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物件魚 > 釣鰱鱅

野釣鰱鱅魚的選點新說(偏、寬、深、靜)

欄目: 釣鰱鱅 / 釋出於: / 人氣:8.55K

根據鰱鱅魚習性來講,鰱鱅是屬於中、上水層的濾食性魚類,平時多在中、上水層活動覓食.因此,人們都愛用大浮標在中上水層釣的多,而很少底釣.可是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人們發現浮釣野外鰱魚很少有收穫.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

1)本世紀以來,不但打魚人越來越多,而且電魚和炸魚的人也越來越多

野鰱鱅(不管是原來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裡還是從魚塘裡跑出來久已經“野性化”了的鰱魚)個子大,又無人管,而成為打、電炸的主要物件的主要物件了。

鰱魚和其他魚一樣,雖屬於低等動物,但它們也有頭腦,也會思考問題,也知道安危所在。因被追捕電炸太多了,血的教訓警告它們:在中上水層活動容易被人發現,如果稍不注意逃跑不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因此,儘管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鰱魚,不得不改變祖傳下來的固有習慣,平時除了洪水期間水較渾濁能見度低以外,很少輕易上浮到中上水層來活動找吃,而潛伏在水底的多。

野釣鰱鱅魚的選點新說(偏、寬、深、靜)

2)在所有的魚類中,鰱魚膽子特別小

平時你路過池塘邊經常會發現:群遊於中上水層的鰱魚,一旦發現有人畜來到,或聽到較大的聲音(儘管有的聲音來自遠處),或一隻飛鳥飛過近水面,它們都馬上“嘩啦”的一聲迅速群散逃跑到水底裡去躲藏了。既然鰱魚膽量特別小,在當今追捕電炸太多的形勢下,它們當然要沉底而不敢上浮。

既然野生鰱魚沉底多,釣者如果還按照過期的老皇曆在中上水層浮釣,就等於無的放矢,得魚少或者空手而歸是理所當然的了。想釣得野鰱多就應該隨魚而變,跟蹤追擊,改浮釣為底釣才是正確的方法。

那麼,怎樣才底釣得鰱魚多呢?

野鰱沉底後並非所有的水域它都在。在何處呢?在偏、寬、深、靜的地方。因此,垂釣者在釣場、釣點選擇上應該在“偏、寬、深、靜、”四個字上做文章。

1)偏,是偏遠

距離人群居住活動較偏遠的地方,對魚較安全。鰱魚屬於大種魚類,愛聚群活動,膽子特小。為了安全,就是塘養鰱魚平時也不敢到近岸上來活動。野生鰱魚警覺性特別高,它們更加知道,如果在近處很容易被人發現而被圍捕電炸無疑,而遠離人類活動之處才安全。所以哪個地方較偏僻它們就集體搬遷到那裡居住、生活、覓食、玩樂。因此,我們除了對釣場要求選在較偏遠以外,在同一個釣場裡,釣位也應該儘量遠離人多的“黃金地”。釣客平時講的所謂“黃金地”,是指人們釣得魚多釣位。

我們不難經常發現有這樣一種情況:人們一旦哪個釣位釣得魚多以後,那個位置幾乎天天是釣迷擁擠,釣竿林立。那個“黃金地”起初也許大家都釣得魚較多,但因為大家都去擠那“獨木橋”,說話聲、腳步聲、揮竿拋鉤投餌聲和遛魚、抄魚等動作都會驚動膽小的鰱魚,時間稍久以後釣得魚就越越少,而且得的都是小魚,大魚再也不敢來了。如果是專門釣鰱魚,因它膽子特別小,當然就更加不敢來了。

我建議釣友們不要都去搶那塊“黃金地”,而應該到釣友少至的僻靜的山角、水灣等處打窩位施釣(如果沒有舊釣位可以自己開闢)。如果第一天釣不得魚或得不多,第二、第三天繼續去釣,只要你堅持下,肯定得鰱越來越多。

2009年6月28日,我縣消防隊白師傅在金蓮湖一個小半島頂尖上用海竿底釣獲一條17斤4兩的花鰱。訊息傳開後,人們都爭先恐後去搶佔那個地方。因釣位窄小,本來只能容兩個人每人用三四根海竿釣,但因為大家都互不相讓,經常就有五六個人擠在一起總共有二十幾條海竿釣。起初兩三天之內,確實也釣得幾條五六斤以上的大鰱魚。但得大魚的也只是少數兩三個人,多數人只得一些小魚,有的連小魚也不得一條。過一個星期之後,再也釣不得鰱魚了,再下去連其他魚也釣不得了。

就在那時間段裡,縣教育局李楠老師,卻不去搶那黃金寶地,而到進水以下300米另一個小半島上開闢新釣位底釣鰱魚。第一天不得魚,第二天得一條2斤重的白鰱和一條3斤重的花鰱。第三天他只打窩不出釣,第四天再釣,竟有三條大魚來上他的麻瘋鉤,脫一條,得兩條。得兩條中一條19斤,另一條17斤8兩。人們知道後,又蜂擁而至搶點那方。和前面第一個小半島一樣,只過幾天再也釣不得鰱魚了。

2)寬,是水面寬闊

水面狹窄少有鰱。個別地方有鰱,也因水域不寬鰱魚個子又較大人們容易發現而很快被電打捕盡。原因是它們被追捕電擊時沒有迴旋逃跑藏身的餘地。我1979年開始當釣迷,32年來我經常出釣,從來沒有發現、也沒有聽誰說在窄水域裡釣得野鰱過。

怎樣才叫寬水域呢?要看具體情況來要求了。如果是野塘潭、湖泊等,平均水深只1.5——2.5米,起碼要有十畝以上;如果是江河平均水深2.5米以上,只要兩岸相對距離70米以上就算寬了。水庫一般都有幾十畝以上,那當然屬於寬水域。

野釣鰱鱅魚的選點新說(偏、寬、深、靜) 第2張

3)深,是水較深

為了保證安全,鰱魚不在淺水裡生活,特別是大鰱魚更不敢到淺水裡來。但除了發生危險時逃去躲藏以外,平時鰱魚也不喜歡在太深的水裡生活和尋找食物吃。原因一是鰱魚個子大,水淺能見度高容易被人發現而被捕殺;二是深水容易缺氧,又少有食物可充飢。所以在深水和淺水裡都釣不得鰱魚多,唯一是在較深而又不很深的較深淺處拋鉤垂餌才釣得鰱多。當然所謂深淺不是絕對,是相對來說的。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如果釣場水域深(3米以上)則選較淺;如果釣場水域淺(2米以下)則選較深。

08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和岑老師、馬老師、李老師和張老師三位釣友去大龍湖水庫用海竿底釣鰱魚。那裡是一片沙灘,一般水深1.8——2.5米,沙坑深4——6米。我和岑、馬、李三人選2.5米處做釣點。張老師想釣大魚。他認為大魚在深水裡,就往沙坑裡投鉤餌。釣到中午,我們三人每人都釣得兩三條每條2斤重的白鰱了,而張老師一條也未得。到下午我們繼續有魚獲,張老師只得一條几兩重的鯉魚。他看情況不妙,就移竿來跟我們在較淺處釣,到收竿時他才得一條花鰱和一條白鰱。

4)靜,是環境安靜

環境安靜對釣魚非常重要。安靜才適合魚類生活需求,更加適合膽子最小的鰱魚生活需求。

首先應該選擇安靜的釣場。靠近路邊、工廠、礦場、運動場、市場和其他人多幹擾的地方釣不得鰱魚。這些地方人喊畜叫,車輛來往,機器轟鳴,魚生活不得安寧,膽小的鰱魚更不敢在,個別在那裡也不敢吃鉤。

其次要始終保持釣位場、釣位與釣點的安靜。有的環境不安靜並不一定是客觀條件造成,而是垂釣者本身造成。例如:有的釣友愛一邊垂釣一邊講古聊天,沒人和自己聊天他就開手機或收錄機聽音樂;有的人還愛大聲叫喊或大聲唱歌;有的人舉手手投腳與換餌揮竿投鉤和做其他動作聲音都很大;有的因暫沒魚來吃心裡煩燥時就愛在岸邊來來回回不停地走動等。甚至有極個別人垂釣太久不得魚,心情不好就拿釣位、釣點與魚來出氣,神經質似的氣急敗壞地往水裡扔石頭丟泥塊。你這樣做,把魚都趕跑了,不但你自己釣不得魚,連別人受到影響再也釣不得了。

古人釣魚特別注意環境安靜。唐朝名詩人高適在《漁父》一詩中是這樣描寫的:“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這個漁父別人“良久問他”為何“不開口”呢?怕開口說話發出聲響驚動魚吃鉤嘛。古代甚至連孩兒學釣也很注意安靜。另一位古詩人胡令能這樣描寫一個小孩釣魚:“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側坐莓苔草映身”說明他所在的釣位是隱蔽安靜的。和前詩講的那個老漁父一樣,有人向這個學釣的小孩問路他沒有開口回答,而是用“遙招手”來表示代話。今之釣魚者比古人聰明得多,還不自覺保持環境的安靜太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