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餌料配方 > 小藥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欄目: 小藥 / 釋出於: / 人氣:3.05W

釣魚是需要打窩的,而窩料的最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用餌料味型,將附近的魚群吸引近窩點,那麼這個短句中,“附近”這個詞,其實是個比較泛泛的詞語,附近,到底是多遠,以窩點為圓心,方圓30~50平米也是附近,以窩點為圓心,方圓300~500平米也是附近,那麼要是在海中,方圓三五十平方公里,也可以稱為附近;那麼問題來了,窩料誘魚,最多可以吸引多遠的魚進窩。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因為有釣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小藥的穿透力到底是個什麼概念;那麼小藥的穿透力,和餌料的味型,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小藥+窩料=味型濃度增加,小藥加窩料≠味型傳播距離增加

窩料的作用,就是用數量來堆砌,從而使窩料的香型濃度達到一定的比例,同時,大量的窩料,能使得進窩的魚群,可以保持長時間的進食;那麼小藥+窩料的組合,按照商家宣傳的結果,就是窩料的味型濃度增加了,從而導致窩料味型的穿透力,也就是窩料味型的傳播區域就更廣泛,從而達到了良好的誘魚效果,那實際上,是不是這麼回事呢?這就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味型的濃度和傳播的區域有什麼關係

2、魚的有效有嗅覺區域,到底有多遠

3、是不是味型濃度越高,傳播的區域就越廣

這個三個角度,只要我們全部能搞明白,那麼我們在實戰中,就能知道,到底新增小藥有沒有用,以及,在實戰中,到底怎麼用小藥的效果才會更好,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選用小藥,亦或者,小藥其實沒什麼用;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2張

一、到底什麼是味型,以及什麼是味型濃度

氣味,定義很簡單,物體自身散發的味道,就叫做氣味,只要有嗅覺系統,就能聞到氣;而具體的闡述,氣味是兩個概念的組合體,氣,是指這一種揮發物,是一張物質,我們理解的香、臭等氣味,其實都是小分子結構的物質揮發時的狀態,能被我們的嗅覺器官捕捉;

接下來是味,味是一種感知,是我們的嗅覺器官捕捉後,我們的嗅覺器官根據捕捉到氣體分子的物理量(數量)的大小,從而判斷出具體的數值大小,反饋給大腦的一個訊號,數量大,大腦就認為氣味濃,數量小,電腦就認為氣味淡;

而總結的說,氣味不單指某一種物質,而是指嗅覺器官捕捉到氣味分子之後,大腦給出的判斷以及認知,叫做香型,而香型的濃度,則是根據產生氣味分子的物體,能揮發氣味分子的濃度,以及嗅覺器官的靈敏度有關。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3張

二、味型是靠什麼傳播的,傳播的距離有閾值麼

經過現代物理研究,介質不同,氣味分子的傳播速率並不相同,比如在空氣中,氣味分子的傳播可以達到100~200米/秒,但是這並不代表氣味可以在1分鐘傳播到幾公里遠,因為空氣中微小顆粒(其實就是類似PM2.5)的直徑、濃度,大氣的壓力、溼度等客觀因素不同,都會導致氣味分子在空氣中傳播的速率衰減,而關於氣味分子的傳播路徑,目前的各派研究體系,都無法做到統一: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4張

1、振動學說;氣味分子從從散發氣味的物體揮發出來,然後氣味因為介質的振動,傳播到附近,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有嗅覺神經捕捉的生物判斷並認知出氣味的濃度、差異,而因為距離的遠近不同,嗅覺器官的靈敏度閾值不同,所以氣味的散播距離並無明顯界限;比如人最多能聞到100~200米外的味型,而鯊魚能在50公里以外聞到海水中的血腥味,而狗能在兩平方公里聞到深埋在50~60釐米的骨頭。

2、化學說,氣味分子從散播物體上揮發,然後通過介質被嗅覺器官捕捉,和嗅覺細胞產生化學反應之後,才產生了嗅覺,而味型的濃度,則完全根據氣味分子的數量有關,至於散播的距離,則根嗅覺細胞的靈敏度有關。

3、酶學說,該學說的重點,在於分析研究氣味種類的差異原因,對味型的濃度、傳播距離並不沒有深入的介紹;

4、立體結構說,這是近期最著名的氣味柱學說,認為氣味的之間的差別,是有氣味物質分子的外形和大小決定,將人類能接受的氣味按照6種立體三稜柱形排列,認為人類能接受的味型其實有七種,樟腦臭、醚臭、薄荷臭、麝香、花香、刺激臭、腐敗臭,因為醚臭屬於化學臭,所以將出了醚臭之外的六種臭,做了一個區間劃分,人類所有的味型,都在這六種味型區間之內。

結論很遺憾,迄今為止,人類關於嗅覺的研究並沒有定論,以上這四種學說,僅僅能解決,人,對嗅覺、氣味的部分認知,但是卻無法闡述所有的問題,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大致觀點:

1、產生氣味的分子濃度越大,味型的濃度越大;(振動學說)

2、氣味分子的數量越大,理論上傳播的距離越廣;(振動學說)

3、嗅覺器官捕捉氣味分子的能力是有閾值的,味型超過了閾值,則會產生預警作用(立體結構學說和化學說)

4、氣味的種類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物種,對氣味的好感度是不同的;(酶學說)

5、不同的物種個體,因為嗅覺器官的靈敏度不同,對味型濃度的閾值是不同的;(化學說)

6、氣味的種類不同,對消化器官的刺激效果不同;(酶學說)

7、氣味分子的濃度超過閾值,會嚴重刺激呼吸器官;(化學說)

根據以上的學說,如果單獨說小藥有用,或者說小藥沒有用,都是不太科學的,因為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證明,小藥一定沒有用,也沒有結論證明,小藥一定有用,換句話說,小藥的穿透力,這個說法到底是偽命題,還是真實的,其實沒有結論,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出一些我們可以用以實戰的結論: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5張

結論一、

小藥新增在餌料中,確實是有助於提高餌料的整體香型,但是具體新增的比例,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因為餌料的味型,在水中的主要傳播介質是水分子,而就算同一水域,不同時間段,水中的雜質含量也不同,相應的,傳播的區域並不太固定,比如清晨和午夜;

因為水中雜質活躍度差,所以水質相對澄淨,但是氣味分子在水中的傳播,會因為介質減少,衰減的很厲害;而在白天,因為氣溫、水溫的因素,水中的雜質比較多,所以氣味分子的傳播範反而會遠一些;

但是,水質越肥,微生物越多,又會嚴重幹嗅覺器官捕捉氣味分子,這也就是所謂的穿透力,而事實上,應該說是氣味分子的抗干擾力,但是遺憾的是,根據氣味柱,也就是立體結構學說,氣味分子濃度不同,從而產生味型變化,就算極端的味型,如腐臭對花香,也無法做到徹底覆蓋,所以穿透這個說法,基本上是小藥廠家自己的理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除此之外,水流的流速,對氣味分子的傳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以上這些因素,統統都不是決定性因素,或者說,氣味傳播的距離,單一的因素是無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所以,小藥數量的新增,宜少不宜多。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6張

結論二、

有嗅覺器官的生物,嗅覺器官的靈敏度有高低差異,比如狗和豬的嗅覺靈敏度,比人發達,而魚的嗅覺靈敏度,又比豬狗要發達許多,而這個許多,如果用數字來比說明,那豬狗和人之間的差異,至少要以百為單位,而豬狗和魚之間的差異,也是以百為單位的。

所以人覺的尚可的味型,對豬狗來說,就是刺激,對魚來說,就超過味型接受的閾值,從而有可能會對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產生濃郁的刺激,這也是為什麼不用小藥,反而有魚進窩給口,用了小藥,魚口幾乎為零,說白了就是味型濃度超標;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7張

魚被吸引的時候,氣味分子濃度已經稀釋到閾值以內,但是游到窩點附近,氣味分子的濃度驟升,魚群是無法駐留的,但是遊遠了,氣味分子的濃度又衰減了,所以又洄游,因為魚的智力並不高,所以就會表現出,想走又走不遠,來回在窩點巡遊的跡象。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8張

結論三、

化工合成類小藥和自然萃取類小藥,如果產生的香烴分子式是一樣的話,那麼使用效果,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魚的嗅覺器官捕捉氣味分子後,不管是化學反應還是酶反應,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香烴分子的分子式不一樣,即使我們的嗅覺器官判斷香味趨近,但是,化學反應的結果是不同的。

這就是為什麼高價位的小藥,至少不會死窩,而低廉成本的化學藥劑小藥,聞起來味型差異並不大,但是很容易死窩,這是因為香烴的分子式接近而不一致,所以導致嗅覺器官捕捉的香烴分子之後,產生的化學反應結果不同,前者是良性的,最多對嗅覺器官預警,後者就變成了對呼吸道、消化道的刺激,結果不想可知。

別迷信小藥的穿透力,搞明白味型,還是要看這幾個方面 第9張

總結

世間萬物的出現,必有其合理的地方,一昧的抹殺小藥的功效是不可取的,但是一昧的追捧,也是不靠譜的,合理、科學、理性的面對,嚴謹、謹慎、系統的運用,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適合自己的體系,這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