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方法 > 臺釣

通過魚星判斷水底魚種和重量技巧

欄目: 臺釣 / 釋出於: / 人氣:7.1K

釣魚人去水域垂釣,會發現水面上會出現有氣泡,這些氣泡的形成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水底植物發酵分解,或者冒出沼氣等自然現象產生,也有可能是我們打窩攪動水體產生。還有一種就是“魚星”,魚星是魚的呼吸或者攝食拱動水底淤泥所產生的氣泡。它跟自然現象產生的氣泡也很好區分,自然產生的氣泡往往大小形狀比較均勻,而且不會移動,打窩攪動的氣泡稍等一會就會消失。

魚產生的氣泡就沒那麼穩定,會在一定範圍內移動,還有一定持續性。魚類不同品種,攝食方式不同,所形成的魚星有明顯的區別。我們通過魚星可以大致判斷魚的品種、數量、大小。進而對我們的釣魚帶來很大便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種不同的魚產生的魚星是怎樣的。

通過魚星判斷水底魚種和重量技巧

一、鯽魚

鯽魚的“魚星”由攝食引起,水泡細小而密集,範圍小,一次連續多泡,大小基本一致,形若小米。有時一大一小。有綠豆至大黃豆般大小。“魚星”的大小、多少,決定了底層鯽魚的大小和多少。在鯽魚較多的池塘裡,喂窩點的水面上不時泛起“魚星”,比較集中,一層接一層。在水域底質不同的情況下,喂窩後出現的“魚星”也不相同。

淤泥較多的地方,有時鯽魚貼底吸食餌料,吻部觸動淤泥和沉澱物,就會出現枯葉草莖隨氣泡上浮水面的現象。星泡不固定一處,層層直徑10~20釐米,大小不一;在硬沙灘底水域,風平浪靜時常見到窩內不斷有一串串細小星泡泛出,到水面即破滅成針狀小水柱,這是鯽魚在水底攝食,並且通常是條個體較大的“老滑頭”。“魚星”多,底層鯽魚就多;“星”大,鯽魚也大。

二、鯉魚

鯉魚尋食時喜歡拱動河底汙泥,會產生大小均勻的密集水泡,有如撐船時竹篙插入腐爛的淤泥之中,一連數十個同時往上冒,持續不斷向前移動,此伏彼起,常伴有濁水上升。魚星群的直徑在20釐米左右,鯉魚體重就在千克上下;星泡群泛出的直徑有40~50釐米大,往往是一尾4~5千克以上的大鯉魚。

三、草魚

草魚的“魚星”比鯽魚的多而大,但又不像鯉魚的“魚星”多而成團。有時先冒一個或幾個較大的水泡,然後冒出一些小水泡。如果見到窩點冒出的水泡,有一元硬幣大小,這條草魚差不多在3千克以上。如果窩區間斷有幾個、十幾個大豆般大小且較均勻的“魚星”冒出,過一會兒又重複出現,說明草魚已經進入窩中覓食,應小心施釣。

通過魚星判斷水底魚種和重量技巧 第2張

四、青魚

青魚“魚星”常常是大豆粒般大小,一陣陣泛上來。星泡群直徑15~20釐米,走走停停,運動速度較緩慢者多是4~5千克重的“大傢伙”。

五、鰱鱅魚

鰱鱅喜食粉末狀餌料,由腹鰭擦動河泥形成細小密集的水泡,形態較為紊亂。鰱鱅喜歡群棲,所以星團範圍有時較大,甚至成片覆蓋水面。如鉛墜較重,提竿的速度又快,會突然發現窩內泛起一大片密密的氣泡群,這是提竿時鉤墜驚動群鰱貼底逃竄時掀動淤泥產生的魚星。

六、其他

魚星小而密,上升極快,位置不斷更換,露面很快破滅,這是黑魚在攻擊小魚群。小白鰷的魚星多是單個綠豆般大小。若有稀稀落落數個小泡不斷泛出,那一定是一群小白鰷在下面攝食。

甲魚爬行或拱食產生水泡,範圍與其形體等同,呈圓形,不斷移位呈明顯的爬行路線。似鯉魚星泡,區別在於星泡群中間空曠無泡,呈圈狀;爬行時魚星不斷冒出,連續性比鯉魚星明顯。

鱔生活在河岸邊緣洞穴內,常將頭伸出水面呼吸產生氣泡,泡個體如豌豆大小,三四個不等,往往同時伴有唧唧掠食聲。鯿魚魚星氣泡個兒較小,且範圍很小,陸續上冒,常分散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