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釣魚入門 釣魚技巧 魚餌料 釣魚工具 聚焦
當前位置:漁魚館 > 釣技 > 小魚鬧窩

打窩時怎麼判斷有無魚進窩?

欄目: 小魚鬧窩 / 釋出於: / 人氣:7.12K

在平時釣魚時,一般會開釣,打窩子,拋竿,流程十分完整。但即使做了這幾個步驟,也很有可能一直沒有魚,有耐心的人其實是不多的,很多人一看魚不啟齒,就疑神疑鬼的趕忙改換線組,重新調釣、重新開制餌料調整味型比重等等。結果一天時間下來,餌盤上一坨坨五光十色的餌料卻比魚護裡的魚還要多。

其實筆者以為,遇到魚不啟齒或是浮漂沒有什麼明顯動作時,釣魚人首先要堅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經過認真的察看周邊釣手的狀況,和本人窩點的狀況,以至很多水面的細節來判別本人的窩子中到底有沒有魚,只要當窩子裡有魚時,才有可能釣到魚。當我們肯定有魚進窩之後,再依據本人控制的情報和昔日的經歷,來漸漸停止測試魚口的工作,才幹到達魚獲豐收的結果。假如我們僅僅是發現問題以後就自覺的停止調整,真的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判別窩中到底有沒有魚呢?下面筆者把資深釣魚人的心得領會分享給大家,同時希望各位有好的經歷和心得也能共同交流討論!

1、察看水面能否有魚翻花

我們在垂釣中,需求時辰留意釣點左近的水面。驚濤駭浪的天氣下,假如發現水面有水波紋交錯、水花翻動或是忽然有較大的波紋時,這些現象闡明釣點周邊的中上層水域有魚類攪動水面或是翻花。只需我們多留意察看,其實是很容易辨別開大致型魚類和小體形魚類翻花的。

當我們肯定釣點周邊有大致型魚類翻花之後,要進一步嘗試辨別它是不是我們想要垂釣的目的魚,由於水錶的魚類翻花多是中上層魚類,假設我們想要垂釣中下層的鯽、鯉等魚類時,成群的鰱鱅魚鬧窩是令釣手很頭疼的一件事情。

鰱鱅魚在水錶翻花時通常會把半個身或是背鰭顯露水面,之後頭部入水時會發出沉悶的“咕咚”聲,泛出的水花偏大,過程快。有時鰱鱅魚還會用尾巴“啪啪”的擊打水面,聲音相對小且洪亮,泛起的水花小。還有一種狀況是當有較多的鰱鱅魚浮在水外表時,經常會忽然加速的在水面上相互追逐,攪動的波紋十分明顯。

鯉魚翻花會躍出水面,有時以至會整個躍出水的外表,這有點相似於鯉魚跳龍門的現象。當它入水時由於尾部擊打水面會發出極大的“啪啪“的聲。當我們發現有魚類在釣點周邊翻花時,就要提起肉體來準備戰役了。

打窩時怎麼判斷有無魚進窩?

2、察看水的混濁度和水草

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俗話說“水清則無魚“,淺水區域裡,有魚群彙集的中央大多水色會相對混濁一些。首先相對混濁的水體,會保證水底光線較弱,魚類能夠較好的廕庇本身,不會被掠食者捕殺。其次是由於鯽魚、鯉魚這類底息魚普通都是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的,常常在淤泥中掘食、攪動,會使得水底的汙泥被攪動起來。當我們在淺水區域垂釣時,儘量選擇光線較弱的暗水區、水色相對混濁的區域,這些都是漁獲的保證。

有時我們野釣中會選擇有水生植物的周邊作為釣點,這也就是“釣魚釣草”的緣由。水中有比擬密集的水生植物時,魚類藏身其中,既是一種自我維護的屏障。同時水生植物有極強的光協作用,為魚類提供氧氣。普通來說水生植物較為密集的中央,魚類的可食用的美食也是最多的。

當我們選擇有水草、水葫蘆、浮萍以至是樹枝等雜物等釣點做釣時,魚類遊動時會使得這些植物晃動,我們能夠經過察看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判別釣點四周能否有魚。

打窩時怎麼判斷有無魚進窩? 第2張

3、察看魚津和浮漂動作

“魚津”(魚星、魚泡、魚筋兒)是魚呼吸或者遊動過程中產生的氣泡。經過察看魚津來判別窩中能否有魚時,首先要學會辨別“魚津”和地津。地津通常是水底淤泥、雜物、堆積物等等發酵後產生的沼氣,當高溫時節降臨時,由於水溫的升高,水底堆積物會加速發酵耗氧的過程,同時產生沼氣以至一些有毒的氣體,這就是招致水底缺氧和魚類起浮的一種緣由。

普通狀況下,“魚津”通常大小比擬平均,由於魚類本身有粘液的存在,所以“魚津”相關於地氣而言不宜決裂,位置也不固定。沼氣的氣泡大小不等,當顯露水面以後比“魚津”容易決裂,且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當我們垂釣時,假如發現窩子四周有漸漸挪動的“魚津”時,一定要進步留意力,這是戰役打響之前最好的提示!當我們發現釣點四周有點點“魚津”時,浮漂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表現。這是魚類在窩子中游動、慫恿魚鰭攪動水體以至是魚體蹭到釣線的漂像動作。比方,忽然的黑漂、浮漂遲緩的上浮或者下沉、浮漂連續的顫抖、顫動,均是代表窩中有魚的表現。

我們發現浮漂呈現動作之後,需求疾速的嘗試辨別,是鬧小魚、鰱鱅鬧窩還是我們等待的目的魚了。

當鬧小魚時浮漂會呈現重複上浮下頓感,哆哆嗦嗦等十分不穩定的漂象,但是我們提竿刺魚時常常沒有中魚的覺得,這時多是代表窩子四周沒有彙集到我們的目的魚,需求繼續嘗試誘魚進窩或是直接改換釣點。

當鰱鱅魚鬧窩時,我們提竿刺魚會偶然錨到魚體,當浮漂呈現規範的頓打動作時,固然沒有中魚的覺得,但是偶然子線上還會帶有粘液,這是鰱鱅魚鬧窩比擬好的一種證明。發現鰱鱅魚鬧窩時,假如它不是我們的目的魚,我們就要經過調整餌料的味型刺激、調整餌料的霧化水平等操作了,以至假如發現是一群鰱鱅魚鬧窩時,還需求中止垂釣,等窩子中高度霧化的餌料散去,鰱鱅魚分開窩子之後,我們再停止垂釣。

當浮漂呈現規範的頓打動作時,我們嘗試提竿刺魚,有中魚的覺得,但是很快脫鉤,或是掛到魚鱗等等現象時,這些有可能是我們的目的魚,我們需求思索餌料味型、餌料狀態以至是浮漂的調釣精確性了。

打窩時怎麼判斷有無魚進窩? 第3張

4、察看小魚鬧鉤的狀況

以筆者的垂釣經歷來看,特別是野外垂釣時,同等大小個體的相同魚種,常常會成群彙集,特別是當這種魚類體形較小時更為明顯,由於這種聚群的行為是生物規避天敵攻擊的一種有效手腕。小鯽魚是最愛聚群尋食遊動的,但是比擬大個體的魚習氣單獨行動,由於個體越大的魚對食物的需求量越大,與其它個體的魚在一同活動、尋食的話不容易吃到足夠的食物。這是我們在野釣時經常發現的,常常小鯽魚進窩就是一群,而相對大一些的鯽魚、鯉魚則通常是偶然才會碰到幾尾。

當我們在野外垂釣大致型目的魚時,常常先要閱歷的是蝗蟲般的小雜魚鬧窩,這時的漂像會十分紊亂,使人心煩意亂。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只需我們自信自己的判別(包括天氣要素、釣位要素、餌料要素、浮漂調釣等要素)沒問題時,一定要沉住氣,即便小雜魚鬧的再猖獗,我們也要嘗試垂釣一段時間,經過不時的拋投餌料來誘惑大致型目的魚進窩。當我們發現本來紊亂的漂像趨於安靜時,一定要盯緊浮漂,打起肉體,令人衝動的目的魚很可能曾經到窩子四周了。