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聚焦 > 釣魚資訊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欄目: 釣魚資訊 / 釋出於: / 人氣:2.12W

說起洄游性魚類,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中華鱘,江豚,大馬哈魚,胭脂魚等等。而這些個魚類,無一不是珍惜魚種,同時因為各方面原因,數量也是極具減少,目前也都被列為瀕危物種!

有人說一個物種的減少是因為過度的捕撈,也有人認為是環境汙染所帶來的,更有人認為,人類發展頻繁的建造大壩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那麼我們來看看,到底哪類才是影響洄游性魚類的最關鍵因素!這裡我們就以中華鱘為例,看看,誰才是導致洄游性魚類減少的障礙!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誰才是洄游性魚類真正的“攔路虎”

中華鱘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最長個體可達5米,體重接近700公斤。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髮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釐米,重為50千克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2張

野生中華鱘的繁殖能力按說是還行的,其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如此之高的懷卵能力,但是,真正能夠成功孵化的卻少之又少。

中華鱘的孵化條件也是比較苛刻的,產出的卵為粘性,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釐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生長。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3張

如此一層層的孵化成長條件,想要成功的活著出去,那絕對是難上加難。它們的卵生狀態數量雖大,但是想要孵化,先要經歷不被其他物種寢食,而最終孵化。但是,幼生體的中華鱘同樣也是危險種類,幾乎沒有自保能力。如此之長的洄游路線,這當中所要經歷的危害,又何止一點,多原因一結合。那麼,最終堅挺過來的幼鱘,才有機會遊入大海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4張

但是,隨著大壩的層層攔截,中華鱘想要到達海里的目的,也漸漸變的艱難。據2001年世界自然資源保護監測中心公佈的調查報告稱,中國“長江魚王”———中華鱘的資源量已不足3000尾,而且仍在以驚人的速度銳減。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5張

據不完全統計,從1981到1999年,中華鱘幼魚補充群體和親鱘補充群體分別減少了80%和90%左右。據估算,1998-2001年長江中華鱘幼魚資源總量約18.3-86.5萬尾,2004-2008年約1.2-10萬尾。根據長江口監測資料,1988-1992年長江中華鱘幼鱘數量較多,1993-2000年呈下降趨勢,2001-2003年略有回升,2004年後數量波動較大。2006年幼鱘誤捕數量2100尾,2007年僅29尾,2008年205尾,2011年14尾,2012年躍升至467尾,2013年降至66尾;至2014年長江口未監測到任何幼鱘。2015年4-9月,監測到有3000餘尾中華鱘出現在長江口。年際間幼鱘數量極不穩定,總體下降趨勢明顯。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6張

在長江大壩沒有攔截以前,20世紀70年代,長江裡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而在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直至2014年,再也沒有檢測到野生中華鱘的自然產卵!

為了中華鱘的繁衍,放流已然成了目前唯一的出路,那麼放流真的會有效果嗎?

社會發展帶來的建設需要,大壩的建造,更多的是為人類造福的。可是,人是謀得了福利,而野生的洄游性魚類,卻遭殃了。但是,隨著發展的日趨穩定,人類的回饋之路也開始著手進行。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7張

自1984年以來,三峽集團已連續實施64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4萬尾,其中放流“子二代”中華鱘4萬餘尾。隨著放流活動的持續進行,近40年內,一共在長江流域投入放生的總數量,如今已達到了驚人的800萬尾。而即便如此巨大的放流量,仍然無法有效緩解中華鱘的數量下降趨勢。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8張

而據2020年最新追蹤監測資料顯示,約70%的放流的中華鱘是順利洄游入海,但是,幾百萬尾中華鱘的成功入海。而洄游回來產卵的,卻幾乎沒有遇到。

為何如此巨大的放流,最終的收效卻如此之低?

其一,放流的人工繁殖中華鱘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要害的問題是遺傳多樣性的喪失。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譜系太單一,會造成近親衰退,而且與自然狀態不匹配。這一情況,就很難為中華鱘的繁衍起到關鍵性作用。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9張

其二,人工培育的中華鱘屬於淡水養殖,而野生中華鱘,更多的是一種遺傳習慣。畢竟母體的生長狀態,很多時候也是會影響幼體的。所以,淡水養殖放流的中華鱘,能否有效的適應海水,確實也是一個問題!

其三,人工繁殖的中華鱘的野生性狀和環境適應性也是一個問題,其實,最為簡單的例子,人工養育的老虎放歸山林,有很多都無法正常捕食。再好的培養環境,都遠遠無法達到野生狀態的覓食習慣。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10張

在如此種種得因素之下,放流卻依然無法改變中華鱘的現狀。也有人表示,可能如此之高的放流量,帶來的可能就是基因的改變。頻繁的近親交配,很大可能導致原生態中華鱘的繁殖能力下降,從而造成野生中華鱘的無限絕育狀態,所以,放生在人類眼裡是為了救贖,但是可能到了中華鱘族群的本身就是一種毀滅!

對物種的恢復,最好要恢復到讓它能在自然環境下自己維持種群的生存發展。要想真正地保護中華鱘,不能只靠人工繁殖,放流。同時,還需要政府出臺一些補償性措施,比方說目前中華鱘的產卵場規模面積並不大,從理論上來說還可以擴大。儘可能的多建造一些超仿自然的繁殖場地,多點嘗試,取優除劣!

40年放流近800萬尾,中華鱘瀕危的“窘境”,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 第11張

文章最後

對於洄游性魚類來說,保護放流不是最終目的。畢竟真正影響它們繁衍的最終關鍵,不是惡意捕撈,也不是環境的汙染,真正阻礙它們的,大壩攔截才是關鍵原因。畢竟,攔截過後的江段,阻擋的是水流的下降,流量的降低。而它們想要發育,繁衍,這些才是關鍵要素。

不管是放流也好,自然繁殖場地建設也好。是否真的能夠保證這些物種的延續,對於我們來說,所要做的還需要很多。自此,我們當下所能願望的就是,希望它們能夠接受我們的補償,堅強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