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物件魚 > 釣鯽魚

初冬時節垂釣鯽魚靠淺邊

欄目: 釣鯽魚 / 釋出於: / 人氣:3.15W

去年初冬(立冬後到冬至前),我們先後在市郊豐收渠和市區前進街排乾渠兩個水體野釣小鯽魚。一個多月的實踐告訴我們:初冬釣鯽,一定要靠邊,並且要特別注意靠淺邊,只有這樣,魚獲才會多多。

初冬時節垂釣鯽魚靠淺邊

2013年11月16日,當天晚上聽說釣友老吳在豐收渠,半天釣了小鯽魚3斤多,這天一早我和釣友老王就坐公交車趕去豐收渠。到那裡一看,老吳已釣小鯽魚10多條,半斤多。我趕緊在草叢裡邊半米遠的地方,找了個前一陣子上魚多的好窩點,撒餌做窩,掛餌拋竿,只等魚兒上鉤了。可一等二等,3個小時過去了,直到11點收竿時,才釣住不足15克的小鯽魚3條,大點的小鯽魚一條也沒有,我只好魚護底朝天,全部放生了。老王與我的情況差不多,也沒釣上像樣的鯽魚,而老吳已有2斤多的魚獲了。

第二天,又到豐收渠,我就問老吳魚是怎麼釣的。老吳說了三條:一是釣邊;二是釣拉餌;三是釣底浮。對摺老吳說的這三條,我想了想,感到第一天之所以失敗,問題就出在沒有釣邊上。第一天,老吳釣底浮,我也釣底浮,一個樣;老吳用素餌,釣拉餌,我雖然用葷餌,掛蚯蚓,但對魚的誘惑力,並不比老吳的素餌差,時已入冬,魚兒急需高蛋白的食物,蚯蚓富含高蛋白,正適合魚兒的需要;問題就出在第一天沒有釣邊上。我按照夏秋時的老經驗,釣草叢裡邊半米多遠,離岸邊3米多,水深(1.7米多)水溫低,初冬的魚兒不去那裡覓食;而老吳釣的離岸邊只有1米多遠,水淺(1米多點)水溫高,魚兒喜歡到這樣的水域活動,所以釣得多。問題找到後,我就把窩點從離岸邊3米多遠的草叢裡邊,挪到離岸邊1米多遠的草叢旁邊,水深1.2米。這一挪,立見成效,第二天雖然也是釣住3條鯽魚,但都是大個的,3條共7量,老王也把窩點往邊上靠了靠,也上了3調較大鯽魚。

第三天,我仍在第二天的老窩點處垂釣,不緊不慢地上著小鯽魚。與我們同來的一位剛學會釣魚的新手,他覺著自己釣技不行,不會有號收穫,就鉤掛蚯蚓,隨便在我身邊把鉤餌拋進水裡。我看了看,他的釣點離岸比我的近,不到1米,水深比我釣的淺,只有70多釐米。就這兒又淺又靠邊的地方,在他不斷提竿引逗下,一連上了12條小鯽魚。到收竿時,他這個新手到比我這老手釣得多。真是想不到,釣點就那麼更淺點,離岸更近點,成效就那麼顯著。從此以後,我們天天釣離岸不足1米遠、水深不到1米深的水域,天天魚獲頗豐。

到了12月初,市區前進街排乾渠出魚了,而且二三兩大的鯽還不少。聽到這個訊息後,我們從豐收渠轉移到前進街來。鑑於豐收渠垂釣的經驗教訓,在前進街垂釣,一開始我們就注意靠邊下鉤。先是釣離岸1米多、水深0.7米的地方,覺著這樣的水域與豐收渠上魚多的水域,裡岸遠近、水的深淺都差不多,應該能多上魚。誰成想我們錯了,我和老王前兩天都空竿。第三天,我們還是學習釣魚多的釣友老吳,將下鉤之處挪到離岸邊不到1米(七八十釐米)、水深只有0.5米的地方,這一挪不要緊,當天我就釣上二兩左右的大鯽魚5條,一斤多點。一週後,隨著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最低氣溫由在豐收渠垂釣時的0℃左右,下降到-3℃左右,再在這個水域垂釣魚不咬鉤了。怎麼辦?鉤往哪裡下?是向深處還是向淺處?向裡還是向邊?我們沒有像一些人說的“天越冷,魚越向深處去”的那樣去辦,而是相反,向更靠邊、水更淺處移了移,將釣點從離岸七八十釐米遠、水深0.5米左右的水域,移到離岸只有40釐米、水深只有三四十釐米的地方,通過不斷地提竿引逗,結果魚獲比前幾天還多,天天釣8-10條,一斤半還多,,直到12月8日,來了一股汙水,魚被嗆死不少,再也不咬鉤了。

一個多月的實踐,至少告訴我們三點:其一,在整個初冬階段,只要整個水面沒有被寒冰封死,耐寒的鯽魚就不會離開淺水區向深水區轉移,二是追溫向更淺的淺水處去活動、覓食。因此,在初冬垂釣小鯽魚,就要在更淺的淺水處下鉤。其二,魚兒會到多麼深的淺水區活動、覓食呢?這沒有一個具體的絕對的數字為標準。不同水體,魚兒會到不同深度的淺水區,這裡的關鍵、起決定作用的是水體的水質好與壞,也就是能見度的高與低。豐收渠水質較好,能見度較高,魚兒既不在1.7米的較深水域活動,也不到淺於0.5米的更淺處活動,二是在淺於1米、深於0.5米的水域,特別是在水深七八十釐米的淺水區活動、覓食。可在前進街排乾渠就不同了。前進街排乾渠水質很差,能見度很低,魚兒最活躍的淺水處水深只有0.5米以下到0.3米。豐收渠最上魚的淺水區(水深1米到0.5米),在前進街釣不住魚;同樣,在前進街最上魚的淺水處(0.5米以下、0.3米以上),在豐收渠也無魚咬鉤。這就充分說明,水體水質的好壞、能見度的高低,是決定這個水體的魚兒究竟在多麼淺的淺水區活動、覓食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在初冬垂釣,首先要弄清這個水體的水質好壞、能見度高低,再確定鉤下到多麼淺的淺水區,不要盲目在淺水處下竿。我們雖然沒有觀測儀器,但通過看、試釣,是可以解決能見度搞底這個問題的。其三,初冬釣鯽魚要“三變”,只有這樣才能多上魚。一變就是前面說的變釣點,從夏秋時的較淺水域(1.5米左右),變到初冬時的淺水區(水深1米到0.5米)或更淺的淺水區(0.5米以下)。“二變”是邊釣餌,由夏秋時期用素餌,改為用紅蟲或蚯蚓等葷餌。“三變”是變釣法,從夏秋時期撒餌守鉤改為不做窩,走著逗釣。因為在較淺的淺水區活動的魚兒,為了安全它不會長時間留在一處活動、覓食的,而是竄來竄去,到處活動,走釣、引逗正適應了此時魚兒活動、覓食的這種特點,便於魚兒上鉤。初冬時期,魚兒之所以靠邊,在淺水區活動、覓食,是天氣變化迫使魚兒這樣做的。首先,初冬時期,是天氣由暖變冷的過渡期,也是水體水溫的不斷下降,水體水溫也逐漸下降,夏秋時期魚兒活動的較淺水域的水溫,已經變得不太適宜魚兒活動、覓食了,此時的魚兒不會向深水區轉移,因為深水區雖然水溫高,但食物少,溶氧不足。魚兒會向淺水區移動,因為淺水區水淺,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溫會很快上升,而且會高過較淺水域的水溫,,此時的淺水區水溫、食物都吸引魚兒過來活動、覓食。初冬還有早春,淺水區白天水溫高、食物多,是天氣變化所造成的特有現象。而初冬、早春魚兒到淺水區特別是到魚塘的淺水區活動、覓食,就成了天氣變化形成的必然現象。等到初冬已過,臨近嚴冬,天氣變得很冷,水面被冰封住,淺水區的水溫變得很低,魚兒自然就不來淺水區活動了。另外,隨著氣溫水溫的不斷下降,不僅迫使魚兒到水溫高的淺水區,也迫使水體中的各種微生物到淺水區來活動,誘使魚兒到淺水區來覓食;最後,隨著天氣的不斷變冷,陸地上會飛的,不會飛的各種昆蟲大量死亡,和腐爛了的枝枝葉葉、草籽等隨風颳入水體的淺水區處,成為魚兒的美餐佳餚。所以初冬時期,水體的淺水區是整個水體溶氧量最多、水深淺最適宜、食物最豐盛的水域,也是魚兒最活躍的地方,此時在此處下竿,釣獲一定可觀。釣友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