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調漂 > 技巧

北戴河路亞的前世今生

欄目: 技巧 / 釋出於: / 人氣:2.68W

近幾年路亞釣非常盛行,在北戴河也並不新鮮。不過,現在北戴河人通常稱路亞為甩“假魚”,而且,這種釣法從上個世紀初就在這兒落戶生根了。

北戴河路亞的前世今生

1885年至1893年間,當時的清政府修建津榆鐵路(天津—山海關),以英國人金達(1852-1936)為代表的外國工程師發現和開發了北戴河,讓擬餌釣和“假魚”也在這裡落戶。

金達是最早來華的鐵路工程師,他為考察和建設早期的津渝鐵路做出了貢獻,並培養了早期中國鐵路的工程技術人才。他在北戴河有別墅,2004年,當地政府在中海灘豎立了金達塑像。這裡按下不表。

北戴河路亞的前世今生 第2張

1931年,《北戴河海濱志略》編入我國著名外交官顧維鈞(1888-1985)的詩文《扁舟垂釣》,文中詳細地描述了路亞的細節。顧維鈞是江蘇嘉定人,留學於美國。

他在北戴河也有別墅,1912年至1931年,每逢夏季,他都到北戴河度假,主要活動是游泳和垂釣。顧維鈞在文章中寫道:“瀕海臨河,皆堪垂釣,若求巨鱗,當打漿海水深處。

金山咀相近之獨石、東西花石,橫橋牆子石、分水石皆適於垂釣之所。海中荇藻附於石根,游魚逐隊叢集其間也。戴河與其支流之清水河,以西之洋河,亦皆可騎驢往釣,計程一二小時。釣具則長竿宜於高擲,短竿利用旋輪。

北戴河路亞的前世今生 第3張

釣絲亦用柔韌合度之舶來品,其彈力十五磅至二十磅,絲之顏色深淺視海水為轉移,使魚類見之不易趨避。餌分兩種:一為天然,如:草蟲、蚯蚓、蟋蟀、魚(鄉民稱青亮子、密蚪子、八帶)、蝦之類。

一為人造餌,狀魚與甲蟲之模型,塗色各異,浮沉有別,水清用深色之沉餌,水濁用淺色浮餌。大概海中垂釣,餌以魚蝦為宜;用竿擲釣,人造餌為宜,順風勢潮流拋擲之。

遇大魚竿必頓沉,不可急切收竿,且徐徐放絲,宜直宜緊,忌曲忌鬆,魚近船弦承以網,防其出水躍去。高擲旋輪兩法,腕力必強,若已釣絲垂於船尾,打槳遊行較為省力。立秋後,魚來漸多且肥美,日將出日初入,游魚逐隊求食,釣者可應手而得,潮落之際,亦得魚較易。

魚類以鱸為最活潑,喜咽浪花,尤喜捕食小魚。用短竿旋輪綴人造餌,它魚見則避去,鱸則直前追逐,是以釣鱸為最有興趣。巨口細鱗,大似松江之產。秋風逸興,豈必吳門”。

在那個年代,只有洋人和有地位的人才玩路亞。解放後,租界被中國收回,洋人回國,就把各種用具送給中國的朋友和工作人員。

當年我家就有一套路亞釣具:鋼製竿、鼓式輪、鋼絲線、兩條假魚。由於當年貧窮,釣魚的人很少,大都把釣魚當做生活的手段,技術不外傳,故給人以神祕感。

上個世紀50年代初,黨中央決定把北戴河定為療養區。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有功人員、高階幹部定期到北戴河休養,各種休閒體育活動尤其是垂釣發展很快。

北戴河路亞的前世今生 第4張

1964年後,國民經濟好轉,有了國產尼龍線,出現了木質手撥輪,也有了甩竿(後來稱海竿、拋竿)。1975年,我工作的工廠有了秦皇島第一臺先進的氬弧焊機,我就製做了帶軸承的、現在還在使用的手撥輪(車盤輪)。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日漸豐富多彩,休閒垂釣活動也很快發展起來。釣具工廠、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並形成產業鏈。北戴河路亞人也慢慢發展到近百人。

尤其是近幾年,路亞活動推廣得很快,隊伍在不斷壯大,釣具也更加科學先進。對中國釣魚人來說,路亞原是舶來之物,但如今中國已經變成擬餌出口大國,令人生今昔之嘆。

雖然“假魚”是舶來之物,但“羊毛鉤”卻是土生土長的擬餌。中國的路亞前輩們根據仿生學原理,把羊毛粘在半個花生米大小的水滴形木塊上,木塊下綁一隻魚鉤,“羊毛鉤”就完成了,形似翅目類昆蟲。然後,用合股蠶絲紡成的線,一端綁鉤、另一端繫於竹竿尖端。使用時就像甩鞭子一樣拋竿,抖動竿尖擺竿拉線,誘魚上鉤,故稱甩鞭子。

這就是中國早期的路亞釣。隨著時間推移,“羊毛鉤”又派生出蝦型、魚型等,釣組也由單一的假魚、羊毛鉤型,組合成假魚、羊毛鉤混合型,並由水面系派生出水中、水底等各種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