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調漂 > 技巧

實踐證明魚吃鉤時浮漂下頓原理

欄目: 技巧 / 釋出於: / 人氣:2.9W

高手釣魚,以快制勝。釣快魚,就必須善於釣口動漂。抓住咬鉤第一時間,抓住最佳時機,才能夠高速度高效率。但是縱然是高手也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口動漂,為何會出現下頓的現象?本文就為大家詳細的解說一下這個下頓的原理。

所謂口動漂,就是魚兒剛剛吞餌入口一剎那的漂相,主要是漂尾有速度有力量的一頓。〔而體動漂是魚兒含著鉤餌抬頭起身或者遊走時的漂相,通常是平穩緩慢的下沉或者上送。〕

魚兒吞餌入口一剎那,為什麼會出現下頓漂相呢?鉤餌臥底,在所謂盲區之外,魚兒俯身向上吞餌〔鉤餌進入了盲區〕,漂尾究竟有沒有反應?

要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一個人人可以動手的、具有說服力的簡易實驗入手。

在桌面上鋪一張紙。取一段線 AB。A 端連線墜子〔可以用鐵釘等代替〕。 B端連線魚鉤〔可以用別的物件代替〕。墜子A上連線一段線代表主線〔也可以省略〕。

以墜子為園心、子線 AB 為半徑用筆在紙上畫一個圓圈,表示所謂的鉤餌移動盲區〔見圖一〕。

用手牽著 B點向上方連續移動,子線彎曲鬆弛,墜子不動。當然,可以想像,浮漂不會有絲毫的反應。這正好符合盲區論的結論:鉤餌在盲區內移動時浮漂沒有反應〔見圖二〕。

實踐證明魚吃鉤時浮漂下頓原理

在靠近B點處直立一支鉛筆,牽著 B點繞著鉛筆〔 O點〕橫向、向上、斜向上移動。墜子一定會向下移動。不難想像,浮漂必然向下移動〔見圖三〕。

魚兒俯身吞食鉤餌,鉤餌進入口腔的同時也進入所謂盲區。鉤餌相當於 B點,上脣相當於 O點〔圖三的鉛筆〕。上脣阻擋子線並且使子線繃緊。繃緊的子線必然拖動墜子。由於魚兒吞餌具有衝擊性,於是產生浮漂的“下頓”〔見圖四〕。

實踐證明魚吃鉤時浮漂下頓原理 第2張

這個簡單的實驗,可以說明魚兒吞餌時浮漂下頓的力學原因。也可以明白子線傳導拉力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讓我們想起了中學課本里的滑輪。還可以看出,下頓與子線長短沒有什麼關係。下頓與吞餌的力度、速度和深度有關。吞餌力度、速度、深度大,則下頓力度、速度、幅度大。反之,訊號微弱。

同時,這個簡單的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魚吞餌進入所謂盲區並非浮漂沒有反應,恰恰相反,有明顯反應〔如果有反應而不明顯,可能是釣組調得不夠靈敏或者漂尾太粗〕。

如果家裡有大的魚缸,也可以做一做幾年前就有人介紹過的、馬建華先生又提起的一個實驗。用粗一些的膠管,斜向上把觸底的或者懸浮的鉤餌吸進膠管內〔注意,一定要吸進去〕,漂尾一定會下沉,吸得越深漂尾下沉越多。用爆發力吸入,漂尾明顯下頓。膠管口相當於魚口,阻擋子線而使子線改變方向並且繃緊、傳導拉力。

我們還應該看看很不起眼的一個問題—水對子線移動的阻力。子線移動速度越大,水的阻力也越大。水的阻力作用於子線的每一點上,於是子線移動時呈現規則的弧形〔與桌面上實驗子線自由彎曲而且鬆弛的情況大不相同〕,繃得比較緊。弧形的繃緊的子線有一定的張力,拉動墜子向下移動。水的阻力實際上相當於實驗中的鉛筆的阻擋作用,只不過無形罷了。正因為這個緣故,魚兒斜向上拖動浮漂〔在所謂盲區裡〕,浮漂不是上送而是下滑或者黑漂。

釣快魚的實踐讓我們知道,魚動漂動,釣組一觸即發,高手識訊如神,一小時可以釣魚300多尾。如果真有所謂盲區的制約,恐怕就只能釣慢魚了。

實踐和理論都證明,盲區論是脫離實際的當然也是錯誤的理論。

產生錯誤的原因,從盲區論作者的思維方式看,只是片面地注意了幾何圖形,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力學分析。不注重浮力、重力和各種情況下子線如何傳導力的分析研究,幾何圖形設計得再漂亮,不僅徒勞無益,而且會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