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方法 > 競技釣

競技釣比賽之前的試塘很重要

欄目: 競技釣 / 釋出於: / 人氣:1.94W

試塘試什麼,明天比賽了。為了摸清魚情有的人提早一週甚至半個月就到了塘邊,練竿、試塘、掐魚,目的就是一個,掌握魚口,探索魚的泳層和咬鉤規律。然而練竿練了10天的人比賽時不如才試了一個下午的人釣得好,是什麼原因?練竿、試塘、掐魚,看上去是一回事,但一個人練和三個人試是不同的,掐魚更不同,帶有博彩性質,容易忽略細節。試塘只有一個目的--發現和尋找魚的咬鉤規律,明確魚訊形式,為比賽制定相應的技術和

競技釣比賽之前的試塘很重要

不過一個人試和3-5個人一組試,效果是不同的。以釣餌為例,一個人在一個釣位上最多隻能試三款餌:腥、香、腥香,一款餌試一個小時半天就過去了。3個人可以增加到6款,如腥香之外有濃腥、淡腥、濃香.淡香和無味的素餌。試餌的時間是一個小時,與比賽時間接近。方法是全面釣底,至於是搓還是拉,不作規定,由釣手視效果確定,即臨場發揮。這樣既有分工,又可以自由發揮。一個小時後比較釣獲量,如果某一款餌釣得多,說明這款餌效果好,但不說明釣得少的那款餌就不行,因為其中還有釣位差異和釣法優劣。接下來以同樣方法換釣得少的餌再釣,如果另一個人用前一輪釣得差的餌釣得不錯,則說明味型不是重要的,而是釣法起了作用。只有換了釣餌後,原來釣得差的人釣的多了才可以肯定味型對了。不過,幾次三番由試塘得到的味型只是基本正確,用於比賽則要隨釣位和魚情在狀態上作適當調整。

試塘的另一個內容是尋求釣餌的最佳狀態。一個可以對比情況是:兩人用配比完全相同的材料分別制餌,可是制餌手段不同,一人搓餌釣底加15%拉絲粉,空竿率50%; -人拉餌釣底加25%拉絲粉,空竿率40%。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差異之外,更多的是因為釣餌的大小、輕重,以及殘留量不同造成的。所以試塘不宜單打獨鬥,要集中團隊智慧,由一個人完成開餌,然後分給各人使用。這樣做是為了在對水量、攪拌手段和存服時間上達到統一,以保證狀態的一致。縱觀競技釣魚,凡是團隊出戰的釣手,除了釣位因素外,一般不會有哪個釣得特別差,其基礎就是釣餌一致,從味型到狀態都是統一的。反之,即使是超一流高手單打獨鬥,也只能釣好一場兩場而不能保證場場領先,其原因與試塘單一,摸熟了一種魚口而不能掌握全部有關。另一個情況是:一個地方的釣手因為平時經常在一起練竿,相互學習、借鑑的機會多了,從制餌配方到上餌手勢以及拋鉤揚竿形成了一套相同的操作過程。於是在相同魚情下,以如出一轍的釣餌在積分榜上佔有一定位置。如第二屆《釣魚》雜誌“讀者杯”總決賽,鄭州賽區出線的羅華和我在分站賽中都不是釣得很好,可是進入總決賽無須溝通就成了一方勢力。再如天元團隊,凡賽都是一起試塘,以相同的釣餌分割槽練竿,然後對釣餌在不同釣位的效果作討論和分析,最後集腋成裘,完善了釣餌配方。許多人對天元團隊九連冠、十連冠不服氣,以為它強調的團隊精神只是為了宣傳,其實傾注於釣餌狀態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奧祕。

釣快魚之後釣手普遍加強了釣餌狀態的研究,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拉餌的成型效果、膠質狀殘留的多少、釣餌的比重和溶散度。過去,有人觀察到比賽結束後離底的鯽魚會吸入呈絮狀的拉絲殘留,可是入嘴後很快就吐出了。由此斷定:鯽魚不食拉絲粉。但作為狀態新增物只要它粘附有餌微粒,魚就會吸入,即使一吸就吐,對於釣快魚來說已經夠了。出於這一認識,釣手開始注意膠質殘留,在強調霧化的同時以合適的拉絲粉比例在魚的吐吸中把握提竿時機。然而膠質殘留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因為大了擋嘴,空竿率高,小了又容易吐出。於是,同樣的釣餌因拉絲粉比例不同而有上魚率的差異。餌的比重是通過浮標反映出來的。例如同樣調4釣4,在搓餌釣底時浮標一下子就到了4目,即使下行到5目時有輕微停頓也不一定看得出來。但拉餌就不同了,下鉤在5目位置觸底,如果比重大會看到標尖繼續下行,比重小則停留在5目下不去了,這樣下鉤觸底、上鉤離底,就是拉餌釣底的最佳狀態。

釣快魚經常會遇到口多拉不上魚的情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連續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由釣餌入手調整味型,改善狀態外,還可以從線組上尋求突破。如釣尾重50克的鯽魚,用袖2號鉤、0.2/0.6線組,子線40釐米對摺,時速50~60尾。以此為基礎,如上魚速度慢,則改線組為0.2/0.4,同時將子線放長到4 5釐米對摺。上魚快,則調整子線為30釐米對摺,另外將鉤放大一號,袖2換袖3。如果魚小,5 0克3尾,則用袖1。不過有一種情況要注意,就是聚窩的魚大小懸殊,大的50~75克,小的5 0克3尾。由於釣快魚多按尾數計成績,所以以釣小為主兼顧大的,就不能隨便換鉤而是以較粗的母線保證承重,鉤則堅持用袖1號。還有一種情況--看不出口。這主要是因為浮標過大,釣餌的體積大了兩餌觸底時處於過底狀態,魚口輕的時候浮標就反映不出來了,辦法是換小標後重新找底。二是魚咬底鉤,動作小,浮標反映不出來,而上鉤又比較靈,就是有小動作也掛不住魚,這就需要調整餌的比重了。釣餌的比重大了,上鉤觸底,動作就出來了。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魚的泳層變化。經常遇到的情況是:釣鯽魚一開始都是釣底,並形成了浮標到位後等兩三秒鐘就有口的規律,可是釣著釣著訊號提前出現了,兩鉤沉底後的訊號少了,浮標還沒有下行到釣目就有了動作,雖不能保證竿竿中魚,卻因訊號提前而不願放棄。一般理解,這是魚吃抬頭餌,此時浮標到位前和到位後都有口。隨著魚吃抬頭餌的頻率越來越高,當這一現象加劇為鉤下沉到離底5-10釐米位置有口,兩鉤沉底後的訊號越來越少時就意味著一部分魚離底了。由於魚會模仿,當一部分魚開始吃抬頭餌的時候,一些生活經驗不足的幼魚會群起模仿,但飼養時間長,吃慣了顆粒飼料,尾重150克以上的成魚是不會輕易上浮的。於是有兩種釣法:釣快魚,先搓後拉,利用霧化將沉底的魚引離水底打頻率;釣慢魚,搓拉結合,利用沉底魚咬鉤穩的特點避虛就實。不過其中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魚離底多高?辦法是:在魚頻頻接鉤,10竿中3次是浮標還沒有到釣目就有動作時,將浮標下移一個子線長度,如果到釣目就有口,則調整後的深度就是魚的位置。若浮標下行中還有介面,則將浮標再往下移,直到釣目有口才是找準了魚的泳層。試塘,一試釣餌的昧型,二試釣餌的狀態,三試線組和魚鉤,四試魚的行為規律,五試浮標與釣餌的平衡關係。有此“五試”,則比無惑、賽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