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方法 > 釣魚方法

野釣中的黃金“坎位”作釣技巧

欄目: 釣魚方法 / 釋出於: / 人氣:9.94K

所謂的“坎”就是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築的象臺階形狀的東西,低窪的地方也稱“坎”,“坎”原是八卦之一,代表水,在人生的命運中遇“坎”即為不利或不順,可在魚事中遇“坎”那可是一大幸事。

有人說“釣魚不釣草,等於瞎在跑”,此諺語之意主指魚兒產卵的春季,有水草的地方水體相對較淺,試想,炎炎夏日或嚴寒冬季淺水有魚嗎;30多年來,我在魚事中發現和總結了一種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一年四季皆可施展的“黃金大餐”——“坎釣”,只要你在魚事中找到了“坎位”,就等於找到了“魚窩”;“坎釣”不受季節限制,一年四季皆可施展,野釣中,“坎釣”的豐厚魚獲和樂趣幾乎是其它釣法無法比擬的。

野釣中的黃金“坎位”作釣技巧

1、魚為何聚“坎”

(1)“坎”是魚的“安全港”

“避險”是任何動物天生的本能,魚亦不例外;人們擇善居要依山而立,講究“有靠山”,魚事中發現,魚兒們的棲息地大多在水底凸凹不平或有障礙物之地,這些地方“坎上坎下”,土包、石塊、溝壑從橫交錯,魚有安全感,遇有危險能快速藏身和躲避,是可以有效抵禦天敵侵害的“防空洞”;

(2)“坎”是魚的“覓食地”

魚有“趣食性”;魚兒的食物來源大多從岸上來,人類的生產生活所帶來,近岸的植物和牲畜所帶來,岸上的流水所衝來,食物的沉積地大多在水底的近岸,魚到近岸覓食是必然;近岸那些“坎上”是覓食地,“坎下”就是魚的棲息地,無危險訊號魚兒就安心覓食,一有風吹草動魚兒就潛入近岸坎下躲避和休息,等待下次覓食的機會;

(3)“坎”是魚的“棲息地”

陸地聚熱快散熱慢,水體聚熱慢散熱快,魚兒具有“趣溫性”,要到近岸“坎”下棲息;岸邊植物較多,近岸水體氧份相對充足,魚有“趣氧性”,要到近岸水體“坎上坎下”覓食和休息;

(4)“坎”是魚的“待產床”

一到春季,魚兒紛紛游到近岸處,尋找樹枝、水草、石塊、淺灘等產卵地,那些近岸處的“坎”上是魚兒的產卵床,“坎”下就是魚兒的待產床,“坎”上“坎”下就是魚兒特定時期群集的“廣場”。

2、如何尋找“坎”

(1)依山勢、地形判斷

地貌有延續和連續的自然規律,近岸山勢和地形的形態以及地貌特徵與近岸水體地理大致相同,這種特徵往往非常明顯,稍加註意和分析就能準確判斷和得出結論;

野釣中的黃金“坎位”作釣技巧 第2張

(2)探測

用魚竿探測,在釣線上掛上鉛墜,在預定的釣位按前後左右的順序逐一測試,探測的面積可適當放大,一般掌握在3--5個左右的平方,一旦發現水體深度不同,就證明水下有“坎”存在,然後再按照“深釣淺、淺釣深”的精確布點法進行施釣;

(3)詢問

向當地人詢問是最可靠的辦法,問時,儘量做到細問,問出“坎”的具體形狀,問出凸凹處的面積大小和具體部位,這一點非常重要,有時,兩個釣友在一個窩子垂釣,就只有一個“點位”上魚,那個點位就可能是“坎下”,不上魚的那個“點位”可能就是“坎上”,哪怕只差幾十釐米,“順坎”和“不順坎”就呈現兩重天地;

(4)熟記地形

常到一個釣場釣魚,在旱季或放水期間,記住一些經典釣位,甚至可以繪製地圖存放,日後照圖施工必有大成。

3,“坎釣”技術的關節點有哪些

(1)傳統釣佔優勢

由於水底地勢不平,臺釣受到侷限,雖然可以精確點位,但拋竿難度較大,稍有誤差對浮漂的靈敏度和浮漂語言的準確判斷就有影響,有時會出現頻繁掛鉤;傳統釣有優勢,可以對付水底的複雜地形,不易掛鉤,點位的精準範圍不用受到嚴格的控制;

(2)“順坎”釣是核心技術

無論那種“坎”,“順坎”釣是核心技術,一定不要遠離“坎”,“坎”是魚的“福地”,猶如人的“善居”,我在手竿釣鯽中發現,離“坎”5--10釐米是最佳距離,10--30釐米次之,30--50釐米最差,50釐米以上幾乎沒有魚獲 ,離“坎”近離魚就近, 離“坎”遠離魚就遠;

(3)“逗釣”技巧是靈魂

近岸“坎”上“坎”下,地形複雜,障礙物多,鉤餌到底後有時魚兒不易發現,釣手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逗釣”技巧, 這一招對居於“坎”處的魚兒而言是非常致命的,幾乎在你剛剛“提逗”開始還沒來得及施展“拖逗”時魚兒就已經牢牢地咬上了你那惡毒的釣鉤子了;

(4)“不驚魚”是關鍵

近岸“坎”位易受干擾,有的“坎”位近在尺子,一旦操作不當,魚受驚嚇很難短時間再聚窩,遇到近岸“坎位”,要有人位讓魚位的意識,釣手後退或者持竿斜釣,儘量避免人和竿的倒影驚嚇魚兒。

野釣中的黃金“坎位”作釣技巧 第3張

4、“坎釣”中的“出彩”環節

(1)容易出彩的釣位

A.“牛滾凼”——夏天,牛洗澡的地方;

B.腳窩——淺水處人在水體中踩出的坑;

C.進水口——深水到淺水的缺口。

(2)容易出彩的季節

A.春季;

B.冬季。

釣無定法,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