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入門 > 臺釣新手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欄目: 臺釣新手 / 釋出於: / 人氣:2.95W

達奇劉一條“”裡,同去的朋友有這樣一句話:“這魚情,魚不下底也不好好吃餌,要是換小鉤……中魚率就高了~”

所以問題來了:魚鉤小、魚吃餌順暢就=浮漂能出來漂亮、有效的訊號,提高中魚率嗎?

——太多釣魚人認為這是對的,以為餌料入口性好,浮漂出“動作”就會好……,甚至把餌料的“適口性”和“入口性”混為一談。其實,正相反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咱們今天就通過這個話題,來和大家交流下面的問題:

餌料適口性和入口性為何不一樣?

怎麼“放大”魚吃餌後的浮漂動作?

針對回鍋魚、滑魚二者如何統一?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2張

針對“滑魚”首先要說餌料的問題

就現如今的池釣黑坑環境而言,“回鍋魚”、“問題魚”都是常見的魚情,這些“身經百戰的老戰士”常被釣友們稱為“滑魚”。

面對“弱、病、殘、驚”的池魚,餌料就必須做到:

避免餌料的刺激驚魚、控制餌料的“霧化”。這也是“偷驢”餌料、釣技、甚至新增劑被“神話”和“吹捧”的原因。其實,這只是這種魚情下,基礎方面的選擇和操守。低霧化的窩料,再配合幾乎無霧化、輕質的釣餌,成了許多坑塘的“標配”。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3張

餌料的“適口性”和“入口性”其實不一樣

本文重點要說的是:一直以來大家都在強調釣猾魚餌料的“入口性”或“適口性”要好——但這裡首先要說,餌料的“適口性”和“入口性”,不是一個概念。

什麼是“入口性”?

餌料的“入口性”其實說的是鉤餌被吞食的難易程度,即鉤餌入嘴順暢與否的一個代名詞。

內藏一個關鍵,還有“吐餌”的問題,容易入口勢必也會容易吐出……所以,鉤餌僅是方便被魚吸入,並不算達標——尤其釣滑魚,釣魚更需要:“不容易吐出”。

什麼是“適口性”?

餌料適口性相對釣魚人並不陌生,但也有誤解。並不是有什麼成分、“味型”、“霧化”、狀態“好”就是餌料的適口性好,反而,適口性僅是——魚情或水情下,魚表現出的願意就餌,即,適合當時魚情,魚願意吃的餌料。

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一些問題魚,你用一款號稱野戰通殺的化學腥香餌料,狀態再好,拉餌再完美,魚也不吃……反而只在窩內啃食打窩的大塊豆餅或菜籽粕餅——後者雖然並不具有“入口性”,但,後者對魚的“適口性”良好。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4張

池釣鯉魚“入口性”不完整,引發的系列問題

“適口性”和“入口性”的統一,其實是池釣滑魚的一個核心。

魚餌軟、小、輕、粘的狀態,僅是為了讓魚更容易的吸入鉤餌嗎?

讓魚容易吸入鉤餌,僅僅是第一步,而真正重要的:讓魚吸鉤餌入嘴後,難以吐出魚鉤。所以,露出鉤尖;讓鉤、餌更容易分離;增加魚鉤“掛住”魚嘴裡的機會,才是釣效的保證~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5張

鉤餌吸入魚嘴後,是吞餌進肚子還是吐出去?

如果吞餌入肚,或叼著轉身、移動,那麼就是所謂的“吃死口”了,哪怕您不打這口,下一步就是黑漂,然後拉著魚竿跑了……這種情況,大家都會“抓口”——但池釣滑魚、問題魚時,這種情況並不多~

反而常出現下面的三種浮漂訊號:

就給一口,不打就沒有第二口了。

反覆的頓口,卻打不著魚。

點動、陰口等漂相頻繁,但都不中魚~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6張

這裡排除蹭線和遊動的原因,常見就是“涮餌”嚴重,即,反覆的吞吐魚餌——太容易吐出鉤餌,自然也沒有身體移動帶來的體動漂相了。

個別還認為“魚吸入餌料,浮漂就出頓口”的釣友,請自行腦補口動漂相vs體動漂相的問題——實際的黑坑水深、線組、調釣,僅是鉤餌入嘴,一般都不會帶來浮漂的位移(不出動作)~

結果:這類漂相,不僅空竿較多,也會帶來“錨魚”、“跑魚”、“炸窩”……所以,要釣好魚,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7張

實戰鯉魚,如何解決和做到“入口性”的完整?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達到:餌料既可以方便“入口”,又不容易輕易吐鉤。

一,魚鉤反而不能小,如果選擇使用鉤條細一點的魚鉤,更可以把魚鉤放大1到2個號;魚鉤越大越不容易吐出來,也越容易露出鉤尖,但要注意,鉤大了,餌不能大。

二,魚鉤的鉤尖必須鋒利,這樣才容易“粘”到魚嘴裡,所以倒尖的魚鉤不建議使用;鉤尖過於“內含”的魚鉤,不建議使用。二次回收的魚鉤必須檢驗鋒利程度,果斷棄用鋒利度不夠的魚鉤。

三,加長子線。其實這也有類似細子線的道理,即子線夠長,鉤餌受力後的“活動”範圍就越大、相對更容易促成“掛”魚嘴。這也是糗魚建議長子線的原因之一

搓餌做到鉤尖外露,許多魚情不是“驚魚”,而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漂相明顯加大,中魚率明顯增加~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8張

四,必須用包裹住魚鉤的麻團類餌料怎麼辦?此時就需要餌芯配合一些酒米等大顆粒餌料,形成一吐餌團就容易“破碎”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水下餌團“死硬”的常規膠類、粘粉不建議應用,而建議用水溶性好、能減輕餌團比重的粒神類絲膠的原因。

五, 浮水顆粒配合海藻泥的拉餌方法也是此類道理,如果餌團過大,反而再沾浮水顆粒、酒米等“搓”一下,效果更好,這也是增加魚鉤“受力後”能露出鉤尖的措施。

小結:“錨魚嘴”其實是很多魚情下的必要操守,這類似玉米、蟲餌、皮筋顆粒的鉤尖外露原理。針對魚情合理的選用,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

魚鉤小一點,中魚率才更高?難怪你的浮漂全是假動作 第9張

最後的總結和提醒

本文通過如何理解和應用餌料“入口性”和“適口性”,提醒針對滑魚、問題魚,不要一味的只看餌料狀態、一味地換用小鉤。尤其軟粘類的餌料,反而忌諱用鉤過小、上餌過大,那會直接導致空竿多甚至浮漂有效訊號少。這麼樣?這觀點貌似一些朋友會反駁,尤其“漂相感覺是魚吃不進去”,還要換大鉤的環節,哈哈,來吧,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