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四季釣魚 > 春季釣魚

春季釣魚技巧分析之釣淺窩草灘詳解

欄目: 春季釣魚 / 釋出於: / 人氣:2.12W

在我們這一帶,每年的早春(立春、雨水)後半期,最遲3月初驚蟄前,封凍了一冬的大小水體的堅冰都已化開,將整個水體暴露在早春的凜冽冷風中,整個水體的水溫急劇下降。這時,趨溫性很強的魚兒會逃到哪兒去呢?過去,我們認為,在早春氣溫仍然很低的情況下,魚兒會逃到水體中水較渾、水溫較高特別是有水草叢的深淺交界處去。所以在早春尋找釣場時,我們總是找那些整個水體(包括淺邊)水較深的釣場,專門在枯草多的深淺交界處下鉤。2012年早春的一次垂釣,打破了我們的這種認識、這種做法:早春的魚兒,在堅冰化開後,不僅會去很淺的淺草灘,而且在一定的限度內,水越淺,魚越多,釣獲量也就會越多,這就為我們在早春尋找釣場上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

春季釣魚技巧分析之釣淺窩草灘詳解

那是2012年的3月6日,我們去談家莊南大坑垂釣。2月28日,我們曾來這裡釣過魚,那時,冰還沒開始化,我坐在冰面上,在緊靠北岸幹蘆葦叢旁鑿開了個冰洞。半天下來,連上了20條大小鯽魚,共3斤多。3月6日那天,這裡的冰已全部化完,我就坐在北岸上,在這個老窩點撒了點誘餌,專等魚兒上鉤,可左等右等,從上午11點半到下午2點半,3個小時過去了,浮漂一動不動。我有點納悶:同一個窩點,一週前還連連上魚,怎麼一週後會一條魚也沒有了呢?這個老窩點,水深1.1米,比此坑的最淺邊才深了二三釐米,處在淺邊處,旁邊又有幹葦叢,符合早春逗釣枯草叢的要求啊!怎麼就無魚問津呢?正當我迷惑不解之際,談家莊的一個青年農民,帶著釣具推著自行車過來了,大聲對我說:“老人家,沒釣住魚吧?魚都跑到坑東邊淺溝裡去了。那裡水淺葦子多魚兒在葦叢裡亂鬧騰。快去那兒吧。”說完,向那裡走去。我有點不大相信,大坑東邊與大坑相連有個南北半截子溝,裡邊淨葦子,水很淺,最深處也不到60釐米,淺處只有30多釐米,魚兒怎麼會跑到那麼淺的地方去?不信歸不信,但這兒無魚,這是事實,我不得不懷疑起自己的判斷。在無魚可釣、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我放下魚竿,到大坑東邊看了看。這一看,我才相信了那位青年農民的話。

大坑東邊這條淺水溝,原是條南北走向的廢溝渠,前幾年被附近窯場燒磚起土挖去了半截子,還剩下這半截,有40多米長,與大坑相連,裡邊長滿了蘆葦和其他水草。夏秋季節我們來這個大坑垂釣,曾觀察過這半截子溝。那時,這裡非常茂盛的葦枝、葦葉,佔滿了整個淺溝的整個水面,不僅水淺無魚,還根本找不到可以下鉤的地方。3月6日那天,我到這一看,情況大變,讓我大吃一驚:雖然水仍然很淺,但魚兒卻很多,大小鯽魚在草縫中穿來穿去覓食,原來茂密的葦枝、葦葉,由於乾枯、腐爛,留出了許多可以下鉤的空隙,有幾個附近村愛好垂釣的農民,正持竿垂釣。他們都是長竿短線,用星漂釣浮,只釣了二三十釐米深,在草縫裡釣。我沒帶星漂,立漂又太長,沒法釣這麼淺,只好幹看著。

第二天,我們趕來這裡垂釣,學著幾位農民的樣子,立漂換成星漂,也用長竿短線的辦法進行逗釣。一連4天,天天釣2斤多,直到聽說別處可釣魚更多,我們才轉移了釣場。

為什麼早春在水深1.1米的溼地,過去上魚多的老窩點處無魚問津,而在水深最深處只有60釐米深的淺草溝裡卻有那麼多魚兒呢?為什麼平時無魚去的淺草灘,到了早春堅冰化開後卻有那麼多的魚兒鬧騰呢?我看,重要原因有三。

其一,魚兒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迫使魚兒離開水較深的過冬窩點去另尋他處。堅冰化開後,大自然將覆蓋在水體表面的“棉被”掀開了,整個水體的水溫急劇下降,上層冷水與水溫較高的底層水上下對流加快,魚兒藏身過冬較深水處的水溫,已經變得不適宜魚兒生存、覓食的要求了,魚兒不得不另尋出路。

其二魚兒是冷血變溫動物,體溫必須適應水溫的變化,與周圍的水溫保持基本一致。要想做到這一點,魚兒必須調節自己的體溫,調節得最快、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物理調節,即尋找適合自己體溫,水溫相對較高的水域。在堅冰剛已融化的早春,水體的什麼地方水溫較高,適合魚兒活動、覓食呢?那就是水體的水淺處。因為水淺,早春的陽光容易照透,水溫上升很快,遠遠高過其他水域的水溫。由於早春的陽光不太強烈,很不容易照透1米以下的水層,所以魚兒會從水較深的窩點處,向水淺處遊動。

其三,水淺處水溫上升快,水體中的各種浮游生物,也會向水淺處遊動,這些都是魚兒的美食佳餚,魚兒也會隨之而來。只要是淺水處枯草較多,能藏魚,魚兒感到安全,水越淺,水溫越高,來到這裡的魚兒會越多。

2013年早春,冰化後的第三天,我們到外排河垂釣。這裡沒有淺灘,只有淺邊,淺邊最淺處水深1.2米。沿河邊有些乾枯了的蘆葦裡面水深1.5米左右。我想起2012年早春在談家莊南大坑垂釣的經驗、教訓,就在水深只有1.2米的較淺邊幹葦旁,做了個窩點,別的釣友都在幹蘆葦叢的裡邊,水深1.5米的地方下鉤。結果,幾天下來,用釣友們的話說,就是我“天天輝煌”,天天比別人釣得多。

2012年和2013年兩年早春的垂釣告訴我們:雖然不同釣場情況不同,有的既有淺灘,又有淺邊,有的只有淺邊,沒有淺灘。不論是釣淺灘還是釣淺邊,只要水體同時具備下面三個條件,我們就可以下鉤垂釣:一是下鉤處水淺。淺,要有個限度,不能淺於30釐米,最好1米以內,再深了,水溫不容易上去。二是要有枯草叢,而且稠密一些更好,不然魚兒不敢過來。三是水體的最深處,要達到水深2米以上,水體沒有深水區不行。因為在我們這裡,寒冬時堅冰下2米多深的水底水溫,可達11℃~12℃。這樣的水溫,魚兒(鯽魚)還能遊動、覓食,所以堅冰化開後,魚兒有體力能到水溫上升較快的淺水區去活動。如果水體最深處達不到2米,水底水溫太低(水深1.5米,水溫是6℃左右),魚兒會不吃不動。早春堅冰化開後,魚兒體力不支,不會馬上去淺水區活動,非得過幾天,整體水溫上升後,魚兒才會到淺水區去。所以,在早春,只有較深水域的水體,才會有魚鬧淺草灘的現象。

早春垂釣枯草多的淺水區,根據談家莊附近幾位農民和我們的經驗、教訓,必須在出釣時間、釣組配置、垂釣方法和技巧等方面,適應水淺、枯草多的具體情況,才能進行垂釣,釣獲才能豐收。具體說就是下面的“六要”:

第一,要晚出釣。出釣時間早了,太陽照射時間短,淺水區水溫上不去,魚兒不會來淺水區活動、覓食。一般要等到上午9點鐘以後才出釣。最能上魚的時間段是上午10點半到11點半,下午2點半到4點半。再早、再晚都不大行。

第二,要用星漂。主線用線用1號或0.8號;腦線0.4號或0.6號。因為是在在枯草叢中垂釣,容易掛鉤,主、腦線在細的基礎上,適當粗一點,使其既不失靈敏,又不易斷線丟鉤。鉤用伊勢尼1號或袖鉤2號,垂釣的都是大、小鯽魚,鉤小點滿可應付。最主要的是一定要用星漂,不能用立漂,立漂在水淺、枯草又多的淺草灘沒法進行垂釣。星漂有4粒即可,漂星之間的距離,適當拉長一點,調釣時,2粒入水,2粒平躺水面,這樣,不論釣深點、淺點,不用再調漂,都可應付,靈活、方便。

第三,要長竿短線。在這樣的地方垂釣,拋竿、起竿,都要垂直上下活動,不能拖拉鉤線,所以必須是長竿短線。竿儘量用比較輕巧、調硬的碳素竿,一般長4.5米到6.3米。短了,不易找到合適的釣點;長了,太重,拿著費力。線長2米就可以了,長了,易纏繞在枯草莖上,麻煩。

第四,要走著逗釣。不宜撒餌做窩,也不宜坐在一處守釣,應該走著逗釣。在稠密的枯草叢裡,專找那此稍微稀疏、縫隙處,輕輕將餌鉤遞過去。過一分鐘,無魚咬鉤,就要輕提鉤餌,上下活動一下,引逗魚兒咬鉤。過三五分鐘無魚問津,就要另尋他處。

第五,要釣浮。枯草叢的底部,往往枯枝敗葉太多,魚兒一般不在最底層活動,特別是二三兩的較大鯽魚,多在枯草叢的中上層枯草縫隙中穿來穿去,尋找可食之物。所以走釣不釣底,而是釣浮,鉤餌的重量(下墜力)不能大於星漂的浮力。下墜力大了,容易使鉤餌沉人底部的枯枝敗葉中,會影響魚兒咬鉤;下墜力也不能小於星漂的浮力,下墜力小了,鉤餌的重量輕了,餌鉤容易被水層表面的一些雜物如還沒腐爛的乾草葉、乾草枝擋在水層表面,餌鉤深入不到魚兒活動的水層,所以調釣時要空鉤半水調平水。由於釣餌(紅蟲或紅蚯蚓)重量很輕,這樣調釣,上述兩個問題都可避免,使餌鉤既不會被擋在水面,又不會沉入最底層,可以順利地到達魚兒活動的水層。

第六,要用加工過的蟲餌作釣餌。因是在枯草叢中走著逗釣,所以一般不用素餌,素餌在逗釣中容易脫鉤。在用蟲餌作釣餌時,紅蟲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紅蚯蚓段。不論是紅蟲還是紅蚯蚓,使用時都要進行一下簡單的加工,那就是掛鉤後,要先在牛奶水或麝香粉裡蘸一下,然後再下鉤垂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增加紅蟲或紅蚯蚓的腥香味,讓更加強烈的腥香味刺激魚兒的味覺系統,以便魚兒在枯草叢中更容易找到釣餌而吞之,避免由於餌鉤被枯枝敗葉遮擋魚兒發現不了的現象發生,增加釣獲量。

溫馨提示:注意安靜,說話、走動、拋竿、起竿都要輕微,以免驚動淺水區的魚兒;在近岸處下鉤時,要側著身子垂釣,避免人影、竿影晃動,影響魚兒咬鉤;文明垂釣,帶走垃圾,留大(魚)放小,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