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聚焦 > 釣魚資訊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欄目: 釣魚資訊 / 釋出於: / 人氣:8.4K

今年10月——11月,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2016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對南寧人而言,邕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保持邕江魚類的平衡發展有利於保護邕江生態環境。目前,邕江生活著多少種魚?數量在增多還是減少?人類的哪些活動正在影響邕江原生魚的生存?時值宣傳月之際,記者進行深入採訪,旨在喚起公眾對邕江魚類生態保護的重視,共同維護母親河的秀麗與生機,讓養育我們的母親河更加美麗。

提到邕江,南寧人個個都懂;但問邕江裡有哪些魚,估計就沒多少人說得全了。根據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提供的資料,2014年,邕江中監測到55種魚類,去年,這個資料增加到89種。但這反而令水產專家憂心:不少“土著魚”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甚至消失,更多“外來魚”則屢屢現身,家族逐漸龐大,這種改變將影響邕江水生野生動物的生態結構。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現場:“土著”大魚難得一見

10月2日上午,南寧邕江大橋下,潘先生拉起魚竿,釣起一條兩三指寬的銀色小魚。身邊的網兜還是空的,收穫起當天第一條魚後,潘先生有些意興闌珊:“現在在江邊釣魚很難,經常坐幾小時也不得一條。”

記者詢問潘先生身邊的幾名垂釣者,他們表示,這兩年能釣到大魚最大一兩公斤重,多是鯉魚、禾花魚、鯪刀魚。擁有10多年釣齡的莫先生回憶說,他釣到的最大魚是一條5公斤重的鯉魚。他有些擔憂地說,20多年來,他從看著大人們到邕江釣魚到自己去釣魚,感覺許多熟悉的邕江“土著”魚,像黃顙魚、赤眼鱒現在都很少釣到了,能釣到的大多都是放生魚,比如荷花鯉、鯪魚、大頭魚、鰱魚等。

莫先生說,現在在江邊釣到的基本是放生魚,到江中間有機會能釣到“土著”魚,但也要連續蹲守個兩三天。怎麼判斷是不是“土著”魚呢?他有個“土”辦法分辨:原生鯉魚體泛金黃,而放生魚則通體青黑。

漁民對此也有同感。根據漁政部門的管理規定,邕江三岸大橋至三津渡口為嚴管段,禁止任何形式捕魚。55歲的漁家鍾先生和50歲的黃先生,多是趁晚上到南寧嚴管段外的邕江河段撒網捕魚,一次撒兩三張網,但不是每天都有收穫。好的時候一天能撈5公斤左右,運氣不好的可能一天都打不到幾條魚。

9月29日上午7時許,鍾先生和黃先生把漁船開到邕江大橋墩下,把魚艙裡稍微大點的魚撈到水盆裡,擺放在船頭售賣。最大的是一條約5公斤重的鯉魚,還有兩條3公斤重的鯉魚和禾花魚。鍾先生說,他從邕江打過最大的魚是50多公斤重的鯰魚和黑眼,但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現在邕江已經難得一見那麼大的魚了,這兩年最多能打到七八公斤重左右的,多是鯉魚或禾花魚。

漁民們說,他們從邕江打到的魚,常見的有十多種:鯉魚、禾花魚、赤眼鱒、鯪刀魚、黑眼、草魚等,其中鯉魚的數量最多,大魚的機率也最大。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第2張

專家:邕江魚已發現89種

邕江裡的魚是不是真的變少、變小了,還是這只是釣魚人和漁民的錯覺?9月30日,記者來到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請專家給一個權威的說法。研究院工程師施軍多年來從事淡水魚類的研究,一直在做有關邕江魚類的資源調查和對比研究。他表示,從監測跟蹤資料看,邕江魚類生態結構變化確實與垂釣者、漁民的感覺比較類似。

施軍說,為了解邕江和左右江魚類資源種類和變化,2015年7月,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專門開展了專案研究,聘請了有經驗的漁民,在老口水利樞紐壩、橫縣百合鎮、巒城鎮等處江段放置攔網捕魚。考慮到魚類有洄游習性,且邕江和左右江本來就相連,所以,在這兩個點監測到的資料可以等同為邕江的資料。

通過調查,專家和漁民們共在評價江段發現89種魚類生活或洄游通過,隸屬於10目24科67屬。其中,鯉形目56種,鯰形目12種,鱸形目11種,鮭形目、脂鯉目、鱂形目各兩種,鱝形目、鯡形目、鰻鱺目、合鰓魚目各1種。常見的魚類有草魚、鯪、海南鮊、赤眼鱒、鰱、鱅、鯉、鯰、麥瑞加拉鯪、粗脣鮠、瓦氏黃顙魚、斑鱯、大眼鱖等。

“從監測的資料來看,邕江的‘土著’魚資源變得越來越少。”施軍透露,過去在邕江常見的魚類中,赤魟、光倒刺䰾、倒刺䰾、桂華鯪、脣鯪、長臀鮠等近年來已經很少有捕撈記錄,有的品種發現記錄甚至要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雖然現在斷言它們已經滅絕尚顯武斷,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魚種在邕江中已經瀕危”。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第3張

探因:為何“土著”日漸式微

施軍分析,邕江的原生魚減少,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3個:電站和水利樞紐建設、過度捕撈和水質汙染。

施軍說,很多魚類需要洄游產卵,但是我國早期建造的水壩基本上都沒有設定過魚道,目前執行的過魚設施也不理想。每年4月——6月,淡水魚類喜歡到各種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和在水流較急的地方產卵,但人為建電站和水利樞紐淹沒了魚類的產卵場,也阻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使它們的產卵和洄游都大受影響。

根據觀察研究發現,南寧的老口水利樞紐、梧州的長洲水利樞紐、貴港的大藤峽水利樞紐等都對魚類產卵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此外,電魚、炸魚等非法過度捕撈以及水質汙染也是導致魚類資源減少的重要原因。

幾名垂釣者則表示,不少人晚上看到過有人在邕江的白沙、亭子一帶非法電魚,零時過後,還會有船開到江心電魚,大魚小魚都無法倖免,久而久之就影響到了魚類的繁殖。此外,當前仍有人偷偷摸摸在嚴管段下網捕魚。

漁政部門也表示,雖然他們屢屢打擊非法捕撈和電魚行為,但由於人員配備等問題力量有限,加上夜間執法難度較大,打擊效果有限。希望市民進一步提高保護生態的意識,加入打擊電魚行為的行動。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第4張

擔憂:外來魚種“氣勢洶洶”

就在“土著”魚越來越稀少的同時,一些曾經陌生的外來魚種卻在悄然增加,甚至與“土著魚”爭奪起生存資源。“食蚊魚、斑點叉尾鮰、短蓋巨脂鯉、革鬍子鯰、莫三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露斯塔野鯪、麥瑞加拉鯪、小口脂鯉(巴西鯛)、下口鯰(清道夫)、雀鱔……”施軍一口氣列舉了在邕江中發現的10餘種外來魚種,令人心生憂慮。

施軍分析,這些外來魚種本來在邕江是沒有的,如今出現估計與魚苗放生有一定的聯絡。9月29日中午,記者在邕江邊看到,幾名市民將買來的6000尾鯪魚倒入江中,他們表示,他們經常會購買魚苗到邕江放生。每逢農曆的七年級、十五,也會有很多人到邕江邊的凌鐵橋旁組織大規模放生活動。至於會不會考慮到生態保護而選擇放生魚種,他們則表示“沒想到那麼細”。

據專門供應放生魚苗的李老闆稱,他最多的一次賣了幾百萬尾草魚苗給一名市民放生。放生的魚苗多是草魚、鰱魚和鯪魚,但也會有泰國鯪、野鯪、羅非魚等外來魚種混入其中。漁民黃先生說,一兩週前,他看到幾名年輕人提著一袋魚到江邊放生,“那兩條魚的嘴巴尖而長,露出鋒利的牙齒,我印象很深”。記者從網上翻出雀鱔的照片,黃先生確認,這就是他看到的放生魚。

“放生外來魚種,會對邕江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施軍表示,主要緣於這些外來魚種迅猛的繁殖速度和大量的種群數量,會導致水體內魚類品種過於單一,擠佔其他魚種生存空間,打破原本的生態平衡。

如何對付這些“外來戶”?施軍給出一個最佳建議:那就是把它們都吃光!“除了雀鱔(記者注:雀鱔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外,其他的外來魚種都是可以食用的,包括清道夫,據說味道還不錯。”

外來魚入侵邕江 本土大魚難得一見 第5張

對策:謹慎放生文明釣捕

為了幫助邕江“土著”魚休養生息,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漁政部門每年在禁漁期間,都會牽頭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把人工培育的鰱魚、鱅魚、青魚、草魚、黃顙魚、赤眼鱒、細鱗斜頜鯝、鯪魚等投放邕江,讓它們在此生活、生長、“生兒育女”,每年全區投放量超過1000萬尾。

漁政部門提醒,民間自發的放生活動並不值得鼓勵,因為邕江水體及水下生物有自己的特殊性,放生要講究時節也要選對品種,最好由專業部門和專業人員指導進行。市民不要放生沒有經過批准的魚種,否則很可能對邕江生物鏈造成破壞。

採訪中,提供放生魚苗的李老闆則稱,出於保護邕江原生態環境的責任心,他也會根據近期銷售的放生魚種類,建議顧客更換魚種來平衡魚種數量。“比如近段時間放生大頭魚(即鱅魚)的多了,我會建議他們換成鯪魚或者鰱魚,這幾種邕江原生魚的活動空間是不同的,大頭魚喜歡吃浮游動物,鰱魚喜歡吃浮游植物,鯪魚較雜食,喜歡沉到水底吃汙水、汙泥沉澱發酵過後產生的營養物和動植物。”

釣友周先生說,在釣魚人的圈子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是肚子裡有魚籽的母魚,多會放生;如果釣到個頭較大的魚,他們會拍照留念後再放生;0.25公斤以下的草魚,或者不足三四兩的小魚,也會放生,這些都是出於保護魚類的目的。釣友莫先生說,平時競技比賽,釣友們也會使用沒有倒刺的魚鉤,避免魚類受到更大的傷害,釣到的魚也多是放生,但目前要做到文明垂釣,全靠個人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