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魚方法 > 釣魚方法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欄目: 釣魚方法 / 釋出於: / 人氣:8.72K

池水似鏡,可是隻是首場平靜,第2場起平靜寫在臉上,心底卻起了漣漪,到第3場,臉上和心裡都起了波瀾, 十八般武藝用盡,其中就有子線的變化。到最後一場,更是把子線視為“生命線”,雖然十竿中難得有一竿中魚,而臉上卻反而平靜了。

1997年9月,化紹新代表萊蕪山莊參加第十三屆全國釣賽獲個人手竿第5名,一個月後參加第三屆“ 釣王杯” 總決賽,得了第4名,這是開局。1998年再爭“ 釣王杯”成為榜眼。1999年加盟“ 海獅”,不僅成就了“釣王”,還拿了第十五屆全國釣賽個人手竿第4名,後被老鬼釣魚學校聘為主教練。

本來,他可以一鼓作氣,在第六屆“ 釣王杯”上實現二連冠的,可惜鄭州釣場作弊,他與閻景泉等人集體退出了比賽。此後,他恢復“ 業餘”本色,於2001年拿了第七屆“ 釣王杯”第3名。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問化紹新:浮標和釣餌成為決定釣賽勝負的因素,你看重哪一個?回答:大錯特錯!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對勝負有影響。什麼浮標派、釣餌派,我只知道認認真真釣好每一竿魚。

又問:鄧剛有一個基本式: 釣小鯽魚,子線13~14 釐米,與搓和拉無關,與釣快魚和慢魚無關,與天氣的好壞無關。你認為這個說法對嗎?

老師回答

“ 一般來說是這樣。不過我的釣法與鄧剛不同,鄧剛是抓浮標到位魚訊,也就是鉛墜停止擺動後的標尖反應,我是從鉤入水就注意浮標了。有人說,化紹新提竿頻率高,相對中魚率並不高。這個說法比較客觀。我的子線長,出現訊號的機會多,而不明顯,對似是而非、半真半假的魚訊我也不會放過。應該說,釣被釣過多次的鯽魚我注重意識提竿。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第2張

我認為,子線的長度是由魚情和釣法決定的,以魚情定子線長度是一個重要原則,但必須和釣法結合起來。有的人很活,見動作就提,不厭其煩;有的人比較執著,就抓那一口,其它訊號放棄了。

如果是快釣生口小鯽,我的子線在15 釐米左右,但我的線板上還備有18~20釐米的子線,我會根據魚情結合釣法換長一點的子線,魚情再變我又可能換回短的。有記者撰文介紹,某個比賽釣手根本不看浮標,拋鉤後數著123 就提竿了。

浮標沒有反應怎麼就中魚了?這是打的意識。釣手精確計算了從兩鉤入水到魚咬鉤的時間就是3 秒鐘,到第4 秒鐘鉤肯定入嘴了,如果不提竿魚不是吐鉤了,就是咬第二口了。在釣高密度生口鯽魚時,這種情況是經常的,因為魚在那裡等著,容不得鉛墜到位就咬住了鉤,而浮標還來不及反應吶!有動作而出不來不是浮標原因,是魚的密度太高了,到看見標尖有動作的時候就是第2 或者第3 尾魚咬鉤了。

試問:在1 尾魚差異就可能掉一個名次分的時候,你會放棄嗎?只有到了一場就十幾尾魚時才會梳理哪個是真訊號,哪個是假動作。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第3張

有一種情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魚的密度很高,但口亂了,出現在浮標上的動作不能說不漂亮,但提竿不中魚。如果用短一點的子線,這種情況更厲害,而子線短,傳遞訊號快。此時用20 釐米長的子線,讓下沉的鉛墜帶著它擺動,鉛墜到位,子線是彎曲著有一個弧度的,那麼魚咬鉤在浮標也不會反應出來。

這也是打意識,但此時不是數123了,而是看浮標行至某一目數時出現的微妙速度變化,時間不足半秒。當連續幾竿出現這個動作,並把它存貯在腦海裡,這魚就不難釣了。因為浮標走到那個位置總會出現那個動作,即使有所變化,提竿也已經成了必然。

可是你以為浮標還沒有到位,錯過了一閃即過的動作或以為不起眼就忽視它,那麼不是往下走沒有動作,就是亂訊號。總之,等著浮標到位後捉老實訊號是慢了。不過這種釣法穩足, 不冒險,釣慢魚有利, 同樣值得尊重。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第4張

一些手腳慢, 視力差的釣手看別人釣得快、釣的多,經常抱怨沒有動作,其實不是沒有動作,而是沒有把有效資訊貯存起來。腦筋花在浮標上、釣餌上,對子線長短總是偏向魚情,而不善於調整釣法。在浮標、釣餌、線組相同的情況下,搞不明白為什麼別人釣的多。

釣法有明的,也有暗的,明的顯而易見,上餌、拋鉤、提竿,似乎不輸分毫。但別人連續換鉤,他的子線是長上了還是短了,釣位相差3 米,在子線有2 釐米誤差是看不出來的,其影響線組運動、吃口和反應在標尖上的動作都變了。我欽佩北京的關秉巨集,60 多歲了能夠打意識, 用不著別人提醒就能把握線組運動規律。

有一種俗稱“螞蟻上樹”的釣法, 就是把鉛墜推到標腳,一標長的大線加上子線20 釐米左右,原來調4 釣4 ,釣底而不讓餌長時間停留水底。鉛墜擺動到位,浮標往下走6 ~7 目,待到兩餌到位就沒有訊號了,這在競技和休閒釣魚中是經常出現的。

調4釣4應該是釣鈍了,可是兩餌到底魚不跟你玩,它就是在18~20 釐米子線形成的擺幅,兩餌飄蕩到將要觸底而不到底的時候來那麼輕輕一口。如果你注意了這個過程而把兩鉤觸底視為浪費那就錯了,因為你浪費了機會,說不準魚會在釣餌剛剛停止擺動時來一口。螞蟻上樹,上上下下,忙個不停,當魚成了螞蟻的時候,你是釣離底還是釣底呢?左右為難,就要靠經驗了。

看化紹新如何評價鄧剛的釣法 第5張

螞蟻上樹這一釣法主要用於釣上層魚,不看標,看餌。如果魚在上層而不在水皮,餌入水繼續下行, 由於一標長大線加上20 釐米長的子線,那麼,釣手看不到餌的時候就是憑感覺。這種感覺需要釣手在每場比賽中現找,不能憑過去的印象,一旦找到了感覺,找到了時間差,上魚就快了。

在用螞蟻上樹釣法時如果發現魚挨著水皮,我會立即換15 釐米左右的子線並在連線環處粘一輕質發泡顆粒,仍然把鉛墜推到標腳處,然後不看浮標看泡沫。我把它稱為‘泡沫釣法,此法專門用於釣水皮,是任何短標都做不到的。”

化紹新的這種釣法已經被很多釣手採用,並被親切地稱為“ 化氏釣法”。

化老師又說到:

“對離底咬鉤,有人以為子線短一點,伸直了,魚在浮標下行中介面,動作乾脆利落。然而有此一口都是生口魚。在釣放多次的滑魚,口輕、口亂是常態,調4釣4 而在離底與不離底中尋找勝機,就不是15 釐米的子線能對付得了的。不過,我並不以為鄧剛的說法有錯,因為他的釣法與我不同,他釣的穩,空竿率低。”

有人以為,大師過時了,背氣了,但化紹新這番解剖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