興,亦是釣魚的大好時光,但在這一時段氣候尤為多變,出門垂釣更要善觀氣候變化。

1、六個氣候變化要注意

其一“房潮有霧切莫趕路” 整天遠山和高大建築物群籠罩在濃霧之中,能見度低,同時居家平房板石地面及水泥地或高樓底層地面潮溼,牆壁“冒汗”,佈滿水珠的反潮天氣,氣壓低不宜出門垂釣。

其二“霧退見山趕快下竿” 在連續數天山邊及高大建築物雲霧連天,突然天高氣爽,又是陰天或多雲天氣,此時出門垂釣必有重大收穫,故有“遠山看得清,釣魚無暇吃點心”的傳雲。

釣魚和天氣的關係,看完後豁達了

其三“暴冷暴熱不出門,天氣突變不垂釣” 譬如久雨突然放晴或久晴暴雨突襲,這時水溫急劇變化,魚類不適應,垂釣效果必然欠佳。

此外還要注意另外兩種現象:一種是“暴風驟雨你莫釣,風雨過後總豐收”。這裡著重指的是颱風多發季節,刮颱風時不但難開竿放釣,且魚類潛入深水避風,要等風停,水面清靜或細雨濛濛,十拿九穩喜獲豐收;二是“雷雨離釣場,雨中不下竿”。垂釣多在空曠、臨山及平原大水面等區域,這些地方往往是雷區,且近年來多數釣友採用碳素釣竿屬導電體,雨中易遭雷擊極度危險, 同時魚也怕雷,冒雨垂釣也是白忙,以暫離釣位為宜。

其四“雨中水面冒蒸氣,下竿垂釣最有利” 尤其初春,細雨濛濛,水面熱氣騰騰,下雨溶氧,水裡溫度高,增進魚類食慾是難得的釣魚好時期,不可錯過。

其五“水中冒泡泡,大魚小魚都好釣” 這是釣者熟知的道理,魚冒泡泡,是魚類尋覓的一種訊號,春末初夏尤為常見,即時好釣魚。但在這段時間冒沼氣亦較為常見,為此要分清魚泡泡與沼氣泡。魚泡泡:泡粒較小,多在兩個或數個以上,如鯽、鯿等;鯉魚、鯰魚愛拱泥,呈現成片泡泡有其獨特之處;沼氣泡一般單個、粒體大。同時冒沼氣時,水面較常見有膠狀水膜或從水底向水面懸浮塊狀似如青苔物質,下風口最明顯,這種自然現象是由水變質冒沼氣,水中必缺氧,魚類懶於覓食,要善斷,把沼氣泡誤為魚泡泡垂釣必空忙。

其六“魚兒水面跳,遠近都好釣” 魚兒水面跳春夏較為常見,無論池塘、湖泊、庫區魚兒水面戲耍跳躍,覓食積極,近釣遠釣兩相宜,必獲好釣績。但亦要嚴格識別“魚浮頭”的現象,“魚兒水面張口,垂釣必空手”,魚兒水面張口是由水中缺氧所致,一般先是鰱魚、草魚、鯿魚,特別鯽魚、羅非魚、鱅魚成群在水面張口,水中缺氧尤為厲害,這時魚類自命不保,怎想覓食,除非鉤魚,垂釣定無所獲。另有一種情況,清晨碰到河蝦在水面浮游及成群堆集岸邊及雜草邊,亦是魚難釣的時段,要等河蝦沉入水中方可開竿,但當天往往魚咬鉤不太積極。

2、刮什麼風也會直接影響

除上述六點外,如下幾種情況也不容忽視。首先是風向,刮什麼風也會直接影響

1、“東南風釣魚好輕鬆,風起西南收竿迴轉”

2、“ 寧釣北風寒,不釣南風暖”

3、“微風好釣魚,無風魚難釣”

4、“風大釣上層,無風靠底釣”

這些都要引起垂釣者注意的問題。

3、溫度更是直接的影響

其次溫度更是直接影響釣魚效果。水面溫度低於攝氏13度,只有到深水區域及避風的地方垂釣。溫度高於攝氏35度,除了釣鰱鱅魚、鯪魚、草魚例外,多數魚類則遊弋深塘,大面積水域卻難以找到它們的蹤影。 再次溫差也極為關鍵。“溫差六和五,釣魚好辛苦”。

一年四季溫差在攝氏五度和六度之間(即曰平均溫度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間的溫度為溫差),水中多為缺氧天氣不宜垂釣。“溫差七、八、九,釣魚歸來送朋友”,溫差在七、八、九度出釣必獲豐收,自己吃不完只好奉送朋友,分享豐收喜悅。別看與六度只有一度之差,釣魚效果就是不一樣,見怪則不怪。對於溫差也並非愈小愈好,溫差小一般在寒冬與雨季,適合釣白鯽魚、白鰷、翹嘴魚白、鯿鯉等;溫差大於10度以上,多在炎熱的夏秋較為常見。

夏秋季節,“低溫25℃,高溫33℃,出門垂釣不空竿”,是難得釣魚好時光。但低溫上升到攝氏26度,高溫升到攝氏36度以上白天魚難釣,只有黃昏及夜釣最見成效。

天氣是我們出釣制勝的法寶,象10月下旬的綿綿中小雨讓很多垂釣愛好者失去垂釣的信心,也許這樣的天氣正是魚歡蝦樂的垂釣好時光。而11月初陽光明媚的晴好天氣又激起了我們外出垂釣的慾望,雖然天氣晴好但出釣的效果也許差強人意。什麼樣的天氣魚兒才會開心呢?什麼樣的天氣才會帶給我們垂釣之樂呢?決定垂釣天氣的好壞有五大因素:溫度,溫差,溼度,氣壓,風。

溫度:水溫越低水中溶氧越豐富,當水溫高於30度以上時水體趨於溶氧不足,水溫越高水體與空氣的對流越差。所以我們夏天至初秋總是覺得釣魚找不到感覺,有時人感覺天氣很涼爽但出釣效果差強人意(是由於水溫沒降 水中缺氧)。當進入深秋後氣溫趨於向冷,日溫差也慢慢變小,天氣逐漸穩定,只要我們有時間出釣定會讓我們有所收穫。冬季垂釣鯽魚往往比夏天強很多,而且個大體肥。冬季垂釣沒有太陽的熾熱,沒有雷電暴雨大風的干擾,水溫穩定溶氧豐富對垂釣利。

4、溫差對釣魚的影響

溫差:這裡主要指日溫差(一日中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若日溫差超過10度以上魚兒就會消耗很大一部分能量變溫來達到適應環境,順應自然,這時魚兒覓食慾望低下還無食慾。當日溫差在7度左右時魚兒能正常覓食,對垂釣有利。

5、溼度和釣魚的關係

溼度:當空氣中溼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瀰漫著大量水蒸氣,水與空氣的對流交換受阻,水中溶氧不足,使水體缺氧,魚兒要消耗體力來與之抗衡,這時魚兒覓食慾望低下還無食慾。若空氣溼度在70%以上時對垂釣影響較大,只有當空氣溼度小於50%才會對垂釣有利。

6、氣壓對釣魚的影響

氣壓:通常指1個標準大氣壓值為正常氣壓,若低於標準大氣壓值為低氣壓天氣,當低氣壓天氣出現時由於水體內部壓力相對變大空氣中的氧氣不能正常的溶入水體進行對流(當低氣壓天氣嚴重時水底汙泥中的有毒氣體溢位與水體混合使水質發生改變魚兒浮頭還死亡),水中缺氧,魚兒迫切需要的是氧而不是食物,對垂釣非常不利。只有在標準大氣壓值正常還趨高的天氣情況下水中溶氧正常還充足,魚兒尋覓食物的慾望強烈,對垂釣有利。

7、風力對釣魚影響

風:當風達到5級以上時對垂釣不利,細雨微風對垂釣有利(冬季裡的雪雨寒風另當別論),由於雨水會給水體帶來空氣中豐富的氧氣,而微風又起著搗拌機的功效使水體溶氧充足,魚兒覓食積極。還有就是風向,風無論向什麼方向吹只要一日內風向不變,水體水域中的溶氧穩定魚就好釣,若一天中風向不停的改變著,水與空氣的對流也變化著(風能吹到的地方溶氧就充足反知次之),在垂釣中反應出來就是魚情時好時壞,若一天中風向不停的改變著,遇到這種天氣對垂釣也很不利。

釣魚和天氣的關係,看完後豁達了 第2張

當我們瞭解了魚與天氣的的關係後,接下來我們只要瞭解各型別魚在什麼水域棲息,喜歡吃什麼餌,做到心中有數垂釣起來就容易了。

天氣變化對江,河,溪流影響較小。湖泊,大型水庫次之。水面越小受天氣影響越大。在垂釣中當我們遇到不利天氣時我們可以選擇流動的水域和大型的湖泊,水庫,這樣就可以機動靈活做到知已知比,方能出奇制勝。

這是我在平時垂釣中的感受和體會,還有很多地方不全面,望各位釣友一起商榷和探討。

二、選準釣位

1、野釣鯽魚的選位

其實釣魚人都知道鯽魚是除了白條之外最好釣的魚。雖然其好釣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點:

一是鯽魚生長繁殖力強,適應水域廣,遍佈我國各地無汙染的淡水水域,數量上較其它淡水魚有很大優勢。

二是其個體較小在提竿。溜魚等技巧上要求不高。不需要很高的釣技

三是鯽魚屬雜食性,且比較貪食,因此誘餌和釣餌的配製都不很複雜,只要掌握了關鍵的幾點就不愁釣不到魚。

之所以要談鯽魚的釣法並不是本人對鯽魚有特殊的興趣,只是因為本人雖然以有30多年的釣齡而網齡卻不長。看到網上有很多初學釣魚的人對鯽魚感興趣,因此想談一談自己多年來釣野鯽魚的體會以供參考。

釣鯽魚的選位和釣其它魚是不同的。釣鯽魚選位要選草邊,岸邊,選旮旮旯旯的地方。 比如說在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釣鯽魚要找和大水面相連的溝溝岔岔等區域性小水面。如果沒有溝岔就要選靠近岸邊的凹處離岸不要太遠,最好選在草邊或者是與大水面相通的草洞,只要有適當的水深越是靠近草或岸越好,水深根據季節不同可選擇0.5---3米之間(最多不超過5米)但選擇岸邊時,必須選擇凹處,諺語云:"鯉魚釣凸,鯽魚釣凹"。冬天和初春可選在北岸或東岸,且離岸可稍遠一點的深水。晚春就要選擇潛水處。有些場合水深甚至只有0.3米只要水混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釣獲量(潛水釣可用4粒星漂,多了沒用,以餌代墜或者用很小的鉛墜。)秋季要選擇南岸或西岸的背陰處只要有1---3米的水深就行,最好是找到水底深淺交界處的深水處或者斜坡的靠近坡底處效果會非常好。

就是釣草邊季節不同,下鉤點也不同,比如:春季應該釣草叢的南邊,秋季就要釣草叢的北邊,哪怕是隻有一兩棵草,根據季節不同選擇草的向陽一側或背陰一側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野釣過程中選擇釣位和下鉤點(釣點)非常重要,有時在同一個釣位,下鉤點相差不足0.5米釣效卻差距很大。特別是在水面不很大的水草溏裡更是如此。

盛夏不是釣魚的好季節,但不是不能釣,只是盛夏釣魚無論是選位還是釣法上都要比春秋季節釣魚更要複雜些,比如諺語中說的"早釣東,晚釣西"一般只在夏天才用的上。我說個夏季釣魚的小門道大家不妨一試。定點大窩後,下鉤時不要把鉤下在窩子中間,比如你如果準備釣草邊離草一尺遠的地方,那麼你大窩時要把窩打在離草1米遠,下鉤時把鉤下在窩和草中間離草一尺遠的地方會非常好。如果是釣岸邊,要把鉤下在窩的前方二尺左右的地方,其效果會比把鉤下在窩子中好的多。

諺語中說的"春釣灘,夏釣潭,秋釣蔭,冬釣陽。"雖然說的很好,但在實際應用中卻有很多非常實際的細節問題需要注意。

我國地域遼闊960萬平方公里雖然都是同一天立春,但各地的溫度卻差距很大。而且從立春到立夏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要說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全國各地釣魚都要釣灘顯然是荒唐之說。所以"春釣灘"只是個廣義的說法,要求更確切些就必須根據實際溫度來決定。之所以要"春釣灘"的原因很多但起決定因素的只有兩點:

一是到了春季溫度回升淺灘比深水處水溫升高的要早,淺灘處的水溫高於深水處的水溫。

二是水中的各種生物經過了漫長的冬天到了水溫回升的季節那裡水溫高就到那裡去,所以魚到水溫較高的淺灘不僅可以找到更適宜自身溫度的生存環境,還可以在那裡找到其它浮游生物來填飽餓了一冬的轆轆飢腸。

雖然魚有三趨(趨溫。趨氧。趨食),但在不同的季節卻有主次之分:冬春季節主要趨溫,要以溫度為主要依據考慮選擇釣位。 盛夏主要趨氧,在炎熱的夏天要以水中溶氧量的高低作為選擇釣位的主要依據,比如選草邊;

選下風口。而到了秋季魚為了儲存足夠的越冬脂肪要大量進食,因此主要趨食,那裡食物豐富就到那裡去。比如迴風灣(水面上積存漂浮物多的地方)。大樹下。選擇岸邊的大樹下要看當天的風向,如果是南風就要選擇南岸的樹下(以次類推),若是兩到三天風向不變效果更佳。 "夏釣潭"也不是絕對的。比如陰雨天氣或者有風的天氣選擇有長出水面的草旁或迴風灣效果會更好。

釣魚的選位非常重要,但也是釣魚技術中最難掌握的一個環節,要選好一個釣位------特別是選準一個好釣點(下鉤點),要根據季節。天氣。風向。地形。水情。魚情。垂釣者的多少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來考慮,不可死板硬套。要在長期的垂釣活動中多留心,多總結積累經驗。切不可每到一處就急忙打窩,要在選擇一處釣位之後先安好竿線試探水下地形,選準了下鉤點之後再決定打窩點 ,做到有的放矢。

2、順便再說幾句根據天氣選位

春季要儘量選擇下風口的灘,只要不超過4級。因為下風口的水溫相對較高。夏季只要風力不超過4級也要儘量選擇下風口,風力越大釣點要離岸越近,因為下風口水的溶氧量高。秋季既要選擇背陰處又要考慮選擇下風口或者回風灣,因為那裡的食物較多。冬季則要選擇背風處,因為下風口的水溫會更低。

出釣前一天聽天氣預報時不僅要聽陰晴風雨,還要注意晝夜最大溫差和氣壓,如果出釣當天的溫差大於13度或者氣壓高於1004佰帕,魚就會非常難釣,釣草邊或草洞會略好些,如果用的是臺釣採取漂接釣法釣半水或釣浮會好一點。

下風口或者回風灣會更好。迴風灣效果會更好。

三、釣組合理

以重量計費的魚池一般我是不去的,不是野釣就是釣只管不喂的低價魚塘。這樣,所遇環境往往物件魚密度小,常常有小雜魚。為了適應,我專門設計了一種釣組和相應的釣法。我已沿用了八年,感覺很好。

1、釣組

取綠色軟漁線一段,用綠色是因為魚對這種顏色不敏感,一端系一隻釣鉤,兩鉤間腦線長約30釐米。用手指從中間挑起,兩鉤腦線一長一短,相距5釐米左右,在手指下端部位打一個結,留出手指粗的套,用來連線主線。剪一條一釐米寬的鉛皮,鉛皮的重量相當於4-5目漂梢的排水量,也就是放上鉛皮漂頭在水面剩一目,拿下就上來4-5目。

每個鉤的腦線上卷一塊,長腦線上的鉛皮移至短腦線釣鉤的鉤彎處,將鉛皮卷一釐米長的中間對準鉤彎頂部,用鉗子夾緊。另外一個腦線上的鉛皮卷在距鉤柄3釐米處夾緊。然後,在套結與鉛皮間的腦線上刷上101膠,作用是防止在垂釣時兩腦線相互纏繞。其它結構和別的釣友沒有什麼區別。

2、調漂和使用

漂我採用浮力大且目段較粗的,一般漂目直徑在1.5毫米左右,夜釣時就用3毫米的。一個原因是我已花甲之年,細了看不清;主要原因是可以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調漂時,空鉤不落底,漂只露一點點尖,垂釣時只露一目。甩線時,儘量往前拋,落水後漂一立起來就往後拖竿,超過正常放竿位置十多釐米。當漂不動後,把竿推到正常放竿位置。

這時水下前鉤臥底,腦線上的小墜斜立,短腦線鉤直立水底。這樣前鉤沒有魚咬鉤漂無訊號,後鉤當魚兒覓食時的虛假動作反映到漂上就是點動,小雜魚逗鉤也是如此。因此,鯽魚咬鉤時,只出現黑漂或者送漂兩種訊號,很容易看清,提高了上鉤率。

三、餌料對路

有句俗語:“甩到水缸裡,神仙也無戲。”意思是野釣選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野釣中第二位的就是誘餌。我的誘餌的主要成份:三分之一小米,三分之一玉米麵,三分之一麥麩。製做方法:每公斤加50克羊油和70克精鹽炒熟,裝好備用;使用時,在前一天晚上加適量的糖、泡製的桂皮麴酒,最後用麴酒將所有餌料浸透,這樣誘餌就製成了。

這種誘餌的特點是味濃,入水後餌霧存留時間長。有人會問為什麼用鹽,我過去的主要業餘生活是冬獵夏釣,發現一些人為了讓鹿按一定規律活動,使用撒鹽的辦法來引導。我想山裡的鹿從未見過鹽,怎麼會被鹽吸引?魚會不會也對鹽感興趣?當試用後我發現魚也喜歡鹽。

釣友們說我最摳,我比誰用得誘餌都少。我的投餌器是老式的,用乒乓球和自行車內胎做的。第一次投餌多一些,以後每次只是剛剛蓋住乒乓球。頻率根據魚情而定,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就喂一次。投餌要集中,落餌點半徑不超過10釐米,我一天最多用誘餌不超過300克。我的用意是,魚尋味而來,到窩後最醒目,最吸引魚的是釣餌。

我用釣餌也少,有時用蚯蚓,由於好鬧小魚,一般都是麵食搓餌。大的像黃豆粒,小的像高粱米粒。搓餌的硬度和壓麵條的面一樣,甚至還要硬,掛餌時手指要感覺到釣尖。目的:

一、減少掛餌的次數;

二、抵擋小魚逗鉤;

三、上魚準確率高。

原料:過去用細玉米麵加糖,用開水燙過蒸熟,現在是商品餌。我的體會是:在野釣中,野生魚一般對餌不太挑剔,兩種餌的差別不大。不過,商品餌更理想,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