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物件魚 > 釣羅非魚

垂釣羅非魚的五大攻略

欄目: 釣羅非魚 / 釋出於: / 人氣:1.49W

羅非,又名非洲鯽魚,為原產非洲內陸之熱帶慈鯛科,耐寒度較差,體型不大,經濟價值極低。後經多次改良,不但成長迅速、繁殖力更強,且體形變肥碩、肉質轉佳,耐寒度也降至攝氏8度左右,成為養殖主流魚種之一。生長環境與水質良好的羅非魚,沒有土味或腥味,可媲美海洋鯛魚,肉質細嫩且富彈性、骨少味鮮,可做生魚片,在臺灣被稱為「臺灣鯛」,已成出口大宗,加上躍居垂釣物件魚之首選,是屬低成本高利潤的養殖魚種。

垂釣羅非魚的五大攻略

羅非屬底棲之廣鹽性魚類,耐鹽度與耐汙染度頗高,食性雖廣而雜,仍以偏好腥肉為主,食量頗大。群居性與領域性強,對它魚種具攻擊性,生性膽大粗獷,不像其它魚種那麼怕驚擾,無論聲響、倒影,或直接擾亂水體,對它都不太有影響,甚至會跑到釣者腳邊來覓食。因此,初學垂鉤者,羅非魚就是最好的垂釣物件。

不過,羅非的腹鰭、背鰭堅硬刺手,被輕扎會血流不止、疼痛異常,甚至出現傷口癒合不易情形,所以摘魚時要特別小心。唯其只在攝氏16~32度之適宜水溫下,就餌意願較高,所以垂釣羅非魚,季節、溫度與魚層選擇很重要,是一種「雖好釣、卻不易釣好」的魚種。

羅非遇缺氧時雖會浮頭,但卻屬耐低氧的魚種,公斤級大魚甚至在離水二小時後仍可存活,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浮頭後,常可見整群之羅非在水面張嘴,十分壯觀;一個池子魚量的多寡,從此處可一目瞭然,是無法掩飾的。當然,羅非既屬底棲魚種,此時就不用期待它們會就餌了,所謂「神仙難釣午時魚」、「看得到、釣不到」,正是描述此一情境。雖整群浮頭,不過,還是有一些方式可以讓釣況逆轉的,此是後話。

一、羅非的食性與口癖

全世界的羅非號稱七百多種,名稱之多可想而知。但一般人所說的羅非魚,多指被養殖於人工池中,吃飼料長大,口癖變化不大的改良品種而言,體型碩大齊一,利於垂釣,常見偏名有福壽魚(臺灣)、尼羅魚、非洲仔等。而那些流浪到野塘、水庫或溪湖等水域繁殖的羅非魚,品種則參差不齊,大小與口癖也不一致,甚至有隻吃石上青苔者,很難一概而論,較不利於垂釣推廣。

如果,有人問起「溪釣野羅非」該用何餌料時,千萬不要回答「冷凍餌」,因為那些野羅非,多是識青苔卻不知肉味為何物,未必會買帳。因習慣性的因素,羅非對完全沒有嘗過的餌料,需一段期間來適應,即使一個全新口味的高檔「冷凍肉餌」,在青苔環伺的溪河中,也要給一點時間熟悉才行;等吃上癮後,就會形成所謂的「口癖」,以後要不吃都很難了。

很多人釣羅非時常被餌料所困惑,面對眼花撩亂的偏方與新增物,心中不免存疑,但似又真有那麼一回事,如何是好?例如香虎、蒜精、豬母乳、中藥餌、臭丸餌、酒醩等,其中有些是人類看了都不想碰的東西,羅非怎會吃呢?其實,這些都是羅非習性所延伸的問題,說穿了,很多的「偏方」,就是特殊口癖的另一說法而已。既然「特殊」,當然有適用區域的限制性,換句話說,對沒有此種口癖的一般羅非而言,此偏方是不會有特別效用的;餌無萬靈,切莫輕信。常言道:「一方魚食一方餌」,習慣使然也,不論什麼偏方或特效餌,一切迴歸羅非習性來思考即可透明化。

至於餵食羅非吃「臭藥丸」等特殊餌料的動機何在?分析此種情形,多是在地的老釣客所為,所以猜想,應是種「排擠他人上魚」的心態問題吧。只要在平日餌料中持續新增此味,長期下來,必能產生偏好效果,對新臨該池而不明內情者,自有降低其競爭力之作用。而釣魚乃休閒之事,輸贏也要憑真本事,類此之非正常做法,實不值鼓勵。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如果你是新臨該池的釣客,卻不知打聽此池的用餌與口癖,仍堅持「君子之爭」的話,此又失之怠惰矣,也不該鼓勵。

至少,要問清楚此池老闆平日餵食的飼料是什麼?一般釣友用的餌料為何?此池是新魚多還是老魚多?否則釣技再好,也是枉然,畢竟,釣魚不是隻問調釣或靈鈍而已。何況,見他人不停上魚、自己浮標紋風不動卻能愉悅者,並不多見。

一般而言,池主有大量餵食的池子,往往其所用的飼料,就是最好的餌料。例如,平鎮的佳佳休閒池,收費同時,老闆都會附贈一包粒子,釣友也知道,只要將此粒子泡開直接作釣,魚就很會咬了,根本不須再準備其它餌料,可以一包二用,誘釣合一。此之好處,除老闆不需花精神餵魚外,尚可收買釣客之心,且不用擔心釣客亂用偏方,傷魚又打壞魚嘴咬度,造成新釣客怯步;對釣客而言,既單純又省錢,更可公平競爭,何樂不為?這種「口癖」的養成,在池主的控管下是有跡可循的,屬最典型的例子。所以佳佳的生意會好,其來有自,有心經營者,不妨參考一下。

再如龍潭的鄉城休閒池,沒有定期清池且未養鱸魚,雖大羅非不少,但小羅非更多,老釣客習慣向池主購買以「桶」為單位的麥片,藉麥片不易被上層小羅非衝散的特性,直擊底層大魚。不用說,避小魚效果一定很好,但缺點是麥片誘魚性較差,須不停地大把誘撒才行,會間接造成上魚率被稀釋掉,也等於花錢在幫老闆餵魚般,有點冤大頭了。

不過,此池如用粒子垂釣,只要有效避開上層小魚,咬度與上魚率會高出麥片甚多,此乃因羅非本吃粒子長大,年輕釣者也喜用粒子居多,加上粒子的誘魚性高,所以麥片的用量雖多,在該池仍未佔盡優勢所致也。這正說明了,羅非的口癖沒有唯一性,可以二種以上同時存在

二、常用餌料簡介

所謂「粒子」餌,其成份實與一般餵魚、雞、豬的飼料大同小異,主要均由澱粉、氨基酸銨類,加上魚粉、骨粉等動物性成份,新增粘粉類後顆粒化而成,只是新增物稍講究一點而已。粒子餌原先用途只設定在誘魚,後來大家發現用它來釣回鍋老魚,效果反特別好,結果使得粒子升格為「誘釣兩用」的地位,什麼肝味、蒜味或蝦味等小包裝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讓扮演主餌的冷凍餌或粉餌,有漸被瓜分之濾。很多標榜成份特別的商業化粒子,效果強多少仍見仁見智,須視魚池而定,只是,價格馬上會比同類的「飼料」高出許多來。該用什麼當誘餌,相信釣者自有評選,在此就不多談了。

不同品牌的粒子,粗細、粘度差異頗大,會影響入水後的化度,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因為過於鬆散的餌料,除會弄亂魚層、招引小魚外,對那些善於「吐吶」的老魚而言,還沒吸入就散落一地了,很難收上魚之效。解決之道,除更換品牌外,自行酌量新增粘粉、麵粉、拉絲粉等均可。尤其是小麥蛋白類特有之殘鉤性,妥善運用,效果更佳。粘性過大的顆粒餌,擴散度不好,集魚效果自然較差,只剩避小魚一優點,非必要時,建議還是不要單獨使用,或可與較鬆散的品牌混用。

所謂的「冷凍餌」,乃針對羅非的肉食習性特調而成,有肉味、蝦味、肝味等幾類,主材料不外乎雞肝、鮮魚肉、赤尾青或鮮蝦等,但很少單一口味,多綜合而取某突出之味來命名。另會新增香虎或鹽類等調味劑來增香保鮮,因須以冷凍方式儲存,作釣時才取出現用,故名之曰「冷凍餌」。標榜著強力效果,實際上也確有功效,只是價格昂貴,非有需要,例如比賽或不回魚拼場時,否則不建議單品使用。一般情形下,在一個冷凍餌與粒子均釣得動且效果差不多的池子,首選應用粒子,這是避免羅非口癖被寵壞的一般共識,也是自我釣技提升的一種挑戰;若不然,退而求其次,粒子中加入適量的冷凍餌,也是可行之道。

各家廠商因配方不同,效果略有優劣之分。即使同一品牌,也會有地域上口癖之偏好度存在,這從各地釣具行的銷售大宗略有出入上,即可看出端倪。此外,不同品牌冷凍餌間的價差頗大,有人買二、三個品牌混合使用,藉以截長補短並降低成本,未嘗不是個好方法。

釣界自制冷凍餌者多有所聞,但效果常不及市售品牌,究其原委,實因零散的自制量未達生產規模,使用上斷斷續續、味道也不齊一,自不易養成「口癖」也;除非口味剛好與當地暢銷品牌雷同,否則效果難以彰顯。

至於「粉餌」,長像與一般鯽餌相同,指的是單品包裝可久放之粉狀餌,垂釣時才加水開餌使用,只是味道偏腥而已。以這幾年的走勢來看,因粉餌效果遠不及新鮮的冷凍餌,也未必比便宜的粒子好到那裡去,不上不下的,所以使用者漸少。倒是單品的新增物,如肝粉、鮮蝦粉、香料促食劑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讓釣者可以自由創意組合混用之,多了一分自主的樂趣,使其與粒子、冷凍餌間的鐵三角關係,儼然成形。

三、區別新舊魚之重要性

眾人熟知的「新魚吃冷凍、老魚吃粒子」之經驗法則,同樣源自於羅非之口癖與天性,但因非來自人為之刻意控制,且影響又是如此重大,涉及羅非新遷環境後的調適問題,所以要特別提出分析之。

所謂的「老魚、新魚」,並非指魚的大小或年齡,而是指魚「定居某水域的時間長短」而言。一般小型營業池的魚源,多向大養殖池分批購買而來,「不同批號」的貨源,「新舊」自然不同,即此之謂。若單依口癖理論推之,新進魚在原養殖池時,多是數飼料過日子的,照理來說,放到營業新池後,以粒子釣之應正合其口才是,但事實並非如此,反是冷凍餌較釣得動,產生一種「新魚吃冷凍」的特殊現象。

此種現象並非發生在人工養殖池而已,非人工養殖池亦是如此。例如,龍潭大池的上游有一高爾夫球場,三年前的一次大水災,把球場內各水池中的大小魚兒全沖刷下來了,釣客聞風而至,此時的大羅非,唯使用冷凍餌才有斬獲,用粒子的效果非常差,為何?球場內的魚兒無人餵食,近似野生,竟然也有「新魚吃冷凍」現象,顯見與先前的餵食習慣並無必然關聯,疑天性使然也。

羅非新到一環境,地盤領域尚未建立,安全感不存在,加上不適應新池水質,戒慎恐懼之餘,覓食可能因此迴歸天然本性了。魚對不確定之餌料,一定不敢放心吞食,即使飢腸轆轆,也唯有材料接近新鮮魚蝦原味的冷凍餌,才會”忍不住”接受之。相對地,當地的老魚對突然入侵的大量外來客,更被迫要釋出地盤來,食慾大受影響,搶食粒子的”悠閒狀”也必然降低。此一來一往間,粒子就被冷落了。很多不回魚的羅非池,如8-13、8-14等,魚一直進進出出的,可以說永遠都是「新魚」居多,垂釣此類池子,如果不用冷凍餌或鮮蝦蚯蚓的話,很難有突破性收穫,即此之故。這從實釣與理論上均可驗證出來,千萬莫鐵齒。但鮮蝦蚯蚓無擴散性可言,不易大量與快速上魚,方便性與受歡迎程度自然不及冷凍餌。

新魚入池約二週後,領域漸固,開始會吃粒子了,但欲其全盤放心,還需再等至少二週以上,待其真正安定下來後。原則上,此時用冷凍餌的效果仍優於粒子。慢慢地,池中一些被重複釣放的回鍋老魚,從累積的經驗中得知,如啄食粒子,未必會有立即的危險性,因其主作誘餌用,掛於鉤上者畢竟是少數;相對地,只要碰觸冷凍餌,不是被釣起就是被挫痛,所以慢慢會對粒子較為信任,對冷凍餌起恐懼之心,此即「老魚吃粒子」現象的演化過程。

在一口「養殖池」中,魚從未它遷過,用粒子就可以釣翻了,這是口癖的因素;在一口「營業池」中,想釣池中的老巨物,用粒子的效果也比較好,這是口癖與戒心度所使然。但是,「老魚吃粒子」的絕對性,沒有「新魚吃冷凍」這麼強烈,終究,羅非的天性仍是偏向肉味的,在魚多搶食或糧食不足的情況下,譬如在魚族爆滿的戰鬥池中,痛與不痛還在其次,有食物活命最重要了,那還有什麼空間可以挑食。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暴雨後、洪水大量注入池中時,此時雖含氧增加、魚未異動,但水質劇烈變化、濁度增加,魚兒一時驚魂未定,猶如身處一新環境中,索餌心態會暫趨與新魚類似,不過,一、二天後水淨則漸恢復。這也算是一種「新魚」的定義了,只是容易被人們忽略。倒是職業池的池主深明箇中道理,常會以控制進水量的方式來瞬變水質水溫,凍結魚口,讓釣者抓不住魚的餌料偏好,這也是職業池時而粒子好用、時而冷凍效果強的原因;原理簡單,但被人為操縱後,就不易摸著頭緒了。

以上乃針對大羅非而言,小羅非正逢發育期,不分葷腥餌均搶食,餌愈腥動作愈誇張,除了搶食還是搶食,避之唯恐不及,實無任何原則可言。每年會清池的羅非池為何較受歡迎,必有原因。

垂釣羅非魚的五大攻略 第2張

四、天候與釣點

羅非屬熱帶魚種,所以有隨水溫而走的特性。也就是說,當水溫「上冷下熱」時,魚必在底層,底釣效果佳,例如入夜後、冷風剛到之日或冬釣時,喜釣長竿或深場者,較有發揮空間;當水溫「上熱下冷」,魚多浮在上層或棲息淺水處,例如大熱天之中午時分,因為羅非本性底棲覓食,浮於水面時咬度必然不佳,此時最忌長竿或釣深場,唯一解法,是用短竿改釣淺水處。有些職業池設下不得釣岸邊的規矩,並對釣者戴上「旁門左道」之罪,其實,是有違羅非天性的,等於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對於這種輸不起的池子,建議予以抵制。

很多人以為中午羅非會「睡午覺」,實乃對魚層變化不瞭解所致;底層無魚,當然魚訊杳杳了。臺灣六指神釣曾說過「4/5的羅非魚在上層」,並不誇張,尤其是在高溫的南臺灣,證之以實情,前輩所言,的確是經驗之談。換句話說,如果改釣近岸處,那個深度,剛好與浮頭魚群的視線「平行」,只要魚肯靠岸,一樣算是「底釣」,漂亮魚訊自會現蹤。

在傍晚臨收竿前,有一些老魚會跑到近岸處揀食釣餌碎屑,除水溫因素外,長期的經驗也告訴它們,這時到岸邊覓食是食物多又最安全的。只要池主不反對,利用此弱點,不用浮標,只要手持釣竿、把鉤餌垂入一尺深處,鉛墜稍出水面,鉛動即揚竿,必定中魚,且多是碩大的老巨物;在瞭解羅非習性後,這就不算什麼新奇招術了。此外,也常見一些父親帶小孩垂釣,給了小孩一支六尺短竿隨意玩,結果,小孩頻上大魚,慌了手腳,大人的長竿反無動靜,令人尷尬。明白此理,即知釣大羅非用9尺竿,亦不算短矣。

老師傅都知道,白天到池邊後,只要看見大羅非在岸邊滾浪覓食,表示今日必大咬無疑;如果水邊無魚蹤,今日必定慘兮兮。此多是天候影響所致,例如天氣突轉冷或轉熱,或氣壓變化過大等,魚的活躍度都會降低,池邊觀魚蹤是種最準確的判別法。

一般只要魚池的魚量夠,釣點選擇又不會太差的話,原地左右前後變化垂釣深度,多可尋獲魚蹤。釣點的選擇,以池主習慣餵食處與多人慣釣之點為上選,水源頭、風尾或近水車處等次之,取其誘魚省功也。以季節來看,夏日宜釣相對淺水區,冬釣才可考慮深場。關於釣點選擇,最好一到釣場即選定合適之點,中途搬遷終非良策。很多人看見別人頻頻上魚,都會懷疑自己的釣點不好,其實羅非迴游半徑大,只要誘釣適當,魚群一定會靠,時間長短而已,這是為何剛到釣點時,要先撒一把誘餌的原因。而不同釣點之差別,多在魚訊強弱(如風頭與風尾),魚量多寡並非關鍵;也就是說,對一個釣「正吃」者而言,水下同時出現5條與10條魚,意義是一樣的,只要能加強抓弱訊號的功夫,處處皆是好釣點。

除了選點外,選「池」也是很重要。因為羅非之就餌與含氧量息息相關,一個活水不停自然進出或有湧泉的池子,整體咬度一定比封閉的水域來得好,肯打水車也絕比吝於支出電費的池子要好些。尤其水車常年開著,往往是魚量眾多的象徵,乃池主怕魚有損傷也;反之,一個池子在無風無浪下仍可不開水車、而池主還高枕無憂的話,那可要慎選了。以七月份北臺灣的羅非休閒池為例,瞥開釣技因素不談,同樣一天釣下來,可出現一池魚獲達50條以上,另一池只有5、6條之明顯對比,其間咬度真的差很多。至於職業池的進水量多被人工所控制,與自然性進水有異,則另當別論。

羅非屬愛乾淨的魚種,清明左右之產卵期,會在近岸處築魚窟(如炒菜鍋般大小)準備孵魚,此時會叼走窩中所有的雜物。這種習性,常被不肖釣魚人拿來利用,用三叉鉤探到魚窩後,只要浮標一動即揚竿挫之,多穿腸破肚而過,臺灣話曰「浪窟」釣法,讓人不忍目睹。這是最被詬病的釣法之一,殘殺孵卵魚與「竭澤而漁」無異,一般釣者多不肖為之,在此,呼籲釣友們共同來唾棄這種釣法。

我們垂釣羅非時,會發現往往前幾竿可以連續中魚,之後魚訊就變得斷續且不乾脆,此時釣點若左右稍偏個一、二尺,又可連續上個幾條魚來。於是,聰明的釣者便會採用「左、中、右」三點輪釣方式,來維持上魚的頻率,消除魚不咬的空窗期。究其原因,除了在同一釣點連續中魚後,會提高魚的戒心度外,因搶食而攪成混濁的池底,對有潔癖的羅非來說,也會降低就餌的意願與視線。尤其是爛泥底的池子,情況更明顯,這就是「三點拋竿法」受歡迎的原因。或許有人會問:「釣點分散,集魚效果不是變差了嗎?」其實,定點拋竿集魚,對鯽魚等小型魚比較重要,對羅非這種體粗與運動快速的魚種來說,隨便迴游一下,半徑遠超過一米以上,即使三點拋竿的寬度稍大些,大羅非也可輕鬆追及。加上粒子的適量誘撒,等於擴大了集魚範圍,有效作釣半徑更大。所以,現在仍抱持著「定點集魚」觀念的人,想釣好羅非,唯有拋棄舊的思維框架,才能更上層樓。

五、誘餌的施打

垂釣羅非的誘餌施打也是學問,最忌諱大把大把的投料,破壞了水質、魚口不說,更造成了「自己不咬、別人也釣不到」的玉石俱焚效應,這是初學或不瞭解羅非習性者,最易犯的一種毛病。有經驗的釣者,會採「少量多餐」的施打方式,以每次10~20粒的量投向釣點,讓魚吃不飽又不會散去,還可維持其連續搶食的熱度,才是最佳的誘投作法。

拋撒粒子後,若馬上以小顆餌跟隨入水,常會有半水空接的情形發生,此即所謂「噴粒子」的釣法,乃職業池釣手慣用的釣法之一,已把魚性掌握的淋漓盡致,屬上乘的誘釣合一法。其實,針對原已習慣餵魚機的「新魚」,如現場未帶冷凍餌時,採「噴粒子」抓空接方式,也有一定效果,有興趣者不妨試之。至於撒誘餌的時機,不外乎「剛坐定位後、拋竿前、連續上魚後、魚脫鉤、感覺魚訊稀疏、換新釣點時、或暫時離開…」等幾個時點,均可適量為之,成效立現。此外,如遇大咬情況,而旁邊釣友卻苦無魚訊時,則請減量為之,此與釣技無關,純屬做人道理而已…

羅非的孔武有力,讓釣過的人為之著迷;羅非的愚笨中帶點狡猾,又常讓人摸不著邊。其實羅非並不神祕,只是有點個性而已,熟悉它的習性後,自能解讀其所為何來,該怎麼下竿,也自有分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