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聚焦 > 釣魚日記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欄目: 釣魚日記 / 釋出於: / 人氣:1.88W

釣魚日誌》2021之第047釣………………

三月十九日,天氣陰,有時有零星小雨,氣溫10-13℃,東風三到四級,河水走勢不太大,只是天氣陰沉沉的,河底魚星較往日稀少了許多,不知河底的狀況如何?

由於上午零星小雨(毛毛雨)不斷,所以,上午捱到十點多才去東段老釣點打窩子。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今日的窩點在昨天位置上左移了1.5米。

向左移動窩點的目的是考慮到從右向西走水,窩子在正前方偏左一點,便於炮臺架杆拉住浮漂,方便控制鉤子的落點。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2張
我家窗外的銀杏樹下小區通道正下雨。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3張
這是雨停後來到河邊查閱的天氣情況。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4張
午飯後來到河邊下杆開釣了。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5張
釣點還是在橋頭的大垂楊柳樹下,漂亮吧。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6張
釣點左側的大橋,橋孔下可看到中段老菜地的大部分情景,河道里面被清理的寸草不生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7張
河水走勢趣緩了不少。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8張
閒暇之餘拍點照片打發時間,這是五六米長的楊柳絲條,一直垂到了水面下,甚是壯觀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9張
一條很不錯的板鯽上岸來了,是個雄魚。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10張
沒有魚口,那就拍拍照片玩玩。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11張
逮住了一個楊柳絲拍個特寫!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12張
一直沒有魚口,好不容易抓住一個翹嘴。

早春時節即將走 滿心歡喜迎春風 第13張
釣了三小時了,沒魚口收杆了。

每年公曆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

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即一天中白晝長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故春分也稱升分。

而在南北兩極,春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半球各地從冬至開始白晝越來越長,但是從春分開始白晝才比黑夜長;從夏至那天開始白晝越來越短,但是從秋分開始白晝才比黑夜短。

原因是: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隨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越來越長。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移到北半球,北半球開始白晝長於黑夜。

到了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隨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越來越短。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移到南半球,北半球開始白晝短於黑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唐.王之渙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

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