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入門

釣魚基本功學會用餌詳解

欄目: 臺釣入門 / 釋出於: / 人氣:1.38W

1、自然餌 巧掛鉤

釣魚基本功學會用餌詳解

釣魚用什麼做餌,自古傳下來的有釣鯽魚用蚯蚓、蠅蛆和米飯粒,釣鯉魚用麵糰、玉米、煮熟的紅薯塊,也有用蠶蛹的。這些來源於自然界,通過採集、挖掘得來,再經蒸煮泡揀等簡單加工就能掛鉤的餌稱為自然餌。取以上物質做餌不僅是因為它分佈廣,唾手可得,採取方便,還因為它裝鉤簡單。例如把蚯蚓掐成小段或整條穿到鉤上,利用其腥羶體味和蠕動能刺激魚爭搶;將麵糰搓成圓球后再套住鉤尖,會因其色白而吸引魚的眼球。自然餌都有不易被水溶解的特點,所以魚咬鉤比較實,有時還會將鉤吞得很深,造成摘鉤困難。為了在魚還沒有完全將鉤吞入時就把它釣上來,釣魚人裝餌時都會注意掩蓋鉤尖。

然而魚種不同,有的魚會圍著釣餌轉悠,輕易不下口,就是咬鉤也是吞吐反覆:有的魚張口前先用吻試探幾次,確定沒有危險了才來一口;有的魚先在鉤彎處咬一口,然後放棄了。除了出於本能和傷了嘴的魚攝食小心外,魚類的這些反應其實有很多是由餌的掛鉤方式引起的。

以蚯蚓為例,掐段和整條掛鉤就有明顯差別。將較長的蚯蚓按鉤條長度掐成段,如果鉤尖從斷口穿入,魚會因為切口滲出的腥羶體液而首先從這裡下口;若倒過來從蚯尾穿入,則切口會因蠕動而露出鉤尖。兩者都有不利於咬鉤的一面,但釣小魚又不能不這樣。整條穿鉤時鉤條的整體被蚯蚓掩藏,並在鉤尖處留有一段蠕動的蚓體,魚咬鉤都從蠕動部位下口。但若留在鉤尖外的蚓體過長,魚又比較小的話又容易把蠕動段咬掉。所以怎麼裝鉤是由魚種和魚的大小來確定的,用蚯蚓應該是整條,鉤尖從離蚓首l~2釐米的體側穿入,長短以超過鉤條長度2~3釐米為合適。這樣除了鉤條整體被蚯蚓掩藏外,還在鉤尖和鉤柄後部留下了兩段蠕動的活體,形成“活餌”。

另外,包括蛆、蠶蛹、蜂蛹、蒼蠅、地蠶、螻蛄、蚱蜢、蝦、蚌肉、螺螄肉等“蟲餌”掛鉤時,除了見餌就吞的凶猛魚類外都要注意掩藏鉤尖。有些魚會經常改變泳層,’如草魚、鯿魚貼底咬鉤時食蚯蚓,上浮後則吃菜葉、青草,這就無須掩蓋鉤尖了,所以掛餌方式要隨魚情而變,因水情而異。

區別於動物性釣餌,米飯粒、麥子、玉米、花生仁、黃豆、麵糰、馬鈴薯、紅薯、豆腐乾、年糕、菜葉、南瓜蔓、嫩蘆葦芯等植物性釣餌,有的要經過蒸煮浸泡,有的要切割成段或小塊才能掛鉤。這就需要餌形與鉤形的配合了,如伊勢尼適合掛麥子、玉米等顆粒狀釣餌;於又適合掛馬鈴薯、紅薯、豆腐乾、年糕等呈塊狀的餌;丸世適合掛菜葉、瓜蔓等。自然餌種類多,差異大,要把餌順利送入魚嘴就不能不講究掛餌技巧

2、商品餌 搓和拉

釣魚歷來都是就地取材,簡單加工,可是自“臺釣”之後魚餌商品化了,不管釣什麼魚都是用袋裝的粉狀餌。這種由工廠生產,配合著釣組運動特徵,既能誘魚又能釣魚的魚餌不僅改變了用餌觀念,也將掛餌方法統一了。

商品餌的成分雖不外乎米豆麥黍薯,但粉碎後按不同配比混合並加入特殊的新增成分就形成了個性。例如以馬鈴薯粉為主,混合了麥麩、變性澱粉、小麥蛋白、紅薯粉而具有香甜特徵的餌適合釣鯽魚。可是同樣是這些物質,調整一下配比再加上呈顆粒狀的烤麩粒、蛋黃素、香酸料就能擴大到釣鯉魚和釣草魚了。然而養殖環境不同,北方的魚多喂糧食飼料,南方則比較雜。以鯉魚為例,淮河以北多喂玉米,長江及其以南喂菜籽餅和利用天然飼料如蚌、螺螄等,所以同是鯉魚餌,北方用本味純香的,而且揉的比較硬;南方則用腥或腥香型,軟軟的。

成粉狀的商品餌其實還只是原料,它需要對水、揉搓成麵糰狀後才能裝到鉤上。與過去用麵糰,都是將麵粉對水後反覆揉搓,到軟硬黏合適了再取小團搓成球或卵形裝鉤不同,商品餌是用搓的方法將鉤整體包嚴包實了。其過程是按包裝袋標明的對水比例先將水倒入盆內,然後倒入魚餌,用手將餌攪拌使之完全溼水後靜置3~5分鐘,接著再揉搓至鬆軟適中,並有一定黏性。之後三指撮餌並轉動手指,使餌成圓條狀,再按鉤的大小用大拇指掐去一部分,然後讓鉤貼著食指與中指之間的餌並用大拇指輕輕壓一下,隨後轉動三指就把鉤整體包裹住了,是為搓餌。用麵糰裝鉤,餌沉底後可以保持10分鐘不化,商品餌的鬆和粘是由對水量和揉搓時間的長短決定的,但要發揮它誘釣兩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太黏,要讓它有一個慢慢溶散的過程,時間控制在1分半鐘左右。這也是“臺釣”提竿頻繁而中魚不多的原因,餌化了,浮標升起來了,當然要重新裝餌。

“臺釣”釣魚多,但有時候釣著釣著魚漸漸少了,經常出現鉤將及到底時有一個短促停頓,如果不注意,鉤觸底後就沒有口了。這是魚離底了,什麼原因故且不論。

另外隨著拋鉤頻率的增加,水體自上至下充斥著溶散的餌微粒會引得魚不斷上浮,該怎麼釣這些被霧化引上來的魚呢?經過無數次實驗,釣魚人終於發現,日本魚餌中有一款比重很輕,對水後形成拉絲網狀結構,能將餌微粒粘住的餌,使用時只須將餌團壓著鉤往外一拉,哪怕鉤上只粘了很小一點餌也能被魚接受。

這樣裝餌的時間短了,拋鉤頻率也增加了,並因為餌輕而可以通過剪鉛皮、調整浮標來實現兩鉤任意定位。這種新的裝餌方式稱為拉餌,它以拉絲粉形成網路並將鬆散的餌微粒粘住,使原來搓餌釣底擴大為拉餌釣全泳層。

3、鬆和黏 含魚情

魚接受釣餌都是經驗行為。如池塘喂哪種餌料,吃得多了會對味型、形狀、顏色、軟硬等方面形成記憶,即使是不喂飼料的水庫湖泊,有什麼吃什麼也會傾向於某些食物。然而不管什麼食物,魚接受它總是同它的物理狀態聯絡著的。如北方用幹玉米、豆餅、麥子打窩,魚來得遲,必須長時間守釣,到玉米、麥子被水泡軟了魚才會聚窩。南方用碎屑狀的菜籽餅、麥麩、米糠打窩,吸水就軟了,雖然魚來得快,可是吃完就走了,所以必須隨時補窩。商品餌的誘釣合一是以入水軟化、溶散為基礎的,並由對水量的多少和揉搓時間來決定它的物理狀態。

商品餌的包裝袋上都有簡單的用法說明,如“請將本釣餌加入適量清水,潤溼後略加攪拌即可,黏度以個人習慣調節使用。”可是初學者按此操作至少有三點疑惑:(1)該怎樣把握適量的“量”?(2)攪拌多長時間才算合適?(3)如何調節黏度?這三個司題可能會有30種答案。因為釣手的習慣不同,垂釣魚種不同,又因為水情、天氣差異導致魚口變化,即使是歷經考驗的魚餌也會出現被魚拒絕的現象。然而不管什麼原因,最簡單的做法是改善釣餌狀態。例如,以米豆麥黍為主要原料的魚餌比較粘,兌水量1:0.6~0.8,可以任意搓餌,可是隨著攪拌和存放時間的延長會變得越來越黏。當魚比較大,又是生口的時候,一坨餌釣3~4個小時,除了發現魚口少了和變輕之外不會覺得有什麼異樣。然而還是這坨餌,把它掰成許多小塊後溼一點水,加些馬鈴薯粉,使釣餌變得鬆散一點,魚口又會恢復原來樣子。

因配方不同,商品餌兌水後不是由鬆變黏,就是隨著水分蒸發而變硬,另外本來鬆黏正常的釣餌會因返水成鼻涕狀,此時就不在狀態了,必須放棄。魚接受釣餌固然是食的需要,但狀態的缺失會使魚訊變得晦澀難辨。商品餌的特點是誘釣合一,其中鬆是為了誘魚,但又不能誘魚太多,因為密度會影響魚口,如水底鋪滿碎屑狀殘餌,那麼魚只食碎屑就顧不上鉤上的釣餌了。如果釣餌鬆散而比重又比較小,那麼溶散的殘餌呈懸浮狀態,會引得魚離底。黏是為了釣,但若鉤上的餌不化不散,拋鉤5~8分鐘後提起鉤來還是那麼大,除了說明窩裡無魚外,還同餌的鬆黏有著一定的聯絡。

其實從粗細配置的誘餌開始,釣魚就是一個培養馴化的過程,只是由於釣組的原因,我們雖然發現了魚有留戀碎屑的習性,卻無法將碎屑裝到鉤上才選擇了形狀固定的定型餌。商品餌通過控制兌水量和揉搓時間使本來鬆散的粉狀餌具有了黏性,於是搓大餌,入水後被水進一步軟化並由外及裡層層剝落,到了釣餌的大小和魚的口型相一致的時候就被魚接受了。接著根據魚情,如大魚聚窩慢就增強釣餌的持鉤性,用黏來延長其軟化時間,讓釣餌溶散一部分,鉤上還保留一部分。另外魚聚得多,不需要引魚了,那就用比較黏的餌。反之,魚聚得少或魚口很輕,就用鬆散餌,這樣既起到了誘魚聚窩的作用,又因為餌重減輕而容易被魚吸入。

Tags:基本功 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