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路亞入門

淺談浮游磯釣的咬鉛用途及配置問題

欄目: 路亞入門 / 釋出於: / 人氣:1.16W

淺談浮游磯釣的咬鉛用途及配置問題。咬鉛在垂釣中的用途十分單純,就是控制浮標殘存浮力和調整線系狀態。但許多人對這玩意究竟該如何配臵,還是有很大的疑問。

其實控制殘存浮力不難理解,想要把浮標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較多浮力;想讓它沉一點、敏感一點,就得將配鉛調重些。實在沒把握時,咬鉛還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標露出水面的長度符合你的要求為止。調整線系狀態可不一樣,雖說調整的原則就是讓釣組伸展開來並能適度傾斜,但自然環境的變數那麼多,釣組沉在水裡又看不真切,誰知道加幾顆咬鉛、每一顆有多重、加在什麼位臵才恰當?

經常聽到一些磯釣高手們故弄玄虛地說:加咬鉛對技術要求頗高,必須把潮水流向、流速、風力、風向、浪況、釣場環境、釣棚深度、目標魚種、當天咬況、用餌種類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否則必會弄巧成拙。結果使每一名初學者都聽得一頭霧水……但不幸的是——事實還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對下竿當時的各種狀況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亂地把釣組綁起來往海里一拋,就認為魚大概會來咬了,要是有收穫才怪!

淺談浮游磯釣的咬鉛用途及配置問題

更現實的問題是:

就算咬鉛用得恰當,釣組入水時也往往會呈現咬鉛先沉、釣鉤隨後以及浮標跑得快、釣鉤漂得慢等情況,因此要談所謂的咬鉛配臵方法,就必須瞭解:這要與操竿控線技巧互相搭配,才能發揮完整功效。

這麼說來配咬鉛的學問真的很深奧難解?倒也不盡然,只是因為魚是活的,自然環境變化又那麼複雜,所以釣魚活動註定沒有辦法套公式。換句話說,若有人打算*背公式釣魚,那奉勸閣下還不如趁早改打高爾夫球比較實在——至少小白球是無生命的、沒有脾氣、自己不會亂跑,也比較容易掌握些,不會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錢。

配咬鉛雖無公式可循,卻有些基本原則不難掌握,譬如說最簡單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釣組不要太漂時,就需要用咬鉛(有時會用到好幾顆)來使子線下沉;若是垂釣遊速快且泳層變化較大的魚時,原則上咬鉛越少越好。還有,咬鉛有各種不同重量,當你在釣組上把越重的咬鉛加在越接近鉤子的位臵時,就越容易造成浮標跑在前面、釣鉤拖在後面的情形。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表層流速較快、深處流速較慢,浮標的體積較大、比重較小,易受流水推動,而咬鉛剛好相反。故只有少數特殊情況下會如此搭配咬鉛。不知有沒有人想問:使用長標的各類釣法,都是以集中負鉛且子線上全無額外重量的“垂直釣組”為主,為啥浮游磯釣獨獨不同?

事實是,並沒有人規定丹錐不能搭配垂直釣組,只不過阿波釣法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強調一個基本的釣組組裝概念——儘量選擇所能用的最輕巧的浮標、咬鉛能少用就儘量少用、釣組必須在水流中充分伸展開來並適度打斜。因此我們極少聽到或看到關於垂直釣組的介紹。

最基本的垂直釣組就像一般的筏釣黑鯛那樣,母線末端直接綁一顆足以平衡浮標的轉環鉛,下面再接上短短的兩條子線即可。有一種組合是母線下接轉環,然後接一段約0.75米——1.5米長的中繼線,中繼線末端綁一個轉環鉛,之後再接綁長度各為45釐米和1米的雙子線,最後拴上釣鉤。

這裡面有一個搭配的問題:

假如母線為4號尼龍線,中繼線可用3號碳纖線,子線則可用2.5號以下碳纖線;丹錐假如用的是1.5號,轉環鉛就用1錢——1.2錢,並在母線末端轉環的上方夾一顆咬鉛,以調整浮力。這種釣組可有許多變化,例如可把轉環鉛位臵改到母線末端,而將中繼線銜接子線的工作交給小轉環,讓雙子線更活一些。或者將轉環上方咬鉛移到轉環鉛上,使釣組更加垂直。還可以把轉環乾脆也改為轉環鉛,但重量不一定與下方轉環鉛一樣,只是將整顆浮標的浮力分散由兩個轉環鉛來承擔。

另外中繼線和子線的長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中繼線可以長達3米,但子線則可短到只有二三十釐米。總而言之,這一切都須視環境狀況和垂釣需求而定。

接下來我們就儘量依魚種、釣場特徵、環境變化等狀況來將垂釣需求條例化,以便說明各種不同的咬鉛搭配方式。但是——我必須再次強調,這些都是“原則性”用法。既然是“原則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釣友切勿以公式視之!

一、不同魚種的應對

1)應付持續遊動不休息的魚

所謂持續遊動不休息的魚是指“青物”類而言,這類魚多在海水上層活動,身軀呈流線型,泳速快,以掠食性為主,代表魚種如拉侖、青魽、紅魽、煙仔虎、花飛等等。因為這類魚會在上層持續遊動,因此釣組漂一點、能夠打斜最好,也就是說咬鉛以平均、分散、少掛為佳。

2)應付游泳時“勝似閒庭信步”的魚

有幾種常被認為特別刁鑽的,如臭肚、白達仔、雀鯛、刺規等都是了。這類魚之所以難搞,其實是因為它們吃餌時都採取隨波逐流的態度,懶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釣組越善於跟著水漂,浮標就越難以傳達咬訊。

對付這類魚,一般人習慣用大浮標、配重集中、短子線的釣組,使餌的動態跟水的動態不一致,如此魚一咬餌,就會牽動釣組使浮標下沉。但若你堅持以輕浮標、長子線、分段配鉛來施釣,那麼牽線工作就會變得十分重要,否則很難抓到釣組末端發生的變化。下竿標點也必須選擇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線釣組那樣在平緩水域下竿,而應找白沫帶、反撥潮區垂釣。

淺談浮游磯釣的咬鉛用途及配置問題 第2張

3)應付暴衝式吃餌的魚

豬哥、吊仔之類的傢伙往往不咬則已,一咬就會給你來個超大魚訊(有時黑毛、白毛也會如此表現),浮標瞬間栽進水裡幾米深,讓缺乏經驗的人手忙腳亂。

碰到這種狀況,釣者所需花在咬鉛配臵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鉛位,線系狀態不要太離譜,基本上魚兒就會來咬。問題是你拉不拉得起它。但萬一這些魚警惕起來(通常為天氣太好、陽光明亮、風平浪靜、流水平緩或水溫太低時),那可就比較棘手了。此時必須儘量減少咬鉛的數量,夾附位臵也應越*近浮標越好,讓子線儘量漂得自然些,這樣才能降低它們的戒心、提高上鉤率。

4)應付在原地細嚼慢嚥的魚

此類魚以黑鯛為代表;它們不是不吃餌,只是似乎更喜歡“玩”餌,常常叼著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遊走也不吐出來,讓釣者明明看出浮標已下沉了一點點,但卻就是沒有進一步動態,揚竿後也不會有什麼收穫,只不過在釣餌上發現一點點被咬過的痕跡而已。

一個可以嘗試的解決辦法是:用輕巧浮標、少量配鉛,並儘量減少殘存浮力與釣組的阻力,然後在接近釣鉤的地方加一顆很小的咬鉛(例如 G2),如此就可將細微的魚訊加以放大。

二、不同釣場的應對辦法

1)白沫帶

大凡在有浪腳、潮流的時候,磯釣場上都不難看到這種非常重要的下竿點。白沫帶的結構是:在腳下巖邊有強力往深層灌入的浪花,但稍外圍即是大量向上湧起的氣泡,這些氣泡會造成一個水勢劇烈翻騰且快速向外推移的範圍,並且在越接近岸邊的地方越厚、影響越深,離岸越遠則越薄、影響水層越淺。

因此,假如你要釣躲在白沫區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魚時,不妨將重量比較大的咬鉛臵於釣組下側(*近釣鉤),以免子線、釣鉤太容易被氣泡浮起。

2)反撥潮

這是一種波浪湧向岸邊後、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徑。在這個區域裡,水勢會快速往外推,力量相當強大,且淺層的流速明顯比深處快。

所以,拋入釣組時首先需注意讓浮標在*近岸邊處落水,釣組漂移過程中還要時常帶住浮標,讓子線、釣鉤跟上浮標漂的速度,等它們跑到最前面時再放線讓整個釣組繼續向外移動。

為了避免表層流速快、深處流速慢所造成的不當釣組狀態,配咬鉛時應遵循越重的鉛位臵越高的原則,以免釣鉤漂得太慢。

3)暗礁區

因為水下環境不易從陸地上明確識別,同時暗礁區水流往往又相當紊亂、複雜,所以在這種地方垂釣就必須小心掛底,並設法利用釣組漂移的狀態來判斷吸引水流在何處,繼而鎖定該處作為狙擊的“據點”。

當發覺暗礁區中吸引水流甚強時,釣組可設計成輕一些、漂一些的,咬鉛少而離釣鉤遠些最好用,否則極易掛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較微弱的話,就需要將咬鉛重量適度往釣鉤處移動了,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釣組抓住水流。

4)潮目帶

由於潮目是由兩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擊、摩擦形成的,所以這種地方流況也相當雜亂。但因潮流的撞擊或摩擦也會彼此牽制、消耗能量,故水流速度會變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麼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臵離岸較遠,深度也多半較大,

沒有釣組掛底的疑慮。因此可採載重稍大的浮標,搭配數量少且分散的咬鉛,然後充分運用操竿控線手法,使釣組隨時呈現浮標在後、釣鉤在前的理想狀態。

5)本流帶

基本上我不認為本流帶是適合下竿的去處,因為流速過快的水勢不僅使釣組狀態極難掌握,事實上也沒什麼魚類會發神經跑到本流裡面去覓食。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邊緣試試的話,那大概就還有些機會,尤其是本流邊緣水勢迴旋的區域。不過,因為本流力量過於強大,往往使得迴旋帶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釣組根本難以維持釣棚深度(釣組會被水流揚起),所以必須採過量配鉛的方式下竿。

淺談浮游磯釣的咬鉛用途及配置問題 第3張

三、環境因素的影響

1)風勢

風對磯釣的最大影響是它能吹動母線,導致釣組無法順利地隨水流運動,甚至會拖著釣組做出完全違揹你意志的舉動!

碰到這類情況,你可以使用自重較大而浮力較小的浮標,借其本身重量壓制風吹釣組的幅度,並用咬鉛進一步將浮標壓沉,使殘存浮力變得很小,然後再儘量將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線大部分都沉於水下,以減少風勢對浮標和線系的影響。

2)浪況

離岸稍遠的波浪會造成水分子上下運動,但*近岸邊的海浪則會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後那些水分子還會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亂。

所以,如果你鎖定白沫翻騰的浪腳邊為下竿點,就必須小心操竿控線,避免釣組被請上石頭去納涼,同時還應利用較多的咬鉛來克服紊亂的水勢。如果你選擇離岸稍遠的範圍垂釣,則最好使用號數較小的浮標,咬鉛也要分散開來,否則每當浪起浪落,水下的釣組就容易跳來跳去。

3)流速

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關的情況,這裡再追加一個概念,即:母線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鉛。

舉例來說,有的時候流水狀況剛好能讓子線和釣鉤構成一個恰當角度,但浮標卻又需要一點點咬鉛去調整殘存浮力,怎麼辦?試試在母線上較高(接近浮標)的位臵加咬鉛吧,甚至可以採用分段加掛的方式。

這是因為子線、釣鉤的比重都相當大,在海水中會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線比重卻較小,往往容易呈拋物線狀上揚,因此需要*一些額外重量壓下去。

4)深淺

這裡說的是淺釣棚與深釣棚,而非釣場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釣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鉛重來壓沉釣組,而且咬鉛位臵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與深度就越大,整個釣組在水中的狀態也越穩定;只不過,如此一來釣組的乘流性就會越差,樣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釣組。

反之,釣棚越淺當然可以用越輕的釣組、越少且分散的咬鉛,可是此時受外在環境因素(如風、浪、流等)的干擾也越嚴重。

四、雜魚

上一項說的環境因素,其實還包括雜魚乾擾問題。因此我們常看到一些釣者在遭遇此狀況時,會採用配鉛重量集中在一點且相當*近釣鉤的釣組,企圖借快速下沉來

突破雜魚的“圍攻”。但另有一種完全相反的觀念是:儘量用輕的配鉛方式讓釣組漂一些,然後憑撒誘餌技巧將雜魚集中在某處,而物件魚如黑毛之類則會因其動作迅速、敏捷,比雜魚早一步發現食物並快速衝出來搶食。

五、結論

再囉唆一次,咬鉛配臵原則(包括個數、重量、位臵等)是要讓水流恰當推起線組,使之呈現拉直並打斜的狀態,然後釣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釣組運動,維持釣鉤走在最前面、浮標跟在後頭的狀態。

其實釣魚技術完全是經驗的累積,需要下工夫去實地操作,這樣才能有屬於自己的心得。之後你就會發現:咬鉛的使用其實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釣當時現場狀況、隨便掛一掛,就八九不離十了。套句文謅謅的古話,這叫做“從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建議釣友們不妨先由無咬鉛、淺釣棚的全漂釣組開始試起,例如說浮標到鉤子是3米左右,丹錐為F號或B號製品,釣組上完全不加咬鉛;試著運用操竿手法與水流狀態去伸展釣組、監控釣組的運動狀態,進而從中獲得掌握魚訊的經驗,然後再逐漸加深釣棚、增加咬鉛,去體會各種水流、環境、風勢對釣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